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思源
摘 要 2017年新入學的學生開始使用由教育部統一編寫的《語文》《歷史》《道德與法治》教材,使以往實施的“一綱多本”的情況成為歷史。新使用的部編教材更強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作用,強調引導學生主動地去建構知識,強調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而目前使用部編教材的語文,歷史,道德與法制的三個學科的核心素養培養目標中都提到了關于學生愛國主義精神的培養。本文就初中教學實踐中結合教材及其他社會資源對學生愛國主義精神培養的方法進行簡要探析。
關鍵詞 愛國主義 部編教材 核心素養
中圖分類號:G633.51文獻標識碼:A
1初中學生的心理特點
中學生處于青春期,這一階段的孩子心理處于幼稚到成熟的過渡階段,具有成熟感與半成熟現狀的矛盾,在心理上具有依懶性與獨立性并存的特點。這一階段的他們由于身體上的發育逐漸成熟,使他們覺得自己已經成年并渴望擁有成年人一樣的權利。對于成年人的世界充滿好奇。他們會去觀察成年人的生活方式進而去模仿他們的一些行為比如吸煙、像成年人一樣打扮自己等等。當他們發現,他們看到的成年人的某種行為或某種價值觀念與自己在學校學到的是不一樣的甚至相反的時,他們可能會質疑學校中的教育,而外界多樣的價值觀念對于涉世未深的孩子來說極具新鮮感,對他們價值觀念的形成具有很大的影響。
2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精神培養的必要性
當今社會經濟飛速發展,科技成果日新月異,互聯網已經深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這一系列變化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很多方便但同時也出現了很多問題。經濟的飛速發展使得一些人的價值觀念發生扭曲,為了獲取名利可以不擇手段。而網絡是一個公開的平臺,也為一些人獲取物質利益或滿足某些扭曲的心理需求提供了渠道。網絡中常出現的“炫富”“炫父”,網絡暴力,造謠誹謗等事件頻出,這些內容使網絡環境變得污濁。網絡文化是一種大眾文化,它受眾面積廣,傳播速度快,人們在進行網絡活動的時候很容易受這些負能量的影響進而產生消極情緒甚至錯誤的價值觀。青少年涉世未深,面對復雜的網絡環境不知如何分辨也是常有的事。而網絡上各種炫富、各種奢侈品還有一些瘋狂的追星等等對于喜歡獵奇的中學生來說更是一種強大的刺激。如果沒有一種正確的價值觀引導很容易讓學生產生追求物質。崇洋媚外的心態。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青少年價值觀的扭曲對于國家的發展是不利。正所謂“少年強則國強”,端正青少年的價值觀,培養青少年的愛國主義精神對于國家未來的發展極其重要。
中學生處在青春期,是價值觀樹立的關鍵時期。在學校方面,要利用各種方式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新課改一直強調要注重學生能力和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而2016年頒布的《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定稿中明確提出了對學生責任意識方面的培養,這其中就包括“教會學生承擔社會責任,培養學生對國家的認同感,形成對社會,對國家正確的情感態度,樹立正確的價值觀?!雹偎?,對中學生進行愛國主義精神培養十分重要。
3教學實踐中培養學生愛國主義精神的方法
3.1利用課堂教學
課堂教學是學生在學校接受價值觀教育的主要方式。新課改要求我們不僅要重視學生知識的掌握,更要注重能力和情感的培養。在語文教學的過程中,不僅僅要讓學生掌握基本的字詞與詩文背誦,更要培養他們對語文的興趣,通過文章的學習培養正確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在部編語文教材中,新增了很多有關中國傳統文化的內容,讓學生通過經典的學習了解我國豐富的文化,培養學生對我國文化的自豪感,通過學習先賢的文章了解國家歷史,學習先輩們對于國家的熱愛與忠誠。
在部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材中也加入了大量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的內容,比如在七年級上冊關于學習這一課的內容就以古文字“學習”為引入,《親情之愛》這一課中也降到了中華民族對于“家”的重視,講到了家風對于人成長的重要作用……讓學生在適應初中新生活,認識自己,學會與周圍人和睦相處的過程中體會到先輩們的智慧,感受中華悠久的歷史文化,增強學生對中華傳統文化的認同感和文化自信。在八年級的課本當中更多的是講法律知識,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增強學生的公民意識和國家意識。
通過我們的身邊事增強學生對“國家”兩個字的理解,知道國家對于每個人的意義,增強愛國意識,并知道哪些行為是愛國行為,增強明辨是非的能力。
歷史更是通過學生學習歷史了解我們國家曲折的發展歷程及豐厚的文化積淀。體會到我們當今的幸福生活與國家的迅速發展是密不可分的。讓學生在學習課本知識的過程中培養家國情懷,樹立起愛國愛家的情感。
3.2利用校內活動
學生在課堂學習中加深對愛國主義精神的理解,但是,課程改革要求我們不僅要重視學生知識的掌握,更要重視對學生能力和情感的培養。愛國主義精神的培養不僅僅是讓學生在思想中有愛國的意識,更要讓他們落實到實踐當中。中學生充滿活力,單純的知識理論學習對于他們來說顯得枯燥乏味,過于說教,他們更喜歡能夠實際參與的活動,比如自己動手查找資料辦有關愛國主義的板報,通過搜索新聞自己寫稿準備演講比賽等等。在學生自己搜索資料的過程當中,讓學生感受中華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讓學生看到生活中一些不好的行為對國家形象造成的不良影響等。讓學生認識到愛國主義不是一兩句口號,而是具體在生活中方方面面的具體行為。
3.3利用其他社會資源
除學校內活動外,對于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培養活動我們可以延伸到校外。利用社會上的一些志愿者活動讓學生主動參與到社會建設當中去,讓他們樹立為他人,為集體,為社會做貢獻的意識,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讓他們明白,國家的更好發展需要社會全體成員的不斷努力。
利用城市中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博物館等地開展社團活動,讓學生在參觀訪問的過程中加深對祖國歷史文化及國情民情的了解,進一步增強他們對于國家的情感,使認識到國家的興旺發達關系到每個人的切身利益,我們如今的幸福生活是因為有一個強大的祖國,而祖國的強大是靠每一個人的不斷奮斗而得來的,促使學生將愛國主義精神落實到行動中去。
愛國主義教育是我們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必須長期堅持的一項工作,我們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豐富的社會資源不斷創新形式,堅持不懈,把對學生愛國主義的教育工作做好、做細幫助學生在這個價值觀多樣的社會當中不被一些不好的價值觀所影響。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他們熱愛祖國愿意為國家發展努力奮斗,才會讓我們的國家更加充滿希望。
注釋
① ?《中國中學生發展核心素養》
參考文獻
[1] 鄭小波.淺談“核心價值觀”指引下的中學生愛國主義教育[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17(15).
[2] 蔣喜軍.對中學生開展愛國主義教育的必要性及途徑[J].甘肅教育,2017(05).
[3] 冒萍.《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加強愛國主義教育研究[D].南京:南京師范大學,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