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寧妹
【摘要】 在小學階段的數學教學過程中,授課和做練習題是鳥之雙翼、車之兩輪,二者缺一不可。如何認識授課和練習題之間的辯證關系,并在教學過程中用好這兩個法寶,以提高小學生的數學水平,是本文的重點研究方向。
【關鍵詞】 小學數學 課堂授課 練習題 關系
對于小學數學老師而言,平時的教育教學過程中,經常使用的方法就包括上課授課和留課后作業,也就是做練習題。那么,應該如何看待這兩者之間的關系呢?我們又應該怎樣去合理安排課堂授課和做練習題的時間呢?作為老師,又要怎樣培養學生對數學的興趣,避免“題海戰術”使得學生產生厭學情緒。這些問題將在接下來的文章中進行論述和解決。
一、授課是練習題的前提和基礎
我們知道,對于任何一門課程而言,課堂授課都是學習知識的前提和最基礎的教學環節。尤其對于小學數學課,通過課堂授課,將本節課需要學習的知識給學生們進行講解,使其掌握牢固。數學老師一定要充分認識授課的關鍵性,做好前期準備工作,在備課環節要做足工作,力求通過課上授課的四十五分鐘讓學生們能夠將知識點學會,然后讓學生們再做練習題。如果還沒把知識點講透徹就讓學生們做題,這明顯就違背了客觀教育規律,不僅效果不好,甚至還會讓學生覺得題目難度太大從而產生畏難情緒和畏難心理,對日后對學習也是不利的。
二、練習題是授課的鞏固和檢驗
在課堂授課之后,老師可以通過留一些練習題讓學生們做,以此來鞏固課堂知識。俗話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在上課學習之后,及時用課后題來做練習,也是趁熱打鐵。在做完練習題后,老師及時批改,并發現共性問題和個別問題。其中的共性問題,說明在課堂授課過程中,這部分內容講解得不夠透徹,大部分學生沒有掌握,接下來要及時查漏補缺,給同學們再進行詳細地講解。對于個別學生的個別的問題,可以采取課下補課的形式單獨輔導,爭取讓每一位學生都能把知識學懂弄通。
三、靈活運用,助力提高教學質量
課堂授課和做練習題,二者也是應當靈活結合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在筆者調研過程中發現,一些學校存在教學方式刻板僵化的問題,比如有的學校的老師在給小學生上數學課的時候,單純地講課本上的內容,而忽略了練習題對學生的檢測作用。也存在有的老師恰恰相反,簡單地一講課本內容后,就開始讓學生們大量做練習題,以期用題海戰術來提高學生們的應試能力。這兩種極端做法,都沒有正確認識授課和練習題的辯證關系,硬生生地把二者割裂開來,這樣的教學方式缺乏靈活性和針對性,都難以有效提高教學質量,不利于小學生數學成績的提高。
在搞清楚課堂授課和練習題之間的關系后,小學數學老師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該如何把握指導實踐呢?筆者認為,首先,我們要做好基本功,先把授課這個環節做細做實。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要想學好一門課程,最基本的就是要把基礎知識學牢。老師們一定要高度重視課堂授課,不能小看這四十五分鐘,只要運用得好,就可以事半功倍,比課下補課要省時省力得多。在授課時,也要及時發現學生們不懂的地方,然后進行重點講解。其次,要合理布置練習題,用做題的方式來鞏固提高。我們知道,一切科目都是要在最后考試的試卷上來體現學習成果的,一門課學的得好不好,試卷分數就是很好的說明。此時,練習題的重要作用就凸顯出來了,練習題尤其是考試真題可以讓學生用剛剛學的知識進行解答,一方面加深了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和掌握,另一方面,也是對學生掌握程度的檢驗。練習題可以起到一個查漏補缺、鞏固提高的作用。最后,老師也要大膽創新,不拘泥于固定模式。簡單來說,就是靈活運用授課和練習題,將二者有機結合,用到教學過程當中去。我們的老師可以采取以問題代教學的方式,比如在課前,先給學生們留一道練習題,解題方法屬于接下來要講的課里。讓學生們先用舊知識點來解題,等學了新知識后,再讓學生用新知識來解題,通過對比兩種不同的解題方式讓學生們由衷地體會到新知識的便捷性和解題的有效性。舉例來說,在講乘法課時,有的老師一上來就直接講什么是乘法,讓學生背乘法口訣,這樣的教學方式,學生并沒有主動思考。而我們可以用另一種方式來講。在課前給學生們留一些練習題,如:5+5+5+5=? 9+9+9+9=?然后讓學生們用以前學的加法來做題。然后,在課上授課時,就可以以這兩道題為切入點,給學生們解釋什么是乘法,如何運用乘法,當學生們發現上邊的兩道題用兩句乘法口訣就能一下子得出答案時,那種興奮感和成就感就會油然而生,必將對乘法和乘法口訣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在接下來背乘法口訣這一任務時,也就會懷著期待和渴望的心情去背誦,效果也會特別棒。
結束語:
理清授課和練習題的關系,并在小學數學的教學過程中靈活運用,對于小學數學教學至關重要。我們廣大教育工作者不僅要把課上好,也要積極思考研究提高教學質效的有效方法,這是對工作的負責,也是對學生們長久發展的負責。
參考文獻
[1] 趙云豐.小學數學應當避免題海戰術[J].數學教育,2018(10).
[2] 萬隆慶.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和課后作業的辯證關系研究[J].小學教育和教學,201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