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表演專業在我國尚處于發展階段,多年來一直只能授予學士、碩士學位。直到2018年,我國最高音樂學府上海音樂學院和中央音樂學院才設立了第一個表演專業的博士學位點。而美國的表演專業歷史悠久,其對應的博士學位(DMA)的設立距今也經歷了近70年的發展,對于其在課程設置方面的優勢是值得我們學習借鑒的。
【關鍵詞】美國音樂院校; 表演專業 ;課程設置
【中圖分類號】J60?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當代音樂教育哲學領域最為杰出的代表人物之一大衛·艾略特(David J.Elliott,目前任教于紐約大學)認為:“音樂的概念是開放性的,音樂教育的價值是多方面的,人們對于音樂的理解可以是多角度的,音樂教學的方法也可以是多種多樣的。”[1]美國的兩百多所音樂院校正是秉承這樣的教育理念吸引了世界上眾多天賦異稟的音樂學習者去接受先進的音樂教育。 在表演專業方面,美國提供學士、碩士、博士學位以及演奏家文憑,其中表演方向的音樂藝術博士學位(Doctor of Musical Arts,簡稱DMA)距今已有近70年的發展歷史。在課程設置的實踐性和多樣性方面,美國音樂院校表演專業教育系統的先進性值得我們參考借鑒。本文將以筆者就讀過的密蘇里大學和羅切斯特大學伊斯曼音樂學院為例,就鋼琴表演專業課程設置的優勢進行探討。
一、實踐是音樂表演專業不可或缺的部分
中央音樂學院周海宏教授談到:“音樂表演是把音樂審美理想呈現為音樂審美感受的核心環節, 是人類操控自己的肢體與嗓音實現音樂審美理想的特殊能力,音樂表演者是音樂文化活動的執行者。作為連接創作與欣賞的中間環節,溝通作曲家與聽眾的橋梁,音樂表演人才不僅要掌握駕馭樂器或嗓音的技能,還要對音樂作品本體有深入的了解,對受眾的審美規律有全面的認識,同時兼具傳承傳統音樂文化的職責與創新精神”[2]。作為一名高水平的音樂表演者,既要在理論知識上掌握作曲家的曲目創作意圖和創作背景,又要掌握演奏此項樂器必備的技術,還要在尊重作曲家創作手法的基礎上融入自己對作品的理解,這一系列復雜又艱難的過程進行到最后都需要實踐在舞臺上才能完整的體現出來。在美國,源源不斷的演出機會給表演專業的學生提供大量展示能力的機會。例如專業老師們會每周給學生組織2-4小時不等的觀摩課(Studio Class),或由3-5個學生組成的小組課(Group Class),讓學生在一群熟悉的觀眾朋友面前演奏即將參加考試、比賽或音樂會的曲目,演奏完畢后老師和同學們提出建設性的意見,這是正式在公眾亮相前,學生鍛煉演奏新曲目的良好機會。演奏者在臺上不僅需要克服緊張的心理因素,因為這種因素或多或少會影響音樂的質量,還需要鍛煉學習快速適應舞臺音響效果、琴鍵松緊情況、踏板設置深淺等方面的能力。正因為如此,表演者才需要在實踐中不斷去摸索、去體驗、去積累演奏經驗,一次次對更高質量的演奏進行完善,這是每位音樂文化執行者必須要經歷的過程。
二、課程設置的多樣性給表演專業學生提供全面發展的平臺
(一)理論課程給表演專業的學生提供必要的音樂素養培訓
美國音樂院校的理論課程與專業課程的良好結合,給學生提供了一個全面、專業的學習平臺。在理論課程方面,有西方音樂史、樂理和針對各專業的文獻課等等。其中,西方音樂史方面的課程設置細致入微,一學期的課程通常只專注在某個特定時期或者某一位作曲家的部分作品上。精煉的課程內容可以給學生帶來更有針對性、更深刻、更透徹的學習。此外,還有為不同專業開設的文獻課程,例如鋼琴專業有鋼琴文獻課,聲樂專業有歌劇文獻課,管弦專業有管弦文獻課等等。以鋼琴文獻課為例,通常會根據不同的歷史時期分成2-4個學期介紹相關的歷史背景知識、代表作曲家及其作品,也會有一門課單獨介紹某位作曲家的某些作品。例如筆者在伊斯曼音樂學院讀研時,有一門鋼琴文獻課是介紹貝多芬的32首鋼琴奏鳴曲。老師按照作品號,講述每一首奏鳴曲的創作背景、創作手法、分析每個樂章的曲式結構,再挑選出經典版本的音頻讓學生欣賞,最后再一起評價討論對音頻褒貶不一的看法。這門文獻課不僅補充了演奏者對貝多芬鋼琴奏鳴曲的必要理論知識,而且在培養表演專業學生的獨立鑒賞能力方面也有巨大幫助。而目前在國內各音樂院校開設的音樂史課程中,大多數會使用通史授課的方式,在一個學期內瀏覽好幾個時期的歷史。因此,從古至今橫跨上千年的音樂史通常在兩個學期的課程內完成,隨之分配到每種音樂風格的學習時間就十分有限,學生們對相關知識點的掌握也較為籠統、淺薄,從而導致在演奏作品的過程中,欠缺理論知識支撐,對作品的演繹更多是照本宣科,完全按照老師要求的方式去完成,并不能融入自己的獨立思考和見解。
(二)多樣化的專業課程設置使學生實際演奏水平得到全面提升
美國高校的音樂表演專業在課程設置方面具有多樣性的特點,常見的課程有室內樂課、伴奏課以及視奏課等。首先,以室內樂課為例,室內樂的表演形式通常由兩種或多種樂器組成,講究樂器之間的協調與配合,它的音響效果雖不如交響樂那樣氣勢磅礴,但又比獨奏曲目的色彩更加豐富有趣。室內樂在西方國家的音樂院校中屬于必修課程,演奏不同樂器的學生除了要熟悉自己演奏的部分以外,還要了解其他搭檔的部分,這樣才能在排練過程中一起探討每個樂句(橫向)和每個聲部(縱向)之間的變化,把音樂表現得更加惟妙惟肖。“音樂是聲音的藝術,音樂世界里最高的法則是聆聽”[3]。室內樂的訓練讓每個學生不僅要嚴格把控自己的節奏,還需要仔細聆聽他人的彈奏。只有整個團隊在思想上和行動上都步調一致,處理好合作中產生的矛盾和問題,才能完成一場優秀的室內樂演出。
另一門提高團隊意識合作的課程是鋼琴專業學生必修的伴奏課。“伴奏”這個詞在中國的音樂表演形式中一直起著器樂或聲樂的陪襯作用,大多數時候被認為是輔助工具。直到近些年,國人重新認識了鋼琴伴奏的地位,認為伴奏與獨奏應為合作關系,才漸漸開始以“協作鋼琴”的稱謂取代“鋼琴伴奏”的稱號。在美國的一些音樂院校,鋼琴伴奏(Piano Accompany)是一個獨立的專業。主攻鋼琴伴奏專業的學生需要學習德語、法語、意大利語等多門外語,以便在與歌唱者排練的時候理解歌詞的含義,糾正歌唱者的發音,提供給他們音樂處理上的專業指導,這也就是近年來國內盛行但實際水平還有待提高的“藝術指導”。筆者在密蘇里大學讀本科時期,每一學期的鋼琴伴奏課上老師會根據每位學生的演奏水平布置曲目,聲樂作品和器樂作品均有涉獵。在練好自己的部分后,老師會安排好搭檔進行排練,然后在課上教導學生如何去跟搭檔一起配合、一起分析樂譜,最后會在音樂會上展演這學期的學習成果。室內樂和伴奏的形式不僅讓音樂的色彩效果更豐富飽滿,還學習了怎樣平衡不同樂器之間的音響關系,如何對峙和支撐對方,這是對學生演奏水平的一項綜合性訓練。除此以外,對于獨奏專業的學生來說,練琴是一件孤獨封閉的事情,大量時間都是一個人在琴房度過。而室內樂和伴奏講究人與人之間的合作與溝通,在培養和塑造學生健全的人格方面也起到一定輔助作用。
三、結語
總而言之,美國高校音樂表演專業的教育優勢明顯,理論和實踐的良好結合使學生的音樂素養和個人能力得到全方位發展。扎實的理論知識是發展想象力和創造力,挖掘自身學術潛力的基礎。在積累了一定的理論知識之后,大量的實踐機會是檢驗基礎知識必須經歷的過程。美國的音樂教育發展歷史悠久,表演專業課程設置系統相對成熟完善,對提高我國音樂教育的水平具有學習和借鑒價值。
參考文獻
[1]周正基.艾特略的實踐音樂教育哲學解讀[J].中國音樂,2009(3).
[2]周海宏.高等音樂院校表演類專業辦學質量標準及評估觀測點研究[J].天津音樂學院學報,2018(2):5-18.
[3]Spillman Robert.The Art of Accompanying:Master Lessons from the Repertoire(New York: Schirmer Books,1985, Preface).
作者簡介:姚卉,旅美鋼琴博士,2007-2017年間先后就讀于美國密蘇里大學以及羅切斯特大學伊斯曼音樂學院,獲學士、碩士、博士,現任廣州大學音樂舞蹈學院青年鋼琴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