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玉語
摘 要:目前已經到了決勝脫貧的階段,產業扶貧是脫貧的一大解決方式。利用相關經濟學理論研究貴州省扶貧及產業扶貧的情況,從農產品是完全競爭市場、農業產品彈性的悖論、政府對貧困戶的扶持具有公共物品的特點三個方面來研究產業扶貧的問題,并提出有特色地優化產業布局、提前解決產品市場問題、政府與其他機構聯手進行扶持的對策。
關鍵詞:產業扶貧;經濟學;精準扶貧
中圖分類號:F323.8? ?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673-291X(2019)12-0037-02
一、研究背景
貧困是當代發展背景下人類面臨的世界性難題,貧困問題是世界各國發展到現在急需解決的問題之一,黨中央、國務院一直關注我國的貧困問題和扶貧工作。隨著社會的發展,我國的貧困狀況在之前進行的整體扶貧中得到有效改善,絕對貧困大大減少,但是相對貧困的人口數量依然龐大。精準扶貧是在2013年初次提出,在2014年實行的,精準扶貧是扶貧工作的新進程。精準扶貧主要提出在以前的扶貧基礎上著重“精準”,根據不同地區的發展狀況及不同貧困戶的現實狀況,做到宏觀層面的四個精準和微觀層面上的六個精準。從規模扶貧到精準到戶,以實現我國貧困人口的全數脫貧,實現建成全面小康社會的目標。同時,“精準”二字也體現在扶貧的方式上,主要分為教育扶貧、產業扶貧、政策兜底,在這三種扶貧方式中,產業扶貧的貧困戶的人數占80%以上。也就是說,只有將農業產業發展起來,才能實現全面的小康,只有農業產業布局合理,才能實現最終的鄉村振興。
二、貴州省產業扶貧的現狀
現在貴州在精準扶貧上下了很多的功夫,政府各部門,事業單位的工作人員都下基層扶貧、當第一書記、給貧困戶送溫暖。但是,大家齊心協力工作換來的成效并不明顯,還衍生了貧困戶不愿意做事情,就一心等著政府來兜底的情況。這表明政府扶貧的方式還是存在弊端,政府讓很多部門的人下基層,給貧困戶送錢、物資等這樣的方式是不妥的,這導致貧困戶“等靠要”思想嚴重,所以應該采用“造血式”扶貧。而“造血式”扶貧大多體現在產業扶貧上,也就是政府以企業、合作社等為基礎利用財政扶貧資金帶動貧困戶發展當地產業的方式進行扶貧,沒有企業或合作社帶動的地方政府通過發種子和雞苗鴨苗的方式鼓勵貧困戶進行種養殖。但是,種植出來和養殖出來的產品的市場和價格是有限的,貧困戶的收入也達不到預期標準,使其達到脫貧的標準。
三、利用經濟學知識分析產業扶貧存在的問題
(一)農產品是完全競爭市場
扶貧產品的一致性,在貴州的產業扶貧中,在某個鄉、某個村發展的產業只有一個,也發展同一個產業。例如,在貴州省Q縣發展的產業都是種植蔬菜,而且每個地方種植的蔬菜種類基本一致,都是適合地方土質種植的,所以產出所帶來的效益并不是那么喜人的。例如在冬天時節,該縣的鄉道邊上都是成堆成堆的白蘿卜,因為這兒的土地種植白蘿卜的產出效益是最高的。問詢當地農戶,才知道本來農戶種植的種苗是政府為了帶動農戶進行種植發的,之前種的時候說會有人進行采購,但是種好后并沒有相關人員前來采購,而且挖出來的蘿卜賣不出去,畢竟種植的農戶太多,也銷不出去。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看,因為地理位置的限制,一般貧困地區貧困戶都是在偏遠落后地區,交易都是在這個圈子內形成,所以就形成一個市場,由于蔬菜的保鮮期有限,所以也無法銷售到遠的地方。還有貴州省L市的扶貧產業是中藥材種植,由企業和合作社帶動,之前種植較少時收入較為可觀,政府就要求所有的土地用來種植中藥材,就造成現在當地所有的土地都用來種植中藥材,當地的農戶表示,“現在連一塊種蔬菜的土地都沒有,想吃自己家種的菜都不可能了,必須去外面買。”但是當大家都開始種植藥材,產出多了,產品的經濟效益也不那么可觀了,平時吃的菜和糧食的價格因為當地產出的減少而增加了,但是消費包括種植中藥材的投入以及生活必需品投入也是增加的,那么貧困戶的收入是有所提高,但是生活水平是沒有很大的變化的。
從以上兩個扶貧的實例中可以看到,在種植蔬菜和中藥材前因為地理位置以及交通的限制,首先要考慮是在當地形成的小市場,在這個市場中,種植生產蔬菜和中藥材的農戶很多,且種植生產出來的產品因為位置土質、技術手段等一致的原因導致產品完全無差別,使得該市場在當地的小范圍內是一個完全競爭市場,在完全競爭市場中,農戶基本上沒有價格的控制權,因為供給的產量多,一旦價格高了就不好賣出去,所以在完全競爭市場中的貧困戶最多只能達到脫貧,是不可能實現致富的。所以,貴州扶貧產業在完全競爭市場中發展,目前的扶貧產業所帶動貧困戶脫貧的效益不是很高。
(二)農業產品彈性的悖論
在貴州省扶貧產業中,基本上是以種植農產品為主,一般是蔬菜、水果,以及當地的特色農產品,但是產品的特異性不強,每個地方的農產品大體一致。拿農產品的彈性來說,許多農產品的需求都是缺乏彈性的,即使價格大幅度波動,人們對其的消費數量一般不會有太大的改變。由此就產生了農業的悖論,當發生旱澇災害時,農作物的產量將會下降,從而引起農產品價格的上漲,同時也提高了農民的收入,惡劣的氣候不僅沒有使農民的收入減少,反而改善了農民的收入狀況。與此相反,在風調雨順的年份,雖然農產品的產量會顯著增加,但是由于價格較低,農民的收入反而減少,所以“谷賤傷農”通常發生在豐收的年份,在大災之年很少發生。扶貧產業則是選擇當地適合發展的產業,并且利用相關技術進行大規模種植,所以扶貧產業的產量還是很大的。但是,農產品的高產并不會影響人們的需求,所以在需求面對大量的供給時,只有將農產品的價格一降再降才能將保鮮期有限的農產品大量地賣出去,至少可以保住投入的成本。所以,由于政府對扶貧產業大規模的推廣和種植使得相應農產品的價格下降,收入也不如沒有大規模種植前高??傮w來講,貴州省扶貧產業發展所帶來的效果并不是很理想。
(三)政府對貧困戶的扶持具有公共物品的特點
對于市場來說,因為需求的不同,消費者更傾向于選擇符合自己偏好的商品,那么市場的需求也是多種多樣的,如果產品各有特點,會在市場上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在市場交易中有自己的競爭優勢。但是,扶貧產業是由政府主導扶持,由企業或合作社帶動的。對于貧困戶整體來說,政府的服務是具有公共物品的特點,公共物品是與私人物品相對應的一個概念,消費具有非競爭性和非排他性特征,一般不能有效通過市場機制由企業和個人來提供,主要由政府來提供。所以,政府對于貧困戶的服務也具有非競爭性和非排他性,政府對于因為害怕民眾的輿論以及工作的保守不敢放開手腳去做,使得在扶貧上一視同仁,對每個貧困戶的扶貧方法和扶貧幫扶是大致的,沒有特異性,在發展產業推廣種養殖時也沒有考慮市場的需求及產品收購的問題。所以在多家農戶種植農產品時,沒有相應的企業來接納和收購這些農產品,可能會導致單位成本的浪費。
四、解決產業扶貧問題的對策
(一)有特色地優化產業布局
貴州省的貧困人口所在的地區一般都是老少邊窮地帶,所在地方的扶貧產業較為單一,所以會造成某一產品市場的飽和,導致該產品供給過多無人購買。所以在帶動當地產業發展時應選擇有特色的產業,但也不能只是單一地發展最具特色的那個產業,應該選擇幾個較為有特色的產業,符合當地理環境、交通條件、氣候土質等客觀因素發展的產業對其布局進行優化,根據需求的大體情況對產業的規模、發展情況進行規劃。在規劃時,也要考慮農戶的意愿,不能只考慮到其他方面進行規劃,而忽略了農戶本身的想法,這樣會導致農戶在發展產業時失去積極性,也不利于優化扶貧產業的布局,這樣會大大降低產業扶貧的效果[1]。
(二)提前解決產品市場問題
大多數精準幫扶在實踐中的問題體現在與實際的脫節方面[2],所以在進行一些種植產業和養殖產業的種養殖時,要同時解決產品的市場走向問題,先與一些企業和收購商進行對接,并且在對接過程中談好后期產品產出后的收購量和價格,其收購量和價格的波動等都要控制其波動范圍,這樣在種養殖產品產出后不至于賣不出去,爛在地里,至少保證產品的銷路,在一定范圍內保證產品的收益,增加貧困戶收入,也避免農戶多次進入市場交易,增加其交易成本。所以,提前與市場進行對接,可以在保證產品銷量價格的同時,降低其交易成本。
(三)政府與其他機構聯手進行扶持
想要促進脫貧,必須要結合多方扶貧主體共同驅動。因為政府對每一貧困戶的扶持和服務都具有非競爭性和費排他性,所以對每一戶的幫扶情況基本一致,這樣就達不到精準扶貧的精準,所謂精準就是根據每戶情況資源的不同,制定適合該貧困戶的幫扶形式,政府不應該要求所有貧困戶必須去做一樣的產業,應根據其意愿基于其現實條件發展適合的產業。在地方上企業和合作社的帶動作用較多,盡量與企業和合作社合作,根據產業布局來進行相應的扶持形成小地方的以企業和合作社為龍頭的自然壟斷,這樣可以降低農戶的單位成本。農產品具有脆弱性,受外界環境的影響較大,所以在產量和價格方面具有不確定性,政府可以與保險機構合作,引領農戶對自己的產品進行投保,就算有什么變故至少保障農戶有相對穩定的收入。所以,政府與其他機構聯手進行扶持可以更有效率地提高貧困戶收入。
五、結語
運用西方經濟學的相關理論對貴州省產業扶貧的情況進行分析,發現所以貴州扶貧產業在完全競爭市場中發展,目前的扶貧產業所帶動貧困戶脫貧的效益不是很高;因為政府對扶貧產業大規模的推廣和種植使得相應農產品的價格下降,收入也不如預期高;政府對于貧困戶的服務也具有非競爭性和非排他性,對每個貧困戶的扶貧方法和扶貧幫扶一致的,沒有特異性,使得產品銷路難尋。對此,若有特色的優化產業布局,提前解決產品市場、政府與其他機構聯手進行扶持可以大大改進目前的現狀。使貧困戶在以后政府不扶持的條件下,地方產業也能蒸蒸日上,增加農戶的收入。
參考文獻:
[1]? 堯水根.論精準識別與精準幫扶實踐問題及應對[J].農業考古,2016,(3):263-266.
[2]? 何星,覃建雄.ST-EP模式視域下的旅游精準扶貧驅動機制——以秦巴山區為研究對象[J].農村經濟,2017,(10):8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