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初中語文教學中運用多元化的教學方法,會帶給學生更多的學習期待感,有助于學生對語文知識的學習與理解,本文介紹了幾種當前語文教學中常見的教學方法,以期為廣大教師提供借鑒。
關鍵詞:初中語文;多元化;情境教學;小組合作
一、 引言
在傳統的初中語文教學課堂上,大多數教師采取都是教師講、學生聽式的灌輸式的教學方法,但是這樣單一枯燥的教學方法對學生學習興趣、學習質量的提高都是無益的,教師應當積極對教學方法進行創新與優化,通過多元化的教學方法增強學生的學習體驗,從而提高教學質量。
二、 情境教學法的運用
情境教學法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有效教學方法,情境的創設可增強學生的學習體驗,使學生感受到語文教材中所描繪的場景與情感,從而幫助學生更深入的理解課文。
(一) 聯系實際生活創設情境
生活中處處都有語文的影子,語文教育的目的也在于可以更好地幫助學生去認識和了解周圍的世界,選擇學生平時生活中常見的事件,為學生創設生活化的情境,可以在拉近學生與學習內容的心理距離的同時,培養學生在生活中發現語文、應用語文的意識,而且對于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有著積極意義。比如我們在學習《春》這一課時,教師可以先讓學生聯想一下自己對春天的印象,分享一些自己在春天里進行的活動。比如有的學生就會分享自己和父母或者同學去花園里放風箏,春天的風已經開始回暖,河邊的柳樹也都發了芽。還有的學生分享自己回老家幫著長輩一起給農田松土、播種,就盼著下一場春雨好讓農作物快快的生長。還有的學生分享如今每天早上都可以聽見小鳥嘰嘰喳喳的叫,一下子就打破了冬日里的寂靜,等等。學生的分享為我們展現了一幅幅美麗生動的春景圖,他們對春天萬物復蘇、生機盎然的印象可以幫助他們對朱自清筆下的《春》有更深刻的理解,有助于與作者產生共鳴,從而提高學習質量。再比如我們在學習《回憶我的母親》一課時,為了讓學生更深刻的體會作者對母親的思念、感恩與歌頌,老師可以讓學生分享一些自己與母親相處中的故事,讓學生從自己的生活經驗出發去體會文中所包含的作者的情感,在幫助形成情感共鳴,更深刻的理解文章的同時,也進行了適當的德育教育,對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的培養有著積極意義。
(二) 利用多媒體創設情境
隨著科技的發展,多媒體日益成為教師教學中的得力助手,多媒體可以將文字、聲音、圖片、動畫、視頻完美結合在一起,可以將書本中無法用插圖描述的景象更形象生動的展現在學生面前,可以將文中對顏色的描繪、對聲音的描寫更直觀的映入學生的眼簾,刺激學生的多重感官,帶給學生身臨其境的學習體驗,而且多媒體的使用本身就要比教師拿著課本單純的為學生作知識的講解更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學生在多媒體所營造的情境中也會更加放松、主動地參與到課堂學習中來。比如我們在學習《蘇州園林》一課時,班級里大部分學生是從沒有去過蘇州,親自領略蘇州園林的美的,教材中的插圖也并未能夠帶給學生強烈的視覺體驗,這時教師就可以利用多媒體為學生展示幾幅蘇州園林的照片,或者播放蘇州園林風景宣傳片的小片段,讓學生看一看蘇州園林在布局上、造型上的特點,也看一看蘇州園林中那俯仰成姿的樹、那相互呼應的假山和池沼,使學生有置身其中的感覺,從而更能夠理解文中的描寫,體會作者對蘇州園林的贊嘆與愛慕之情。再比如我們在學習《鄉愁》一課時,教師就可以為學生播放歌曲《我的中國心》,這首歌曲學生們都比較熟悉,還有許多學生跟著一起唱了起來,在哼唱的過程中,學生會被歌曲所流露出的對祖國故土的懷念、熱愛之情所感染,這時教師再導入《鄉愁》這篇課文,引導大家去理解與領悟詩歌感情,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就會得到有效增強。
(三) 結合學生興趣創設情境
為了讓學生更充分地參與到課堂學習中來,教師就要想方設法的增強學生的參與興趣,對于初中生而言,他們往往有著比較強烈的表現欲,他們喜歡看影視劇甚至還會在課下自導自演,教師就可以結合教學內容從學生的興趣點出發,為學生創設表演情境。比如我們在學習《范進中舉》一課時,教師就可以讓學生進行表演,這樣一來學生的參與興趣立刻高漲了起來,他們開始仔細分析課文內容。在學生表演結束后,教師還可以充當記者的身份,對幾位“演員”進行采訪,問一問“為什么說‘噫!好了!我中了!這句臺詞的時候要用那樣的語氣?”“你在表演中舉后的范進時最想表現的是什么?”“你在看到范進瘋瘋癲癲的樣子時是什么想法”等問題,以此來幫助學生更深刻地理解文章。除了創設表演情境以外,教師還可以適當的開展一些競賽活動,初中生大多有較強的勝負欲,他們喜歡表現自己,也享受成功的喜悅,那么教師就可以利用學生的這一心理,通過競賽情境的創設激發學生的學習參與興趣。比如我們在學習了《關雎》后,教師就可以舉行一個小小的朗誦比賽,比一比哪位同學的朗誦最帶感情、最有意境,從而增強學生對詩歌音律美、意境美的感悟。再比如我們在學習《愚公移山》后,教師就可以組織學生對“愚公是一個怎樣的人”開展討論或者辯論賽,有的學生說愚公不怕困難、堅持不懈,有的學生說愚公頑固自守、不知變通,只要學生能夠自圓其說都可以大膽地進行辯論,通過辯論促進學生的思維發展,也培養學生不恪守教材、不墨守成規的品質。
三、 小組合作教學法的運用
隨著課程改革的推進,小組合作教學法越來越多的被應用到語文教學中來,所謂小組合作教學就是教師向學生提出一個具有探究性的問題或者布置一項具有探究價值的學習任務,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思考與討論,最終完成問題和任務。小組合作教學有助于增強學生自己對學習內容的體驗與感悟,在小組合作交流中,學生的思維也會因不斷的碰撞而非?;钴S,且小組合租教學體現著學生的學習性,有助于學生自主思考、合作探究以及交際能力、總結能力等綜合能力的發展。
小組合作教學法的高效應用建立在對學生合理分組的基礎之上。關于分組,教師要綜合考慮學生的語文基礎、學習能力、課上表現、性格個性等實際情況,采取優勢互補、相互促進的原則進行分組。在科學分組之后,教師就可以結合教學內容為學生制定合作學習的目標與任務。比如我們在學習《我的叔叔于勒》一課時,教師就可以向學生提出問題“小說反映了怎樣的社會現象?怎樣理解文章主題?”、“小說題目是《我的叔叔于勒》,但是文章中對菲利普夫婦的描寫明顯多過對于勒的描寫,那么本文的主人公到底是誰?”等問題,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一起探討答案。課堂氣氛一時間非常活躍,這一過程學生的課堂學習參與度肯定要超過傳統課堂上的單純聽老師講。當學生的討論告一段落后,教師再找學生代表進行回答,由其他組的同學進行糾正與補充,最后教師再進行點撥與總結。在表達、討論以及教師最后的點撥、明確過程中,學生始終處在積極的主動的學習探索的狀態,一改傳統課堂上被動的學習狀態,他們對語文知識的探究欲望、對各抒己見的積極性讓課堂教學質量明顯提高。
四、 翻轉課堂教學方法的運用
翻轉課堂也是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與應用,而逐漸被引入初中語文教學中的一種新型教學方式。所謂翻轉課堂是相對于以往傳統課堂上教師講、學生聽,課下再完成家庭作業的教學形式而言的。翻轉課堂的應用,同學們會通過觀看教師制作好的微視頻進行預習,并利用微視頻后的提問或測驗檢驗預習成果,找出自己自學過程中的問題留待課上向老師提問。課堂教學環節,教師也主要是針對微視頻中的共性問題以及教學重難點進行講解,課后教師也會整理課上講解的重點內容發布到班級共享平臺上,供學生根據自身情況進行反復多次的復習。翻轉課堂教學方法的應用充分體現了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有助于幫助學生養成預習、復習的好習慣,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與能力。
比如我們在學習《桃花源記》一課時,教師就可以采取翻轉課堂的教學方法,提前將相關的文言字詞、語法、句意的理解等進行講解,再配以相關的背景畫面、音樂等制作成教學微視頻,讓學生通過觀看微視頻完成文言文基礎知識的學習與掌握。再比如我們在學習《天上的街市》一課時,教師就可以提前收集詩歌創作的背景資料,放在微視頻中,并配合詩歌的解讀,引導學生充分理解文本含義,領會其中的思想情感,等等。等到學生在課前已經完成了高質量的預習之后,再在課堂上聽老師的指導、點撥就會更加容易和高效,課堂學習質量也就得到了優化。
五、 結語
總之,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可利用的教學方法還有許多,教師要在教學中不斷地探索與實踐,不斷的優化自己的教學設計,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以及教學內容,選擇合適的易于學生理解與接受的教學方法,爭取給學生帶來更多的新穎的、感興趣的學習體驗。
參考文獻:
[1]楊黨清.積極運用多元化教學方法 提升初中語文科目教學效率[J].課外語文,2017(4).
[2]李曉峰.淺析初中語文教學中的多元化教學方法[J].現代語文(教學研究版),2017(2).
[3]趙永發.初中語文教學中基于交互式電子白板的課堂教學策略研究[J].學周刊,2018(30).
[4]陳亞榮.淺談信息技術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應用的實效性[J].學周刊,2018(30).
[5]曹培鳳.初中語文閱讀教學:探究性學習的價值[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7(2).
作者簡介:
謝麗玲,福建省南平市,福建省南平市浦城縣永興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