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云晨
摘 要:高校校園文化建設不僅可以促進校園良好風氣的形成,而且是校園素質的重要標志。作為具有中國特色的紅色文化,鐵軍精神是一種珍貴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資源。新時期,高校需要積極引導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可以從打造鐵軍精神的現實文化形態、開展校內主題文化活動、成立專項社會實踐團隊和創新網絡載體的教育陣地等方面,促使校園文化健康有序發展。
關鍵詞:新時期;鐵軍精神;高校文化;融合建設
中圖分類號:G647 ?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673-291X(2019)07-0157-02
鐵軍精神逐漸形成于烽火連天的戰爭中,一直傳承和弘揚至今。這一精神不僅在當時激勵戰士們堅持不懈地和敵人英勇斗爭,在當代仍然具有重要的時代意義[1],尤其對于地方高校文化建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引領作用。高校大學生是新時代社會主義事業的接班人,在教育培養過程中,更應將“鐵軍精神”內化為該群體自身的行為原則。因此,新時期下高校需要把鐵軍精神當作珍貴的思政教育資源,結合地方歷史特色、學校發展定位以及學生特征,從內容形式和方法途徑等角度創新校園文化建設。通過鐵軍精神與高校文化的融合建設,不斷去豐富校園文化內涵,提升立德樹人的實效性,進而使校園文化建設的形式更加新穎、內容更加鮮活。
一、新時期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困境
高校學生正處于培育正確政治信仰和養成高尚人格的關鍵時期,而校園文化在這一過程中產生春風化雨般的教育作用。目前許多高校已經對校園文化建設比較重視,但總體上還不能滿足高校的發展要求。
1.高校發展規劃的忽視。高校校園文化是一種反映師生共同追求的、具有高校特色的物質成果和精神財富,以青年大學生為主體,以教職工為主導[2]。但是在現實的教學管理實踐中,部分高校管理者著重學生成績、教師考核與學校評估等顯性業績問題上,總是看輕或者忽視校園文化建設這種隱性力量,單純地將校園文化建設當作一種課外活動。可想而知,這種管理認知直接制約了高校校園文化的建設與發展,也就無法從根本上發揮校園文化的育人作用。
2.國內外不良文化的沖擊。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發展,加之經濟全球化使得不同國家之間的聯系日益緊密,大量的西方價值觀念和文化思想快速涌入,“拜金”“暴力”“色情”等低俗文化等碰撞和沖擊著高校校園文化建設。青年大學生的社會經驗欠缺,鑒別能力較弱,仍處于心理、生理都還不夠成熟的階段,很容易受到外界不良文化的侵蝕,進而影響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的形成。長期生活于社會大熔爐中,耳濡目染之下,一些大學生的政治信仰淡化、價值取向混亂、社會責任感缺失,一旦缺少正確的教育和引導,很容易致使大學生走上犯罪的道路,嚴重阻礙了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健康發展。
3.校園精神文化內涵的缺失。校園物質文化和校園精神文化是校園文化建設的兩大部分,其中校園精神文化是核心內容要素,承載于校園物質文化[3]。校園精神文化是一種被全校師生共同遵循的行為價值準則,既反映了一個學校的本質,也反映出一個學校的個性。校園精神文化是學校發展的靈魂,持久性地影響著學生品性的形成,產生著潛移默化的教育作用。然而,目前許多高校傾向于粗放式、擴建式的物質文化發展模式,過于追求表面功夫的顯性物質文化建設,忽視了隱性精神文化內涵的體現。從長遠角度而言,這對校園文化建設的發展也是極其不利的,甚至會使校園文化建設失去意義。
4.校園文化建設的創新意識缺乏。除卻每個高校校園文化中的相同部分,不同的高校又具有鮮明的個性特征,比如他們獨特的發展歷史、地理位置特色、學科構成等,從而使校園文化產生源源不斷的活力,也正因為如此,校園文化對學校的師生才有巨大的感召力[4]。眾所周知,創新是民族進步的靈魂和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同樣對于高校文化建設而言,創新也是高校保持先進性和生機的源保障。但是就當前校園文化整體發展現狀來講,許多高校文化建設的創新意識和創新精神缺乏,發展方式上千篇一律,未能結合學校本身的特點,也就無法樹立與眾不同的校園文化特色。
二、鐵軍精神與校園文化融合建設的途徑
在新的歷史時期,我們必須重新認識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性,堅持將鐵軍精神融入校園文化建設,發揮其聚合力,提升青年大學生的道德品質和文化修養。
1.打造鐵軍精神的現實文化形態。在高校中開展廣泛的宣傳“鐵軍精神”,必須要打造相關的現實文化形態,一方面要利用各方面的資源,通過校園廣播、宿舍宣傳欄、校內期刊等宣傳陣地,開展鐵軍精神宣傳教育和引導。同時,可以成立鐵軍精神宣講社團,積極開展鐵軍精神校園宣傳活動,切實讓每一名學生對“鐵軍精神”有初步認知;另一方面,積極利用地方紅色文化資源在校內成立專門的文化園地。例如,江蘇、安徽等部分地方高校具有得天獨厚的鐵軍精神文化資源,可以結合新四軍在當地的抗爭歷史,在校內文化園地展示新四軍歷史照片、優秀藝術品以及安放新四軍人物塑像。或者可以邀請新四軍老戰士做專題報告,學習他們的優良傳統和優秀品格,從而營造濃厚的鐵軍精神校園文化氛圍,讓校園文化打上具有濃厚地方特點的鐵軍精神文化烙印,起到環境文化育人的目的。
2.開展校內主題文化活動。針對95后大學生群體普遍存在的學習、情感、就業等問題,高校應當將鐵軍精神有機融合到校園文化建設中,用鐵軍精神的精髓教化和感染學生,再次煥發鐵軍精神的當代價值。因此,高校要貼近大學生的真實需求,依托學生會和學生社團舉辦各類學生喜聞樂見的文體活動,可以是形式多樣且生動活潑的演講比賽、讀書會、話劇表演專題報告會等,也可以利用開學典禮、傳統節日等契機開展教育意義深遠和吸引力強的文化活動,從而讓鐵軍精神扎扎實實走進學生群體,真正讓其落地生根。同時,主題班、團會是鐵軍精神教育中不可忽視的一項措施。將鐵軍精神教育貫穿到各個班日常班會、團日活動中常態化地推進,引導廣大青年學生共同學習和弘揚鐵軍精神,增強感性認識,更加深切感悟鐵軍精神的教育意義,以此在校園中營造共同的、積極的主流價值觀念。
3.成立專項社會實踐團隊。在大學生形成正確價值觀念和理想目標的教育過程中,高校不僅要重視校內的課堂學習,也要與課外活動結合起來,特別是志愿者服務、“三下鄉”等社會實踐活動。作為鐵軍精神培育的重要載體,高校可以根據院系設置、專業構成和學科特色,利用暑期社會實踐的機會,組建大學生專項社會實踐團隊,使其在社會實踐中體味和感悟鐵軍精神。例如,組織大學生走訪老戰士、戰爭地,重溫新四軍在戰爭年代的輝煌歷史,讓學生在調研、參觀的過程中親身體會“鐵軍精神”,激發愛國、愛黨情懷。高校還可以積極探尋“館校合作”的新模式,邀請新四軍紀念館的工作人員培訓學生志愿者充當講解員和引導員等角色,在鍛煉學生自身能力的同時,也加深了對愛國歷史題材的理解,最終培養他們的無私奉獻、艱苦奮斗的精神,真正讓鐵軍精神在高校文化建設中取得實效。
4.創新網絡載體的教育陣地。隨著信息技術日新月異的發展,教育信息化是網絡時代中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物質基礎,并且將會占據越來越重要的位置。作為校園中具有活力的群體,95后大學生的個性突出、思維活躍、實踐能力強,易于接受新鮮事物,網絡化的教育力量更容易影響他們的言行舉止和價值觀念。在鐵軍精神與高校校園文化融合建設過程中,高校要針對這些青年大學生的這些特質開展宣傳教育工作,創新網絡宣傳載體,充分發揮網絡教育的積極作用。因此,通過以鐵軍精神為主導,開辟鐵軍精神網絡宣傳陣地,將線上宣傳與線下教育相結合,落實鐵軍精神的內涵,創新式地促進校園文化建設,進一步樹立大學生的正確政治立場、道德觀念和理想信念。
三、總結
在新時代背景下,高校只有不斷提高對鐵軍精神的認識,用發展的眼光審視鐵軍精神的時代價值,才能堅持高校校園文化發展的正確方向,增強校園文化活力,探索高校校園文化創新。同時,結合當代大學生的特點和需要,創新弘揚鐵軍精神的方法和途徑,進而推動高校辦學育人的理論創新、制度創新和實踐創新。
參考文獻:
[1] ?武春霞.鐵軍精神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淵源[J].赤子(上中旬),2015,(19):44-46.
[2] ?楊楠.新時期我國校園文化的問題所在和對策[J].科技創新導報,2010,(6):224.
[3] ?王麗娜,郭學東.按照先進文化要求 構建大學校園文化[J].高等教育研究學報,2005,(3):82-84.
[4] ?朱默.打造新時期的文化強國——以構建和諧校園文化為路徑選擇[J].赤峰學院學報:漢文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9):126-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