【摘要】小學語文是小學教學中非常重要的一門學科,也是學生所有學科學習的基礎。而小學語文教學中,閱讀作為重點、難點,對學生的學習以及思維發展和自主性有非常重要的影響。隨著我國“以人為本”教育理念的提出和實施,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越來越注重學生自主性閱讀能力的培養。本文闡述小學語文自主性閱讀的優勢和意義,分析小學語文閱讀中遇到的問題,并進一步探究小學語文自主性閱讀能力的培養。
【關鍵詞】小學語文;自主性閱讀;閱讀能力培養
【中圖分類號】G623 【文獻標識碼】A
閱讀,是小學語文教學中非常關鍵的一部分,不但關系學生對語文的學習興趣,還關系到學生其他學科的學習,可以說閱讀能力的培養是一切學習的基礎。閱讀不單單是學生提升自身語言能力、閱讀能力的關鍵,同時還是學生開闊視野、學習知識的必要途徑。
一、小學語文自主性閱讀的優勢
首先,小學語文自主性閱讀,可以將學生放入閱讀的主體,以學生的興趣和認知為主導,提高學生的閱讀興趣,從而引導學生從傳統的接受閱讀,轉變為主動閱讀,主動探索知識,從而提高學生學習的能動性,提高教學效率;其次,學生自主性閱讀能力的培養,可以引導學生從閱讀中獲取大量知識,從而豐富學生的知識儲備,開闊學生視野;再次,小學語文自主性閱讀能力的培養,能夠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以至于養成終身閱讀的好習慣,無論是對學生日后的學習還是發展,都有非常重要的促進作用。
二、小學語文閱讀現狀
(一)教學模式單一,學生缺乏閱讀興趣
在傳統的小學閱讀教學中,低年級語文閱讀教學,常用的教學方法是由教師朗讀、學生跟讀;而高年級的學生,教師則是為學生布置閱讀任務后,對學生不聞不問。教學模式單一,學生對閱讀缺乏一定的興趣。再加上小學生的認知能力相對薄弱,在閱讀中缺乏鄉音的指導,并沒有完全掌握閱讀內容。
(二)教學內容單一,閱讀知識片面
傳統的小學閱讀教學,課本是學生閱讀的主要途徑,學生的閱讀內容也是來自于課本,閱讀、教學、講解、練習等無不是圍繞課本中的內容進行。閱讀內容單一、枯燥,不但會對學生造成一定程度上的閱讀疲勞,而且閱讀的知識面相對狹窄,對學生的閱讀興趣以及閱讀自主性造成很大的影響。
三、小學語文自主性閱讀能力的培養策略
(一)多元化教學模式,提高學生的閱讀興趣
俗話說“興趣是學生最好的老師”,要想提高學生的自主閱讀能力,那么首先要讓學生喜歡閱讀、愛上閱讀,只有這樣才能引導學生進行自主閱讀。如此一來,教師的教學模式就顯得尤為重要。
1.多媒體輔助閱讀。多媒體教學是信息技術發展下衍生的一種教學模式,改變了傳統枯燥的板書教學,可以將閱讀內容以圖片、視頻、聲音等形式展示,從而對學生進行視覺、聽覺、感覺等多感官刺激,能夠有效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引導學生進行自主閱讀、學習,從而提高閱讀效率。例如在學習《小蝌蚪找媽媽》的時候,由于大多數學生沒有見過蝌蚪,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為學生展示從蝌蚪變成青蛙的動畫,讓學生可以直觀地感受其中的變化,從而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內容,提高學生閱讀的積極性。
2.小組合作閱讀。小組合作教學也是學生比較喜愛的閱讀方式,學生以小組的形式進行閱讀,互相交流、探討閱讀中遇到的問題,發表自己的閱讀感悟,對學生自主閱讀能力的培養同樣有一定的促進作用。因此,教師可以充分利用小組合作的閱讀優勢,將學生分為不同的閱讀小組,并布置相應的閱讀任務,引導學生通過小組之間的交流、探討,完成閱讀任務。既能夠提高學生的閱讀效率,同時還能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以及提高學生的交際、表達能力。
3.角色扮演閱讀。小學語文教材中,有很多內容豐富、情節有趣的文章,教師可以利用這些文章,引導學生以角色扮演的形式進行閱讀。一方面可以大大提高學生的閱讀興趣,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閱讀活動中;另一方面可以讓學生全身心投入角色,感受角色中的人物,從而體會人物的心理變化,更好地理解文章內容。例如,在學習《普羅米修斯》的時候,教師可以讓學生以角色扮演的形式學習,由學生分別扮演普羅米修斯、阿波羅、宙斯、火神等角色,讓學生以角色的代入,深入體會“鐵環鎖崖”和“鷲鷹啄食”兩個畫面,引導學生學習普羅米修斯那種“為了他人,不畏犧牲”的精神。
(二)開展課外閱讀活動,增加學生閱讀量
學生自主閱讀能力的培養,光靠語文課本有限的幾篇文章是遠遠不夠的,這就需要教師能夠在日常教學中經常組織學生開展課外閱讀活動,增加學生的閱讀量,并引導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合理推薦適合學生年齡特點的書籍,讓學生進行閱讀。例如,教師可以在班級中建立一個“圖書角”,引導學生將家里的藏書分享出來,大家交換閱讀。教師也可以將家里的藏書擺放到圖書角,讓學生利用課余時間選擇自己感興趣的書籍進行自主閱讀。同時,教師還可以抽出每堂課的5—10分鐘,讓學生依次上臺演講,給大家講述自己閱讀的文章或者故事,也可以發表自己對文章的看法和想法,以此提高學生的閱讀興趣和積極性,從而提高學生自主閱讀能力。
(三)傳授學生閱讀技巧,培養學生閱讀習慣
培養學生一定的閱讀技巧,不但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文章內容,同時還能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的閱讀習慣,對學生自主閱讀能力的培養同樣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因此,需要教師在日常閱讀中傳授學生基本的閱讀技巧,讓學生掌握閱讀技巧的同時愛上閱讀,從而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
1.略讀。在傳統的學生閱讀中,大多數學生都停留在略讀階段,也就是進行單純閱讀,明白文章的大致內容和故事情節。讀通,是閱讀的第一步。因此在略讀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將文章閱讀通順,對陌生的字詞,以查字典的形式進行標注,力求文章的讀通。
2.精讀。教師可以告知學生作者簡介以及文章的創作背景,讓學生將其與文章內容全面結合,或者是分析文章中的重要字詞,從而深入感受文章所要表達的情感,進一步體會文章的內涵。只有這樣,才能引起學生與作者的情感共鳴,從而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掌握文章內容,提高閱讀效率,并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的情感世界,讓學生在閱讀中感到快樂,學習知識,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閱讀中來,提高學生自主性閱讀能力。
3.感悟。感悟,是閱讀教學中的最終目的,同時也是影響學生自我發展的重要環節。因此,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將自己在文章精讀中的感悟分享,從文章中學習正確、美好、善良的品質,以此激發學生的閱讀動力,從而使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
四、總結
綜上所述,學生自主性閱讀對學生的性格養成以及學生日后的學習和發展都有著巨大的影響。但是由于目前閱讀教學中存在的教學模式單一、教學內容單一以及缺乏閱讀技巧等問題,影響了學生自主閱讀能力的發展。因此,教師要在日常教學中,從多元化教學模式、增加閱讀量、傳授學生閱讀技巧等方面全方位進行閱讀教學,從而提高學生的閱讀興趣,提高學生閱讀的自主性。
參考文獻
[1]趙李玲.談小學語文自主性閱讀能力的培養[J].才智,2018(21).
[2]姜祖娣.談小學語文自主性閱讀能力的培養[J].課程教育研究,2018(32).
作者簡介:吐爾遜帕夏·買買提,女,1981年生,本科學歷,研究方向為小學語文。
(編輯:李艷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