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麗娟
【摘? 要】 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中提出:“語文課程應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廣大教師面對新的任務,需要立即對教學展開相應的改革。語文核心素養包括 “語言的建構和運用”、“思維的發展和提升”、“審美的鑒賞和創造”以及“文化的理解和傳承”四個方面。基于這幾點,教師需要在語文課堂上采取相應的教學策略,本文也將圍繞這一點給出幾點建議。
【關鍵詞】 小學? 語文教學? 核心素養
培養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進一步深化了語文教學的作用,是一次對應試教育制度下傳統教學目標的改革和更新,需要教師掙脫以往的教學束縛,將眼光放長遠,使語文教學服務于學生的終身發展。這對于如同幼苗一般正吸收知識雨露的小學生來說是十分關鍵的。下面將從三個方面提出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有效建議。
一、從語言構建展開核心教育
語文教學的工具性表現為對學生語言能力發展起到的作用。在平時的教學中,學生掌握詞匯、連詞成句、寫作訓練、豐富閱讀,都是對他們語言能力的鍛煉。久而久之,學生表達的詞匯更豐富了,邏輯性更強了,顯現出了文化水平的提升。以往的語文教學盡管也將主要精力放在了這幾個教學環節中,但教師的目標更多的是讓學生掌握現有的知識點,希望他們能夠在考試中準確的給出答案,對語言的鍛煉還有所不足。核心素養培養目標下,這樣的教學目標和手段都需要做出調整,需要做到對學生能夠接受的具體程度很敏感,才能在傳授過程中結合具體的實際情況和教學任務進行個性化的指導和能力的發掘。在語文教學中,語文核心素養可以從各方各面體現出來。針對一篇語文課文,涉及到朗讀、識記詞匯、背誦段落、總結中心思想等方面。舉例來說,在《奇怪的石頭》一文中,重點要求教師指導學生去了解李四光是怎樣一步步發現巨石的由來,幫助學生站在主人公的角度思考問題的解決辦法,領會作者想要表達的意義。本篇課文的學習目標是識記課文中需要掌握的幾組詞匯;有感情地朗誦課文;讀懂課文內容,感受主人公勤于思考、善于動腦、執著求索的可貴品質。這當中的第一項就是要求對語言構建的掌握。隨著年級的增長,對不同層次的學生語言構建的掌握程度也有了不同的要求。水平更高一些的學生,不僅需要掌握基本的字詞,還要逐漸開始鍛煉總結段意文意,以及句中基本的修辭手法和情感色彩,這也是學習古詩詞所必須具備的分析能力。面對一篇文章,在誦讀的過程中,需要聯系上下文語境,對作者的情感大意進行綜合分析。
二、以創新思維培養為出發點開展教學
學生“思維的發展和提升”表現在他們思考問題的多樣性和創新性等方面,這一點對于學生的終身發展來說是意義重大的。語文教學過程中,可供學生們自主創新的空間是廣闊的,但教師往往沒有對這一環節給予應有的重視,將本應留給學生們發揮的空間剝奪了,全部替換成了自身的講解。這樣的語文課堂帶給學生的收獲只能是十分有限的。如今,教師必須采用引導式的教學,借助學生們的個性和想象,使原本殘缺的課堂教學更加完整,充滿激情和思維的火花。
舉個例子,教學《白楊》這篇課文的時候,首先給出一部分時間讓學生自己去通讀全文,掌握大概的故事內容。接下來作為教師問學生,白楊樹有哪些特點呢?這個時候學生會將他們找到的原文讀出來。然后教師繼續發問,白楊樹為什么在戈壁環境中還能一直生存下來?此時學生可能開始提出一些形容白楊樹品質的詞語。然后可以通過分組表演的形式,讓學生將父子對話的情境分角色進行朗讀,通過第一人稱的視角揣摩文中父親和孩子的情感和用意,學生真正領會,白楊到底指的是什么。最后教師針對文中最能表現課文核心思想和作者情感的關鍵詞匯,例如“渾黃一體、清晰、挺秀”進行具體的解釋,幫助學生總結中心思想,讓學生學習白楊樹堅韌不拔,不動搖不軟弱的精神,在學習過程中遇到挫折和困惱,也不能輕易低頭妥協。最后還可以讓學生找出他們最欣賞的句子或者段落,模仿句式充分發揮想象寫出新的句子。這對學生的創造力和發散思維能力都有極大的幫助。只有通過對學生興趣的激發和引導,才可以真正做到在教學過程中與學生的想法相互結合,達到行之有效的教學效果。
三、圍繞審美鑒賞以及創造開展教學
對于審美鑒賞以及創造實質就是對學生的情操積極陶冶,語文審美鑒賞以及創造主要根據語文教材,從而陶冶學生情操,也就是所謂的教師根據一定時代的審美意識向學生施加美的影響,在審美愉悅中表達陶冶性情的目的。因此語文教師在教學實踐中要揭示語文審美性質,但語文在審美鑒賞中要依賴于學生才能成為審美對象。如果沒有學生的審美便沒有主體良好審美態度以及審美心境,其客體便失去審美價值。語文課程特點是人文性以及工具性的相互統一,但長期以來因為語言受到應試教育帶來的影響,語文課程價值更多地突出工具性作用,沒有起到應有的人文性以及審美性作用。在新課程教學建議中提出,對學生審美情趣以及積極人生態度進行培養能幫助學生掌握不同的學習方法,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能力。所以要根據語文學科特點,將這些內容逐漸地滲透到日常語文教學中。比如,李白的《望廬山瀑布》這首詩,后面兩句“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是極為瑰麗雄奇的描寫,優美的風景、大膽的夸張,仿佛把廬山視為一幅極其優美的畫作。而生硬地翻譯字詞顯然無法達到理想效果,它需要學生從藝術的視角去鑒賞。也就是說,依靠對自然景物的認真觀察和鑒賞,學生得以增加思維深處的美感存量,并由此形成更具創造力的想象。除了自然景觀鑒賞之外,人文景觀、生動事件方面,也要求學生具備一定的藝術審美能力。
四、結語
綜上所述,在新一輪的語文教學改革中,我們既要正視語文學科的規律,對小學生進行專業化的引導幫助,指引他們找到語文學習的方向,也要注重學生本身的核心素養的培養,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掌握主動選擇權,能夠充分地展現自我。對于小學語文教師來說,教學過程應當具有豐富性、多元性等特點,讓學生在學習中體會到樂趣,愛上語文。
參考文獻
[1] 楊砥文.以核心素養培養為導向構建小學英語課堂的初步探索——以Join in小學六年級篇章教學為例[J].英語廣場,2017(05):142-144.
[2] 劉晶晶.小學語文閱讀能力標準與學生評價的一致性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5(08):145-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