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小學音樂課堂教學中,除了要教小學生基本的唱歌之外,還要培養小學生團結合作的意識以及協調能力等。目前,小學生合唱教學一般以固定排練歌曲為主,班級合唱教學具有實用性較強的特點。隨著教學課程的不斷更新,對小學音樂教學有了新的要求,為了能夠達到合唱教學的目的,需要采取新的有效的教學方法,從而提升小學生的音樂水平。本文將主要圍繞小學音樂課堂合唱教學的有效性進行探討。
關鍵詞:小學音樂 合唱教學 有效性
一、小學音樂課堂教學要激發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是學生學習的動力。在小學階段,由于學生年齡比較小,智力發展還不完善,因此,小學生一般都是對感興趣的東西才會去學習。在音樂教學中,教師要重點培養小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音樂不同于其他科目,音樂對學生的天賦要求特別高,只有先掌握好音樂的旋律才能學好一首歌。一些比較復雜的專業知識對小學生來說是非常困難的,而且小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一旦遇到困難往往就會放棄。如果教師在這個過程中不能幫助他們,那么學生就會喪失學習音樂的樂趣。一旦教師能夠對其進行指導和培養,那么學生就會發現音樂的魅力。
學習音樂的興趣和愛好對于高年級的學生來說更有幫助。教師在教小學生合唱的技巧時,不僅要教會學生學習唱歌的技巧,還要將這首歌創作的背景和歌詞的意思都介紹給學生,讓學生之間進行溝通和交流,能夠知道哪里是自己的弱項,再針對比較薄弱的環節進行訓練,給學生打下堅實的合唱基礎。
例如在練習《同一首歌》時,教師可以給學生講解這首歌是由陳哲作詞、毛阿敏演唱、孟衛東作曲的著名歌曲,創作于1990年,作為當時北京亞運會開幕式的片頭曲。讓學生了解在合唱中應該用什么樣的情緒和情感,首先讓學生了解歌曲,然后再教會學生唱歌的技巧,最后再經過反復的練習提升學生合唱水平。
二、借助樂器提高學生在合唱中的興趣
一次成功的合唱需要學生反復練習,這樣的練習方式對于小學生來說是枯燥的。為了讓小學生對唱歌保有新鮮感,我們可以在合唱中加入一些樂器演奏,讓小學生有一種新鮮感。樂器演奏的加入還可以讓小學生在合唱中掌握好音樂的節奏,這對于小學生來說也是一種變相的合唱訓練。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小學生會發現自己的合唱水平在逐漸提高,那么自信心也會越來越強。
像合唱這種集體性活動,加入樂器的配合能夠提升小學生的團隊凝聚力。因為加入了樂器,教師和學生就要一起探討如何才能配合得更好,而學生在融合的過程中,就會以集體作為出發點,在合唱中貢獻自己的力量。
例如在練習《愛我中華》時,教師可以將鋼琴加入合唱中,鋼琴的加入會更加突出歌曲的節奏感。在歡快的節奏中學生的合唱水平也會越來越高。還可以借助其他樂器,例如在練習《翅膀》這首歌曲時,教師可以使用豎笛來輔助學生學習合唱。因為這首歌曲比較簡單,所以在練習時可以采用分聲部自學的方式,讓學生以小組的形式進行自學歌曲,最初只是輕聲哼唱,如果發現學生在分組練習時有些跑調,可以讓學生一組一組地進行練習,每一組都請出一名學生在旁邊吹豎笛,其他學生進行合唱練習,這樣練習的效果會比較好。
三、將小學音樂課堂合唱競爭化和激烈化
合唱模式一般都是由教師組織一個團隊,然后選定一首歌曲讓學生反復地練習。這樣的練習方式很容易讓學生產生厭煩的心理,會慢慢喪失對合唱的興趣,這樣的訓練模式非常不利于培養學生的合唱能力。因此,為了改變這種現狀,教師可以將學生分成兩個合唱隊,由合唱隊選自己要合唱的部分,之后教師就將時間和空間全部留給學生,讓兩隊之間進行比較,以此來增加學生在合唱中的競爭力,調動合唱氛圍。教師要清楚地知道培養學生的興趣,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才是最重要的。
例如在練習《歌唱祖國》時,教師可以將學生分為兩組,每組男生和女生的比例都差不多,然后讓學生自己組隊去練習合唱歌曲,練習之后再進行合唱展示,由教師進行點評,總結每個隊伍的優點和缺點。有競爭的存在,學生的學習效率和自主學習能力才會不斷提高。這種教學模式不僅適用于音樂教學,也適用于其他學科。在競爭中培養學生不怕輸的精神將會是學生這一生最寶貴的財富,而且學生在競爭中會意識到自身存在的不足和缺點,當找到問題所在之后,才能夠解決問題,并且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不斷完善自我。
綜上所述,音樂不僅可以陶冶小學生的情操,還能提升小學生的文化素養。在合唱中不僅能夠提升小學生對音樂的感悟,還能加強小學生之間的團隊合作精神,構建和諧的同學關系。
(作者簡介:王雨田,男,中北大學藝術學院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藝術教育)(責任編輯 劉月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