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斌?
摘要:語言是一個國家和民族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文化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的靈魂所在。隨著經濟全球化的不斷發展,各個國家之間的經濟聯系也不斷增強。英語作為世界上通用的官方語言之一,在中國乃至世界上都越來越普及,甚至在課時上成為占比重最高的學科之一。但是就現階段而言,大學英語教學仍然局限于語言的教學,對文化的滲透只是占據了很小的一部分。本文主要從文化滲透的重要性、滲透的方式、要注意的問題等方面進行研究與探討。
關鍵詞:大學英語;翻譯教學;語言與文化;滲透
語言是對一定的文化的反映,但是文化的范疇卻更加廣闊。在許多大學的英語翻譯教學里,教師教學焦點更多的停留在“純語言”的教學,并沒有正確認識到兩者之間存在的千絲萬縷的聯系。這種教學重點的偏差,使得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很難體會到文字背后的文化魅力,因此在這種情況下,我們一定要注重對傳統教學的變革,加強文化在教學中的滲透。
一、在翻譯教學中滲透文化的重要性
在翻譯的原則上,嚴復提出了“信”“達”“雅”的說法,就是說翻譯不僅要符合原來的意思,還要語言優雅。這是翻譯的最高境界,但是在英語翻譯的教學中,這一點卻被忽視了,多數大學英語翻譯教學中教師過于注重對學生語法、記憶、直譯的訓練,沒有將文化滲透在教學過程中。
(一)有利于營造課堂氛圍,提升學習興趣
相對于呆板、乏味的課堂教學,學生更喜歡教學內容豐富、氣氛活躍的課堂。教師如果能夠將語言教學與文化相結合,比如說在講特定某一課時的時候,能夠穿插一些時代背景。風土人情等方面的東西。這樣不僅能使課堂教學的內容更加充實,而且學生也會更加愿意去學習,課堂氛圍也更加活躍。
(二)有助于對學習內容的深入理解
任何作品都是作者在一定的時代、文化背景下創作而成的,有著特定的時代符號,單純的文字教學并不能幫助學生對英語內容進行內化和吸收。翻譯并不能只求直譯,這是最基礎的翻譯方式,教師加強文化知識的講解和滲透,有利于學生形成時代背景,更好達到翻譯過程中的“信”“達”“雅”。
(三)有利于擴展學生的文化交際能力
學習的一個重要途徑以及目的就是交流,英語教學要實現的不僅是我們與周圍教師、學生的交流,更多是實現在社會交往過程中我們與國際友人之間的交流。加強對學生的文化內涵的培養,也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文化交際能力。
二、滲透的方式
(一)在教學中滲透
教師最基本的舞臺就是“三尺講臺”,要想在翻譯教學中滲透文化教育,其中最基礎、便捷的方式就是在課堂教學中進行滲透。但是滲透的文化不是毫無目的和章法的,文化內容需要經過一定的選擇,要切合教學內容。因此教師在備課過程中就要對所講章節涉及到的文化知識進行系統的梳理和歸納,并且要注意在講課過程中適時地向學生講授。
(二)名著閱讀和文化講座等課外活動形式
課堂滲透的方式雖然更為基礎和便捷,但是由于課堂時間以及教學內容的有限性,課堂上滲透的文化內容是十分有限的。為了學生的知識面以及能力的發展,教師要注意采取多種渠道、方式去培養學生的文化內涵。國外的名著都是經過時代檢驗的、能夠反映一個時代背景的文化精品,通過對他們的研讀以及交流,能夠進一步加深學生對外國文化的理解。
(三)聘請有留學經驗的或者是外籍教師
紙上談兵是不能夠滿足實踐性較強的課程的要求的,沒有留學經驗的教師他們的知識也是從書本上而來,這種知識的傳授是有局限性的。聘請有留學經驗的教師或者是外籍教師是開展文化教學的有效方式,他們對于國外的一些知識、風土人情更有體驗,并且更具有發言權。
三、要注意的問題
(一)文化滲透要與時代發展背景相結合
文化是隨著時代發展在不斷發展的,不同時間過程中教學滲透的文化內容要因地制宜,講授的方式方法要適應現在的語言模式,要能夠切合學生現在的語言習慣。同一個詞在不同的時間能夠產生不同的意思,我們要在時代的背景下對文化內容進行取舍,對其做出最科學合理的解釋。
(二)根據學情進行調整
不同年級階段的學習情況不同,要滲透的文化內容也應該有所區別。比如說對于一些學習能力水平較低的學生,滲透的內容應該更有趣味性,并且淺顯易懂。對于一些學習水平較高的學生,就應該更注重知識性內容的傳授,即使這些內容的趣味性不夠。
(三)教師自身要注意提升自己的文化修養
教師的內在文化修養能夠在講臺上體現的淋漓盡致,如果教師本身的內在修養都不足夠的話,即使備課十分充分,總有一天是也是會暴露于人前的。
四、結語
文化的交流與發展對于我們來說即使契機又是挑戰,我們一定要選擇正確的、合適的方式去應對。
參考文獻:
[1]大學英語教學大綱修訂工作組.大學英語教學大綱[Z].上海/北京: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王穎.經濟全球化視野下英語通用語的思考[J].東岳論叢,2015(7):174-175.
[3]張萍.經濟全球化背景下高校英語教學改革研究[J].佳木斯職業學院學報,2014(1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