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珍珍
摘要:高考是牽涉千家萬戶的大事。中國自恢復高考以來經歷了多次重大的高考改革。改革在取得一定成果的同時,也存在一些問題。針對這些問題,我們應始終記住:學生是能動的個體。
關鍵詞:高考改革;實踐;個體能動性
高考改革事關重大,向下關涉基礎教育的內容和方法,向上關涉高等學校的人才選拔和社會流動。本文嘗試梳理中國自恢復高考以來幾次重大的高考改革,探索高考改革的誤區,并對未來的高考改革提出期望。
一、自恢復高考以來高考改革的發展歷程:
(一)全面恢復時期
恢復高考的最初幾年,高考科目分為文、理兩大類。這一時期,高考對于人們而言,是改變出身的唯一機會,因此競爭十分激烈。正是這樣的意義,學生負擔越來越重,學校也一味追求升學率,忽視了學生的發展。
(二)“3+2”時期
上個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社會對高考壓力下中學片面追求升學率的詬病聲不絕于耳,會考制度應運而生。在會考制度基礎上,高考采用“3+2”方案,“3”指語文、數學和英語,“2”在文科中指政治、歷史,在理科中指物理、化學。[1]“3+2”在協調了與會考關系的同時,也帶來了學生選擇單一、在高考科目壓力下培養的人才知識結構失衡等問題。
(三)“3+X”時期
1999年國家指出要通過高考制度的變革推進素質教育。隨后教育部發布“3+X”高考改革方案,“3”指語文、數學和英語,“X”指物理、化學、生物、政治、歷史、地理或綜合科目,“3+X”注重考察學生的綜合素質和能力,也給了學生較大的自主選擇權。
(四)“3+文科基礎/理科基礎”時期
在“3+X”時期,一些省市在發展中逐漸變成“3+綜合能力測試+X”,綜合能力測試的綜合性決定了它不為學科發展的專業性服務,同時還造成了學生壓力過大,于是在2007年之后高考科目設置演變為我們所熟知的“3+文科基礎/理科基礎”。“3+文科基礎/理科基礎”一定程度上減輕了學生的負擔,同時也更傾向于學生的學科專業性發展,但是選擇仍然是受限的。
(六)“3+3”時期
學生的個性發展問題很早之前就受到了關注,然而在應試壓力下一些致力于學生個性發展的改革奏效不大。2014年至今,已有多個省份公布“3+3”新高考改革方案,第一個“3”指語文、數學和英語,第二個“3”指學生自主從物理、化學、生物、歷史、地理、政治中選擇的3門科目。新的高考改革方案將最大程度尊重學生的選擇,發揮學生的個性和潛力。
二、高考改革的誤區表現形式:
(一)設計改革和進行改革不統一
馬克思的《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以實踐觀為理論基礎,提到“環境的改變和人的活動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為革命的實踐”[2],在這里馬克思把社會的變化和發展歸結于實踐,把社會生活的本質歸結于實踐,把人的改變歸結于實踐。[3]理論來源于實踐,理論要符合實踐。最新一次高考改革的“3+3”方案旨在最大程度尊重學生的主體性,但在實際實行過程中,普通水平高中的師資、教學設備等可能會面臨極大的挑戰,不少高中只能以有限的“套餐組合”提供選課方案,自由選課可能受限。
在馬克思《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還有一段非常精彩的描述,“哲學家們只是以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而問題在于改變世界”[4]。我們在認識世界的過程中要改造世界,教育的目的是革命的實踐活動。去年秋季開學初,好多高中提出推遲推行新高考改革方案,原因在于學校的條件以及學生的水平難以適應新高考改革方案。這提醒我們在設計良好的改革方案的同時,也要注意并妥善處理好實際改革中的問題。
(二)變革形式和變革本質不統一
馬克思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指出,舊唯物主義學說忘記了“環境正是由人來改變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5]馬克思在肯定人受環境和教育的影響的同時也肯定了人在環境的改造和受教育過程中的能動性作用。教育的本質是以人為主體的活動,人的本質也就在于能動地進行實踐。
在我們高考改革過程中,我們較多地強調了外在形式的改變,而對學生主體性的認識還不夠。翻轉課堂是近幾年很火爆的一種課堂模式,這一模式的初衷是好的,但是在實際運行中由于老師參差不齊的教學水平和傳統教學模式下學生被動的學習習慣,這一模式顯然已經變了味。正如馬克思在另一篇著作中對比蜘蛛和織工的活動那樣,織工的活動之所以有意義,是因為織工作為人,其活動是一種對象性活動。我們的改革也應該認識到蜘蛛和織工的不同,不能只是讓“蜘蛛”換結網的方式,問題的關鍵在于讓“織工”認識到這是他的有意義的能動的活動。
三、高考改革的未來展望:
高考改革一直在路上,我們期望在高考改革下學生能夠真正快樂地學習。
(一)改進高考改革方案
回顧我們這些年的高考,重點一直是科目的改革,而錄取制度的改革卻觸及很少。在最新一輪的高考改革中,考試的科目調整了,考試次數也增加了,但是最終仍然是參考總分、結合志愿錄取。雖然提出參考綜合素質評價,但是在實際操作過程中非常困難。在這樣的改革下,會引發新的功利和應試價值取向。因此,高考改革的方案還有很大的改進空間。
(二)完善改革配套措施
在配套措施沒有建設好的情況下,新的方案作為指揮棒,帶來的只能是形式上的改變。新一輪高考要求學生走班上課,學校應該爭取資金改進師資、教學場地等問題;同時學校應該輔助學生做好職業生涯規劃等。學校及教師要把學生作為真正獨立的能動個體去看待,尊重他們的個體性、主動性,使他們認識到學習是有意義的事情。
參考文獻:
[1]馬國川、趙學勤.《高考年輪:恢復高考三十年的民間觀察》[M].北京:新華出版社,2006:30-95.
[2][4][5]厲以賢.《馬克思列寧教育論著選講》[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2:57-59.
[3]田青禾.略論《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J].大眾文藝,2018(7):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