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貞奇 張志平
摘要:《課程標準》明確提出要重視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是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重要途徑。在教學中要營造課堂氛圍,激發學生想創新;創設教學情境,鼓勵學生善創新;滲透思想方法,促進學生敢創新。實現在獲取知識的同時到達培養學生創新思維的數學素養之最終目的。
關鍵詞:小學數學 核心素養 創新意識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提出的“10個核心詞”,可視為構成數學學科核心素養的重要元素。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就是其中的兩個。“嘉魚縣小學數學核心素養教學實踐的研究”這一課題被中國教育學會十三五規劃課題立項以來,對其中的“核心素養理念下培養學生創新意識”進行了深入的探索與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培養創新意識,前提在于對創新的真正理解和接受。創新至少包含以下內容:一是獨創,即創造新的事物,想別人沒有想到的,做別人沒有做過的,另辟蹊徑、善于發現;二是更新,即除舊立新,勇于改革、摒棄不合時宜的陳舊方法,獨創新方法;三是改變,即改換、更改,使事物變得和原來不一樣,形成切合實際的新做法。
一、注重教學方法,培養創新意識
創新意識是一種發現問題,積極探求的心理取向。“好奇”是兒童的天性,他們常常會提到一些希奇古怪,甚至讓人感到哭笑不得的問題。如我們人為什么要吃東西?上帝在什么地方?……這好奇心是創新的前提,是創新意識的萌芽。所以在課堂教學中要注意愛護、激發兒童的好奇心,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1.營造課堂氛圍,激發學生想創新
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認為:“滿足人的愛和受尊重的需要,人就會感覺到自己在世界上有價值、有用處、有能力,從而煥發出自尊、自強、自我實現的需要,也易于迸發出創新的火花。”為了讓學生的這種需要得到滿足,使學生產生創新的欲望,這就必須在課堂教學上建立平等、民主、友愛的師生關系。學生在和諧、寬松、充滿激情的教學氛圍中學習,則心情舒暢,思維始終處于積極活躍狀態才能敢想、敢說、敢懷疑、敢創新。
2.創設問題情境,鼓勵學生善創新
人的思維往往是從問題開始的。學生只有遇到問題,才能主動地去學習。因此,在教學中,要注重將學生引入問題情境之中,使之處于似懂非懂的心理狀態,從而激發學生求知探索的內在動機,使學生好奇、好問、想創新。通常可采用“觀察生疑、操作生疑、討論生疑、對比生疑、猜想生疑”等形式來創設問題情境。
例如,在教學“分數工程問題”時,一開始,教師就聯系嘉魚方莊大道建設中的數學問題,創設這樣一個問題情境:“今天我們就來研究建設方莊大道中的數學問題。如果讓你來當總指揮,你打算怎么辦?”問題一提出,學生們興趣盎然,思維的閘門被打開了,爭先恐后地說出了自己的打算。生甲:“我要找幾個工程隊公開招標,誰干得快就讓誰干。”生乙:“光干得快不行,還要保證工程質量,我想找一個既能保證質量又能干得快的工程隊來干。”生丙:“我想給這位同學補充一下,要想速度快,又保證質量,就必須找哪些既有先進設備、先進技術,又有高科技人才的工程隊來干。”生丁:“我有一種想法比他們都好,既然要保證質量,又要縮短工期,就應該讓兩個工程隊合作更好。”同學們一個比一個想得全面具體,還有總指揮的超前意識和膽略。教師抓住時機出示例題三個學生列算式分別是:30÷(30÷10+30÷15);1÷(1÷10+1÷15);1÷()這時教師耐心引導,學生各抒己見,很快解決了單位“1”的和工作效率的問題,認定了第三種方法。
這樣運用科學的教學方法和教學途徑,在傳授知識的同時喚起學生的興趣,激發學生的思維,多給學生一點時間和空間,盡量讓他們多想、多說、多做,有充分表現自我的機會。只有這樣創新意識才能悄然萌發。
3.滲透思想方法,促使學生能創新
數學思想是人們對數學理論與內容本質的認識。數學方法是人們解決問題的方法。合在一起就是數學思想方法。數學思想方法是數學課堂教學的靈魂。小學數學教材中數學思想方法主要有:數形結合、分類、比較、化歸、假設、替換、集合、極限等等。在教學中,要重視滲透數學思想方法,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使其不斷取得學習上的成功與創新,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和學習動力。從而實現使學生能創新的目的。
例如,在教學“除數是小數的除法”時,出示例題56.28÷0.67,啟發學生:“這道題是除數為小數的除法,能直接計算嗎?怎么辦?請同學們運用學過的知識先小組討論,然后自己動腦筋計算出來。”學生懷著強烈的求知欲,積極主動的進行探索。學生通過研究,利用商不變的性質將新知識轉化為舊知識,用舊知識同化新知識。小結時,教師問:“這節課你學會了什么?想一想,計算除數是小數的除法關鍵是什么?”并概括總結:“把除數是小數的除法變為除數是整數小數除法,里面包含了一種非常重要的數學思想方法,它就是把新問題轉化成我們學過的知識,用學過的知識來解決新問題,這就是轉化。”也是創新。這樣組織教學,學生不僅掌握了要學的知識、技能,更重要的是學會了轉化的數學思想方法,體現了學生勇于創新的精神。
二、突出教學過程,培養創新能力
創新意識與創新思維是學生形成創新能力的前提條件。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是培養學生創造意識和創造能力的重要途徑,對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具有其他學科不可替代的作用。在課堂教學中,只有注重學習過程,通過恰當地巧用多媒體能使抽象的問題具體化,枯燥的問題趣味化,靜止的問題動態化,復雜的問題簡單化等,并且有助于學生發揮學習的主動性、創造性,培養創新精神。
1.提供材料,讓學生在操作過程中善于創新
學生的創造是對感性材料加工、分析的過程中產生的。教學時教師要結合教材內容為學生提供一定的有價值的感性材料,這時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有著重要作用。例如教學“平行四邊形認識”時,先讓學生分組利用直尺、三角板、量角器等對一組平行四邊形進行測量,并將測量的結果記錄下來。然后,問學生通過測量你們有什么發現?這樣同學們就很容易得出下面三個結論:①兩組對邊分別平行;②兩組對邊分別相等;③兩組對角分別相等。這樣很快就抽象出“兩組對邊分別平行的四邊形叫平行四邊形”這一概念。并知道兩組對角分別相等的四邊形也是平行四邊形。這樣學生對平行四邊形的概念是通過自己的實踐學會的,并體驗到自己是發現者、探索者、研究者,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創新意識。
2.啟發思維,讓學生在思維過程中敢于創新
思維是創造力的核心。許多新的見解都是在思考問題時而產生的。
例如在教學“圓的面積公式”時,首先指導學生把一個圓平均分成8份、16份、32份……得到8個、16個、32個……小三角形。以平均分成16份為例,教師設問:“怎樣把這圓轉化已經學過的圖形呢?”并放手讓學生動手剪一剪、拼一拼。學生在自己實踐中,通過思考有的拼成了平行四邊形。有的拼成了梯形,有的拼成了三角形。接著,要求學生根據拼成的圖形來推導圓的面積計算公式。還有的學生“別出心裁”,另辟蹊徑,直接用剪出的每個小三角形的面積乘以個數:s =r÷2×16=πrr÷2×16=πrr。當學生無論轉化成那種圖形,其結果都是一樣時,那種激動、驚奇的心情無法言表,這樣組織教學既拓寬了學生的思維,又激發了學生的創新精神。
3.自主探索,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夠創新
數學是一門應用廣泛的學科,是思維的體操,是人類智慧王冠上最明亮的寶石。學生學習數學是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自主探索去發現獲取新知的過程,在這個自主探索發現的過程中去感受成功體驗。而學生有與生俱來的探究的需要和獲得新體驗的需要。要滿足學生的這些需要,就得從根本上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幫助學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去創新。
總之,在數學教學實踐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關鍵在于給學生提供實際生活中生動有趣的數學資源,還要有具體的模型或物體讓學生容易獲得并適應,在此基礎上,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抓住生活中鮮活的案例,將正確的學習方法教給學生,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挖掘生活中的數學,去感受學習數學的實用性和趣味性,去探究數學的奧秘。同時,通過數學生活經驗的積累,去分析和解決生活中的數學問題,去開啟學生思維創新之門,為學生終身健康發展、培養學生數學素養而打下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