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升柳 朱成菊 顏松海 陳國飛
摘 ? ?要: 課堂文化的構建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評判一堂課的標準,除教學目標是否實現之外,還應考查是否形成良好的課堂文化。本文以思想政治理論課課堂文化的構建為例,探究新課改背景下高職院校課堂文化建設的意義及有效途徑,以期有助于課堂文化建設。
關鍵詞: 思想政治理論課 ? ?課堂文化 ? ?高職教育
“教學內容體現了學科特點”“教師教態(tài)自然、親切”“師生有效互動,課堂學習氛圍濃厚、熱烈”“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主動性高”,在聽課、評課過程中,經常會用類似的語言評價一堂課。其實,與其說這些語言是在評價一堂課的教學效果還不如說是在表述一堂課課堂文化構建的成效。那么,何為課堂文化呢?筆者結合教學實踐及對文化的理解認為,課堂文化是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師生共同創(chuàng)造的體現在師生言行舉止、師生關系中的各種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是一種氛圍、一種氣象。良好的課堂文化主要體現在學科特征與、內容的凸顯、民主師生關系的形成、良好學習氛圍的營造及健康心理情緒的激發(fā)方面。構建課堂文化主要就是從人的角度出發(fā),體現對人的關懷與尊重。新課程改革突出強調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以往的以師為尊的“一言堂”式課堂文化需要重構,新的體現師生平等、教學相長的課堂文化正在構建中不斷形成。但反觀高職院校課堂現狀,不得不深思當前高職院校課堂文化建設應該何去何從,究竟如何才能真正構建有助于課堂教學的課堂文化,體現課堂的“文化性”?筆者作為一名思政課教師,結合自身在教學過程中的課堂文化建設感受,認為當前高職院校課堂文化建設任重而道遠,并從教學實踐中提煉出幾點有關課堂文化建設的途徑建議,供同行參考。
一、當前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課堂現狀分析
在新課改理念的倡導下,學術界提出了適應新課改需要的新課堂文化構建,各級各類學校積極推進新課堂文化建設,高職院校也不例外。但高職院校學生水平參差不齊,某些學生還存在心理或情緒問題。思想政治理論課作為基礎類課程,理論性較強,對學生的文化基礎和學習習慣有一定的要求,如果一堂思政課變成一堂紀律課,如此不可謂無課堂文化建設,但真的不可謂體現了課堂文化建設的成效。
二、加強思想政治理論課課堂文化建設的意義
所謂思想政治理論課課堂文化建設,就是在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課堂上,營造師生民主、平等、和諧的學習氛圍,師生圍繞教學內容有序、有效互動,既體現教師的主導性,又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與學生的關系友好、和諧,師生相處融洽,課堂呈現出一種具有思政課課堂特色的風貌或氣象。毋庸置疑,有效的思政課課堂文化建設具有重要的意義。
1.有助于強化當前思政課教學效果。
思政課課堂現狀會影響思政課教學目標的落實和教學任務的完成,有效的課堂文化建設能在師生中凝聚起一種合力,展現出一種積極向學的課堂風氣,幫助改善課堂現狀,確保教學活動的有序開展。
2.有助于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養(yǎng)成。
學生在課堂上的種種不良表現其實體現的是自身行為習慣的偏差。有效的課堂文化建設能夠規(guī)劃學生的言行舉止,進而幫助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3.有助于良好班風、校風的形成。
課堂是班級集體行為的一個縮影,也是學校教育教學行為的一個縮影。課堂風氣直接體現一個班級的班風,有時甚至能夠體現一個學校的校風。同時,課堂風氣又直接反作用于班風與校風建設。小中見大、以點帶面,課堂風氣的作用不容小覷。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特別重視塑造良好的課堂風氣。課堂文化建設有助于形成良好的課堂風氣,帶動形成良好的班風、校風。
三、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課堂文化構建的路徑選擇
1.完善思政課課堂管理制度建設,以制度規(guī)范學生在課堂上的言行舉止。
課堂作為一個集體活動的載體或平臺,其規(guī)章制度不言而喻是其文化建設的必要條件。因此,在思政課堂上,教師首先要根據教學實踐需要,以學校的課堂管理制度為準,明確課堂紀律要求,將學生課前、課中、課后的行為舉止規(guī)范進一步明細并一一列出,嚴明學生在課堂中行為舉止的規(guī)范要求,通俗地說就是“把丑話說在前頭”。如要求學生課堂上不準吃東西;要求學生在階梯教室上課時必須列隊前往;要求學生課堂上必須坐得端、站得直;要求學生積極配合老師開展課堂互動,特別是當老師叫到名字時不管會或是不會都要馬上站起來回應……應制定記錄規(guī)范的同時必須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制定相應的獎懲措施。比如筆者在思政課教學中經常會采用的是物質獎勵,用一些小糖果、水筆、本子等作為獎品獎勵給那些在課堂上表現好的學生。針對那些學習成績比較好的學生,筆者經常用到的獎勵就是加分獎勵。如此,通過幾堂課對規(guī)范要求的嚴格執(zhí)行,學生明確教師上課的要求,久而久之養(yǎng)成好的行為習慣。
當然,在實際操作過程中,教師會遇到這樣一些學生,他們不守紀律、不聽要求,不在乎獎懲,甚至有些還會因為紀律問題與教師產生沖突。對于這部分學生,教師必須用耐心和愛心首先走進學生的心里,讓學生接納你、認可你,然后才對他們提出制度約束,他們便也樂于接受。
2.明確自身課堂角色定位,打造民主、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教育教學理念的不斷更新,教師不再是絕對權威。課堂上老師與學生的身份角色有時甚至會發(fā)生互換,教師在“教”的過程中是在向學生“學”,學生在“學”的過程中有時也會為教師提供新的信息或思路,即變相地“教”。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主動打破一言堂的格局,學會引導學生表達觀點,并尊重學生所表達的觀點。因為思政課教學的主要目的是對學生進行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等方面的教育,專業(yè)性不強,對于一個問題的解答不存在一個絕對標準的答案,往往都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因此,在德育課堂上,筆者明確表明跟學生是一種平等的關系,作為教師筆者同樣有不知道需要學生指點的地方,學生可以質疑老師,可以發(fā)表與老師不同的意見和觀點,老師尊重他們表達觀點的權利以及所表達的觀點,但是他們同樣需要尊重老師的觀點。比方在給學生講授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這門課程中有關“道德”知識點時,筆者以小品《扶不扶》為例引導學生探討道德行為,感受道德之美。在講述這個案例的過程中,筆者的觀點是“扶”,但有學生提出“不扶”的觀點,筆者沒有急著糾正學生,而是站在學生的角度,肯定他們的思考,與學生共同分析他們提出的觀點,最后將落腳點放在既要保持善心又要學會自我保護上。
此外,為了營造和諧、積極、向上、民主的課堂氛圍,筆者特別注重收集學生的反饋意見。每堂課都會利用課間休息或課堂小結后的時間征詢學生對課堂教學的意見,一方面是為了用自己的行動告訴學生,課堂不是老師一個人的,他們也必須參與其中。另一方面是為了增進對學生的認識和了解,進而有針對性地結合學生的實際需要改進教學,爭取讓自己的課堂被更多的學生認可、喜歡。
3.做好課堂教學準備工作,確保課堂整個教學過程持續(xù)、有序進行。
“不打無準備的仗”。課堂教學其實就是一場教師與學生斗智斗勇,教師借助正確觀念改變學生既有的錯誤觀念,更新學生知識和觀念的沒有硝煙的“仗”。有準備的課堂教學與無準備的課堂教學所呈現的是截然不同的兩種狀態(tài)。在思政課教學過程中,筆者切身體會到課堂教學準備的重要性。若教師準備充分,整個課堂就能呈現出一種有序、高效的狀態(tài),即便有學生不配合教學、不參與互動,抑或是做出課堂上聊天、走動、玩手機等影響教學的行為,教師會因為準備充分而具備課堂的掌控能力,反之,若教師準備不充分,課堂就特別容易受學生行為的影響,呈現出一種無序、混亂,甚至難以進行的狀態(tài)。因此,有效的課堂文化建設要求教師必須做好課堂準備工作。
一,做好心理準備應對課堂上可能出現的各種課堂狀況。比方說,面對學生睡覺,面對學生不愿意參與課堂互動,面對學生上課玩手機等問題,教師要先從心理上做好準備,以免在課堂上因為學生存在這些問題而影響教學活動的開展。
二,結合教學內容,立足于學生的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或手段。思政課教學與專業(yè)課教學不同,難以開展實操訓練活動,難以讓學生在課堂上充分動起來,因此,思政課教師與專業(yè)課教師相比更需要花心思設計教學,選擇一些能夠讓學生充分參與課堂的教學方法或手段,創(chuàng)新教學組織形式。比方可以結合教學內容采用辯論賽、主題海報設計、小品排演等形式,一方面深化學生對所授知識的認識,而且鍛煉綜合能力。此外,通過這一系列讓學生充分動起來的教學形式,活躍課堂,讓課堂真正“活”起來,營造活潑、熱烈、積極的氛圍。與此同時,因為思政課教學具有導向和引導作用,教師在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的過程中必須重視以往的講授法、問答法在課堂教學中的運用,但要注意立足于學生的實際情況巧妙運用。比方在運用講授法的時候,可將對學生而言晦澀難懂的教材語言轉換為學生容易理解的通俗易通的語言;在運用問答法的時候,可將問題設置為開放型,以學生身邊的實例回答代替理論回答,增強學生參與問答的自信心。
三,要結合學生的實際,選擇體現“三貼近”原則的教學案例。教師要深入學生、走進學生,采用談話談心的方式,加強與學生的交流和溝通,了解學生的興趣點及關注點所在,勤于觀察學生在學校及課堂上的表現,善于挖掘學生身邊人、身邊事及學生自身課堂表現的教育意義,在課堂教學中導入學生所熟知的人、事、物或者學生自身的表現,以學生熟知的人、事、物或自身表現作為教學素材或案例,豐富教學內容,激發(fā)學生的興趣,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性。
總之,課堂文化的構建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一個經構建到內化的過程。教師要明確課堂文化構建的重要性,在課堂教學中首先從學生形象著手,立規(guī)矩、明規(guī)范,為課堂文化塑造良好的形象。其次要從自身做起,轉變觀念、明確身份,學會尊重學生,積極創(chuàng)設民主、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充分準備,創(chuàng)新手段、激活課堂,確保教學過程的持續(xù)、有序進行。
參考文獻:
[1]楊澤宇.高職院校和諧課堂文化的構建研究[J].職業(yè)技術教育,2010(4).
[2]范剛.學校教育創(chuàng)新與課堂文化構建[J].中國教育學刊,2008(6).
[3]南華.本科高校英語專業(yè)課堂文化的反思與重構[J].牡丹江大學學報,2017(5).
本論文為瓊臺師范學院校級課題資助課題“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有效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研究——以海南省為例”階段成果,項目編號:qtqn201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