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娟
摘 要:建構數學童真課堂,能激發學生學習熱情,促進學生更加積極主動地學習數學知識。能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升學生數學核心素養,對學生發展具有深遠影響。要建構數學童真課堂,就要讓學生動手操作,經歷思維過程;多維猜想,形成探究習慣;適度轉化,引導合情推理。
關鍵詞:小學數學;童真課堂;返璞歸真;能力培養;核心素養
中圖分類號:G623.5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19)14-0083-01
童真課堂是兒童自主學習、創造的課堂,以真為先是童真課堂的核心理念。小學階段的學生對事物的認識是感性的,往往缺乏理性的認識和判斷,因此在接受數學知識時,會有很大困難。建構數學童真課堂,能讓學生動手操作,自主思考解決問題的方法,易于學生深入全面地理解數學知識,提升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本文結合教學實踐,對返璞歸真建構數學童真課堂進行探究。
揭示數學的概念、理論、法則是教師的主要任務,如何去傳授,則值得深思。就如何建構童真課堂而言,讓學生親自動手操作必不可少。學生只有動手操作,才能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和認知,才能產生深刻的印象,才能鍛煉自己的思維能力,促進自己理性思維的發展。
例如,在教學二年級上冊“認識多邊形”時,教師可讓學生動手操作,鼓勵學生自主發現、自主分析、自主探究。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可設計兩個教學活動:一是讓學生在操作中觀察多邊形的變化,思考、統計、整理和歸納發現的特征。教師可讓學生在釘子板上設計出一個正五邊形,這樣比較直觀,并讓學生思考:在圍成正五邊形時,哪幾根釘子是非常重要的。這樣,可以讓學生掌握正多邊形的頂點特征,有利于學生理解多邊形邊數和頂點的對應關系。二是讓學生在課堂上分割一個正方形,看看能分割出幾種不同的圖形。在操作中,學生經過觀察、思考和動手實踐,發現除了能分割成三角形、長方形之外,還能分割成正五邊形。這樣,學生便可以領悟到頂點的變化會引起圖形的變化這一規律。
數學問題的產生往往就在這些細節的變化之中,而問題是多樣化的,因此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要比記住解題方式更重要。而動手操作,經歷思維過程,能達到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目的。
學生的思維潛力是巨大的。在思考問題時,充滿興趣很重要,因為在此基礎上,只要教師稍加引導,便可以取得預期的教學效果。因此,讓學生形成一種對問題主動探究、深度思考的興趣,會比“強壓式教學”的效果要好得多。
例如,在教學“連減應用題”時,教師可利用這一知識點出一道數學應用題,讓學生自主探究。老師有10個桃子,小明吃3個,小涵吃2個,老師還剩幾個桃子?學生經過認真思考和討論后,探究出兩種解題方法:第一種是先計算出一共吃掉的桃子,然后再用總數減去一共吃掉的桃子,就是老師所剩的桃子,即2+3=5,10-5=5。第二種是用總數先減去小明吃掉的桃子,再減去小涵吃掉的桃子,就是老師所剩的桃子,即10-3=7,7-2=5。這兩種方法都對。在學生解答后,教師要讓學生說說解題過程,以提升學生的解題能力,促進學生邏輯思維的發展。
多維猜想,不僅能活躍學生思維,讓學生產生學習興趣,積極參與探究,還能活躍課堂氣氛,促進學生思維發展,有利于學生養成自主探究的良好習慣。這種教學方式既立足于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又能達到返璞歸真、建構童真課堂的目的。
數學轉化思想可以引導學生利用已有知識解決新的問題,并學會進行合情推理。合情推理,有助于學生從感性思維向理性思維過渡,有利于發展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
例如,在教學“多邊形面積的計算”時,教師可把梯形面積的計算作為教學的切入點,讓學生計算梯形的面積。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思維活躍,積極思考。在展示的梯形圖片中,有學生提出可以將梯形分割成兩個三角形。而三角形的面積計算學生已經掌握了。所以,學生會考慮是否可以將梯形的面積計算轉化為兩個三角形的面積計算,再將兩個三角形的面積相加便能得到梯形的面積,即(a×h÷2+b×h÷2)便是梯形的面積。此時,教師稍作點撥,學生便可以推理出梯形的面積計算公式:(上底+下底)×高÷2, 用字母表示即S=(a+b)×h÷2。適度轉化,引導合情推理,不僅能讓學生推理出這個知識點,還能培養學生數學轉化思想。
這種教學方法,既充分發揮了學生的想象力,又能讓學生在有依據的情況下合理推理,有效地幫助學生從感性思維向理性思維過渡,對學生的思維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總之,不是課堂氣氛嚴肅,紀律嚴明,學生就一定能學好知識,就能理解和掌握知識。這樣的課堂,在一定程度上反而會使學生感到壓抑,束縛學生的思維。數學是一門重要的基礎學科,數學知識較為抽象,因此,基于學生核心素養培養建構一個數學童真課堂,是十分必要的。
參考文獻:
[1]夏秋紅.立足“童真”,讓“核心素養”生根結果[J].數學教學通訊,2019(01).
[2]陳家慶.以真為先,指向“童真課堂”的核心區間[J].數學教學通訊,2017(10).
[3]曹芳.構建蘊含數學味的“童真課堂”[J].數學教學通訊,201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