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拴
摘? ? 要: 為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在高中政治教育中采用小組合作學習是十分必要的。本文在合作學習的學習模式、理論支持及合作學習策略等方面做了重點討論。
關鍵詞: 小組合作學習? ? 思想政治? ? 學習模式
當前的高中政治教學主要以班級為單位進行,這種方式教學效率高,但是導致學生處于被動接受狀態。在合作學習中,小組成員可以針對自己感興趣的話題進行討論,增強學習效果,同時也可以強化他們的團隊精神、集體意識。
1.小組合作學習的內涵
在以往的課堂教學中,采用異質小組形式,這種方式加強了學生間互動,增加了知識獲取途徑,活躍了課堂氛圍。合作小組學習主要包括以下幾個要素:第一,小組成員之間基于積極互賴的態度,本著相互學習的目的相互幫助學習。第二,成員需要具有責任意識,杜絕“搭便車”現象,只有人盡其責才能出色地完成小組任務。第三,成員之間面對面鼓勵及溝通交流。小組合作學習強調相互幫助、相互鼓勵,給隊友帶來積極的影響。基于溝通交流能力,成員之間才可以進行商議決策,掌握學習要點,維護小隊的穩定。第四,小組內部評價。小組內部成員定期對近期狀況進行分期總結,發現問題,討論解決方法。對表現不好的學生進行批評鼓勵,對有困難的隊員給予幫助,強化學習效果。
2.小組學習模式
2.1共同學習模式
三四個人組成異質小組,成員共同完成一個任務,教師根據小組成果進行獎勵。可以適用于任何學科,應用的學生不受年齡限制。
2.2小組合作調查
遵循“組內異質、組間同質”原則進行分組,每個小組承擔一個課題,成員之間分模塊負責,最終進行綜合分析,得出小組成果。
2.3小組間合作模式
遵循“組間同質,組內異質”原則,將能力相近的同學分配到不同組中,根據教學任務制定不同學習目標,以小組合作為主要學習方式,教師酌情進行輔導。
2.4構建合作學習
目的在于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和實踐能力。主要分為五個階段:第一,查找關于課題的有關資料;第二,自主提出學習問題;第三,小組內部合作解決問題;第四,小組內部自我評價及教師評價;第五,總結概括,小組間進行成果交流。
3.小組學習的理論支撐
3.1層次需求理論
從管理學角度講,人的需求從低級到高級可以分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心理需求及價值觀需求。小組合作學習主要滿足成員之間心理需求及自我價值的體現。在學習過程中,成員之間需要相互鼓勵、相互關心,孕育出的友情及精神上的愉悅可以滿足他們的精神需求。每個人都有不同的角色,當他們成果得到認可時,自我價值就得到體現,信心隨之樹立。
3.2群體動力理論
群體本質是一個動力整體的相互依賴。在群體中,每個成員的變化都可以引起其他成員的細微變化。每個成員在小組中都認真進行工作,同時小組學習氛圍、個別同學學習方式都會對其他人產生影響。
3.3學習中的知識構建
學習的關鍵是將知識轉化為自身能力,不僅僅是記住而已。由于每個人知識儲備和經驗不同,針對同一對象,不同成員在不同角度會有不同的看法,進而有不同的解決策略,這時不能片面說孰對孰錯,每個方法都有不同的理解,教師應當依據不同學生的觀點進行點評,對其看法不足之處進行點撥,既讓學生得到肯定,又提高能力。
3.4以人為中心的學習理論
相對于傳統教學方式,小組學習理論將學生放在日常教學中心位置,充分尊重學生觀點、方法、情感,教師退居鼓勵者和引導者,鼓勵學生自主學習。人本主義認為,自身潛能在愉悅、輕松的氛圍中才能最大限度地被激發出來。在小組合作學習模式中,成員之間互幫互助,合作關系大于競爭關系,學生思維和表達不受限制,可以盡情展現自己。
4.當前政治教學中小組合作學習問題
4.1分組問題
分組的一個重要原則是“組間同質,組內異質”,事實上很難嚴格做到,因為將整個班的學生按照能力進行劃分并不是件輕松的事。大多數教師為了方便將前后桌進行分組,座位多半是依據身高或者成績進行編排。另外,依據總成績進行能力劃分并不是十分科學,應當結合學生的日常表現,對學生進行綜合測評。
4.2學習課題安排
為了使教學符合新課改要求,一些高中政治教師盲目修改教學題目,不結合學生實際,過于追求教學內容新穎,在課題難度和內容綜合性方面存在缺陷。教師精講和小組討論安排合理,盲目追求小組討論而得不到應有的效果。
4.3合作學習時間安排
時間安排需要考慮學生的認知能力、想要達到教學效果及日常教學進度,因為時間劃分不合理,很容易出現討論無結果、討論不充分及時間過長和形式主義。不僅在討論階段,教師點評后,是否留給學生充足時間進行消化,是否仍然有學生反饋環節。合作學習是一個復雜過程,有分工、有交流、有指導還需要反饋。如果時間安排不科學,那么合作學習就會流于形式。
4.4教師評價應更具系統性
教師評價是非常重要的反饋環節。教師言語對學生有指導作用,不應該僅僅對發言人進行評價,對小組其他成員成果也應進行詳細點評,哪里有創新性、哪里不太完善、精神狀態怎么樣等。
5.高中政治學習中小組合作學習策略
5.1合作學習應用案例列舉
針對高一“經濟生活”中“樹立正確消費觀”這一節,與學生日常生活緊密相連。首先確定教學目標:通過學生合作學習,討論如何做理智消費者;培養學生相互分享、相互質疑并形成團隊共識的能力。其次分組,每四個人一組,每組成員決定自己隊名,可以為熱愛生活、中學生、精英集中營等,并確定每組隊長、發言人、記錄人員及評論員。教師可以在課堂上播放《賺錢了》等歌曲或關于消費的視頻來引題,讓學生對如何理智花錢展開討論。最后師生互動環節,教師對學生討論結果進行評價。可以考慮如下消費原則:(1)適度購物,量入為出;(2)根據需求購物,避免盲從;(3)做保護環境的消費者;(4)勤儉節約,艱苦奮斗等。給學生樹立正確的消費觀念。
5.2科學分組
小組規模以4人一組最佳,著重考慮學生性格、性別、成績、能力、人際關系等因素。例如可以是一名優秀生一名差生兩名中等生,男女比例盡量保持1:1,整組不可以太活潑或者太沉悶,此外,定期調整小組成員,結合學生意愿對成員進行調整,保持新鮮感,從而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5.3座位安排
以往的座位安排不利于小組合作學習,課堂上可以調整作為,可以活躍課堂氛圍。不必要將桌椅全部移動,教師酌情安排即可。
5.4小組內部分工
為了加強小組間合作,可以安排不同角色,如組長、評論員、發言人、匯總員等,角色分配標準可以小組討論自由分配,也可以教師推薦,同樣,角色需要定期更換。這樣有利于加強組內團結,同時鍛煉學生的綜合能力。
5.5安排恰當學習課題
包括課堂上課題與課后課題。課堂上課題應側重與討論類,課后問題應側重調研類,教師酌情進行課題精講。如果題目比較簡單,如人教版中關于“信用工具、國家財政作用及消費類型”等簡單內容,學生自學即可,無須安排討論。對于難點題目,如“商品價值量和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等比較抽象,理論性強,安排在課堂上比較合理。針對課下調研類,結合本校教學制度、放假安排及學生日常學習任務酌情安排,任務量不可過大但也不可取消。可以不局限在課本上,激發學生的創新性。
5.6建立有效師生間溝通渠道
教師對學生任務進行動態應及時了解,便于做出指導和任務調整。學生在很多方面沒有足夠經驗,如果缺少指導,很容易出現無路可走止步不前的現象。因此,建立及時溝通渠道是十分必要的。學生應積極主動地向老師匯報進展,教師也應當及時做出指導,如QQ、電話等方式。
應試教育是我國教育的一大特點,受其影響,一些政治教師片面追求高分,忽視學生創新思維、實踐能力、自主學習能力等綜合能力的培養。為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小組合作學習不失為一種高效的教學方式,對培養學生性格、綜合素質都有很好的作用。
參考文獻:
[1]楊云萍.傳統教育中合作學習思想及顯示意義[J].教學研究,2013,30(4):294-295.
[2]馬蘭,編著.合作學習[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