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金武
摘 要:作為德育教育的排頭兵—歷史學科,如何落實學科素養,實現“立德樹人”,要在思想上重視,教材上挖掘、同時要更多關注學生。并且要把時代主題融入到教學中,努力完成歷史學科的使命。
關鍵詞:立德樹人 社會功用 挖掘教材 時代主題 第二課堂 核心素養
中圖分類號:G633.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9)07-0-01
2017年國家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已經公布,在新課程標準中明確提出了“立德樹人”,作為德育教育排頭兵的歷史學科,在這時代發展的潮頭,應如何發揮出社會功用的價值,培養具有責任擔當的合格接班人,我認為應做到以下方面。
一、要在思想上高度重視
歷史的教育作用,警示作用,古人早已告知了后世的人們。古人云:不讀書者鄙,不讀史者鄙。“前事不忘后事之師”作為歷史教師更要認識自己的責任和擔當,把歷史課打造成起到強烈震撼,具有靈魂的課堂,正如有些學者所說,要讓學生成為歷史的受益者,學生的未來就是國家的未來,我們需要民族的脊梁,只有這樣才能反映歷史學科的特質——思想性強,建構歷史教學的精品課堂。同時歷史老師更要懂得“學高為師,身正為范”的作用,以自己高尚的人格魅力影響學生,讓學生從教師的一言一行中體會什么是責任、事業?體會教師的一份教育的情懷。
二、要深入挖掘教材
通過運用典型人物事跡和名人名言,帶動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在感悟歷史的同時,升華自己的認識,提高自身的學養。如講近代維新派在國家面臨亡國滅種,民族危機嚴重時,展開維新變法,宣揚維新變法思想,就可以將梁啟超的《少年中國說》作為激發學生發奮讀書,報效國家的素材,以“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強則國強”激勵每一位學生。講林則徐的禁煙運動,就可以運用“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的名言,把具有擔當的林則徐展示給每一位學生,讓學生樹立責任意識。還可以把周恩來總理的“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愛國主義精神在課堂中根植于每一位同學的心中。
三、要有主動性
首先把歷史德育教育要建立在與學生的互動上。課堂、課下有針對展開,如對一些學生不愛學習,不思進取,習慣不好。歷史教師可以借助歷史上的一些典故“鑿壁借光”“程門立雪”中主人公求學心切的精神感化學生。運用諸葛亮《誡子書》中“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的格言,激勵學生胸懷天下,腳踏實地,刻苦學習。其次,要注重觀察了解所教學生的志趣,與班主任老師老師合作,發揮學科教育優勢,培養有遠大理想的學生。切忌,認為歷史學科是副科,事不關己,不去作為。再次,通過開展歷史第二課堂,定期舉行一些講座,就學生關心的話題,如長城文化、紅色文化、國際關系中的中美關系等培養學生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感,培養學生的國際視野。依據文史不分家,還可以與語文老師合作,通過詩詞比賽,提高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在詩詞中品味歷史,如 屈原的楚辭體代表作《離騷》、杜甫的詩《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等培養學生憂國憂民的愛國情懷。
四、要關注時代發展主題
鑒往而知來,激勵作用,明確了歷史學科的時代性。作為歷史老師更要成為時代主流價值觀的引領者。縱觀歷史發展,每一個時代都有發展的主題,如中國共產黨的歷史,就是一組精神的組合,革命時期的精神:紅船精神、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兩彈一星精神、鐵人精神、載人航天精神、新長征精神、大國工匠精神。以精神為激勵,把時代的主題融入到課堂。新的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圍繞一帶一路建設,鄉村振興戰略,美麗中國建設,積極與學生展開討論、對話交流,讓學生設身處地的感受黨和國家政策的科學性,感受我們身邊的變化,從內心深處形成熱愛祖國、熱愛中國共產黨、熱愛社會主義的情感,形成自己的家國情懷。
總之,歷史教學與時代發展息息相關,作為歷史教師只有不斷去努力,把教學與思想教育緊密結合,賦予歷史學科更多的思想情感,在核心素養的落實上才能踐行新課標“立德樹人”的要求,培養新時期合格的社會主義接班人。就讓我們以“勇立潮頭方顯擔當”的精神,完成歷史學科的社會使命,讓歷史學科中的德育教育開花結果。
參考文獻
[1]李史揚.淺談有效構建中學歷史高效課堂的策略[J].天天愛科學2016年18期.
[2]朱光明.淺析常用中學歷史教學模式的特點[J].歷史教學2001年05期.
[3]王蕓香.關于中學歷史實踐性教學的探討[J].教育革新2016年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