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雙杰 張帥
摘要:本文針對獨立院校《工程材料》課程存在的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問題進行了分析,提出夯實學生基礎、建立“雙師型”教師、深化產教結合等方法來提高教育教學質量;采用優化課程教學內容、開展生產性實訓等措施來調動學生學習的熱情、提高學習的動力,實踐表明這些方法或措施已經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關鍵詞:獨立院校? ?“雙師型”教師? ?校企合作
獨立院校是我國高等教育重要的組成部分,屬于本科層次的二級學院,其在教學資源和師資配比上與母校相差盛遠。然而在《工程材料》這門課程的教學內容及教學手段,大多獨立院校卻一直沿用母校重點大學的教學模式[1]。目前的教學現狀已不再適應時代發展的步伐,更不滿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化產教融合的若干意見要求[2]。
《工程材料》是高等院校機電類專業以研究工程材料及材料成形過程為目的的一門專業基礎課程。結合了學生學習的物理化學、機械制圖、高等數學、材料力學等眾多大類專業基礎課程,主要探索工程材料中組成與結構、合成與加工、性質、使用性能四者之間的關系[3]。
如何在眾多的獨立院校中脫穎而出,老師怎樣把《工程材料》這門課程上好?學生怎么能理解好?是目前許多獨立院校教學現狀中尚未解決的問題。國內眾多學者因此進行了這門課程教學的改革實踐與探索,提出了許多可行的建議。例如,常熟理工學院郭國林等人提出了加強實踐環節、合理整合教學內容、改進教學方法等教學改革措施,以激發學生的學習潛能,提高教學質量[4]。中國海洋大學青島學院趙佳峰等人提出加強課堂實驗教學、開展與同類院校之間的學習交流等措施,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和實踐應用能力[1]。
一、教學現狀
多數獨立院校都沿用了其母校的選材特點,選用高等教育出版社呂廣庶、張遠明主編的《工程材料及成形技術基礎(第二版)》為授課教材。該教材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規劃”教材,特點是以材料的成分-工藝-結構-性能-應用為主線合理科學的組織教學內容,系統地闡述了工程材料及其成形工藝的基本原理、基本知識和工程應用三個方面的知識[5]。
《工程材料》課程具有課程內容多、教學課時少。學生基礎薄弱、難于理解、記憶難、積極性不強,對課程學習上不重視,只關心期末考試考什么、怎樣考,怎樣過,考試內容重點聽,不考內容就不聽等結果,使得教學效果顯然不明顯。
獨立學院是由普通本科高校與社會力量合作舉辦的進行本科層次教育的高等教育機構[6],在教學經費投入上不能與重點大學相提并論,對學生教學實驗室環境的提供也有所欠缺單是采購一個教學班的就得上百萬的經費支出,多數獨立院校顯然不能支持昂貴的經費支出,因此課程教學實驗改革矢之以待。另一方面獨立院校的師資隊伍偏于年輕化和單一化,在理論傳授與課堂教學上也沒有母校教師經驗豐富[1]。
二、教學改革措施與實踐
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要根據獨立院校自身的辦學特點和自身發展需求逐步落實。《工程材料》課程教學改革與實踐要符合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化產教融合的若干意見要求,符合高新技術企業對相關行業實踐型人才的需求;要找到學生對課程教學內容感興趣的出發點,并讓學生跟實踐應用方面產生共鳴。
(一)優化課程教學內容,夯實學生基礎
夯實學生理論基礎,提升學習興趣。學生理解并掌握這門課程的深淺程度,取決于教師的教授方法和歸納總結知識的能力,以及怎樣在課堂上調動學生學習熱情的技巧,最關鍵是怎樣提高學生學習的動力[7]。教學首要任務是夯實學生的基礎知識,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和動力。比如在講解結構鋼的時候,可以引入話題:淘寶上的45號鋼為什么賣的這么好?首先45號鋼具有較高的強度和較好的切削加工性能、材料來源方便,其次是45號鋼廣泛應用于機械制造和模具修補領域。這樣的話題式講解方式不僅能夠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打破了傳統的灌輸式教學方法,而且學生能夠掌握45號鋼的力學性能和應用領域。又如,布置以五人小組進行課后討論題目:亞共晶白口鐵、共晶白口鐵鋼、過共晶白口鐵當中,誰的鑄造性能最好?為什么?在下一節課由小組代表舉手發言回答。要解答這個問題,學生必須有扎實的Fe-Fe3C相圖知識并了解金屬或合金的鑄造性能。經過實踐得知,同學們利用課余時間翻閱課本相關知識并結合老師課上講解的案例,大多數學生能夠完美的解答這個問題。共晶白口鐵鋼鑄造性能最好,因為靠近共晶成分的合金結晶溫區小,鑄造流動性好,可以獲得較好的鑄造品質。通過課后布置小問題,讓同學們利用課余知識來翻閱課本,不僅能夠溫習以前學的知識進一步夯實理論基礎,更能激起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進一步引導學生自學和探索的能力。
實踐課程穿插在理論教學中。在重視學生夯實理論基礎的同時,必須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將實踐課程分節插入到理論教學環節中去;這樣的“理論學習-實踐應用-理論鞏固”教學方式不僅能夠幫助學生鞏固理論基礎,培養實踐動手能力,還為未來成為的“現場工程師”打下良好的基礎。由于獨立院校教學經費的投入與重點大學差異較大,多數獨立院校缺乏課程實驗環境。但獨立院校可以與周邊臨近有條件的重點大學加強溝通和聯系,借用其實驗室環境來供學生做相關實驗:低碳鋼的拉伸試驗、硬度試驗、金相試樣的制備、金相顯微鏡的構造和使用、鐵碳合金平衡及非平衡組織觀察、鋼的熱處理等實驗。教師還可以將參與的課題項目帶入課堂引導學生尋得知識、鍛煉學生思考、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在第一堂課就將學生分為4-6人一組,項目分割成塊布置給每組,期末驗收小組成果并將記入其平時成績。
引入學科前沿技術,以創新型學科競賽的形式帶動課堂教學,豐富并完善理論和實踐教學內容與形式。為推動學科專業建設與產業轉型升級相適應,發展新能源、新材料及研發等產業急需緊缺學科專業[2],把《工程材料》近年來的學科前沿技術以學科競賽的方式呈現給學生,使得課程教學與學科競賽相互融合,鼓勵學生積極參與、開闊創新。
(二)規劃師資力量,建立“雙師型”教師
“雙師型”教師是指擔任理論教學和指導實踐教學的教師。獨立院校應根據辦學特點大力引進和培養“雙師型”教師,承擔學生的理論和實踐教學,逐步形成初級、中級、高級人員的階梯型師資結構。實踐表明“雙師型”教師的培養對于將實踐教學穿插于理論教學中去有良好的促進作用。
(三)深化產教結合,建設校企合作平臺
實訓是教學階段的認識性教學,是學生理解專業知識、掌握基本操作、熟悉專業設備的必要環節。獨立院校可以與附近工廠建立長久的合作關系,開展學生到企業進行生產性的實訓,健全學生到企業的實訓制度[2]。開展實訓目的就是讓學生親臨工廠觀看造詣豐厚的師傅現場操作,對自己所學知識有直觀和清晰的感性認識,并了解工廠的一些生產流程。
三、結語
《工程材料》是一門理論性和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教師們在講授理論知識時要學會變通教學方法,多多舉實例讓復雜問題簡單化,抽象問題形象化。但光講理論知識,不提倡實踐也不符合應用型本科高校提倡的“現場工程師”理念;鼓勵學校引進或培養“雙師型”教師,只有將實踐課程穿插理論教學中去找到學生對課程內容感興趣的出發點,并加以引導學生實踐動手、開闊創新的能力,讓學生真正的做到學以致用。在校企合作的新平臺下,增加學生到工廠感受現場操作機會,激發學生對知識產生更多的求知欲望。
參考文獻:
[1]趙佳峰,張麗,周燕,et al.獨立學院《工程材料》教學改革與實踐[J].常州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0,(02):34-36.
[2]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化產教融合的若干意見[J].教育科學論壇,2018,(03):26-32.
[3]孫順平,李小平,王洪金,等.“工程材料與成形技術”課程教學改革的實踐與探索[J].淮海工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3,(23):90-93.
[4]郭國林,楊莉,于學勇,et al.應用型本科《工程材料》教學改革與實踐[J].常熟理工學院學報,2012,(12):100-102.
[5]呂廣庶,張遠明.工程材料及成形技術基礎.第2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6]張煉.當前獨立學院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和應采取的政策[J].石油教育,2005,(05):57-59.
[7]王麗娟,謝濤.《材料力學》課程教學改革的探討[J].才智,2018,(25):82.
(作者單位:西南交通大學希望學院 軌道交通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