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包含豐富的內涵和教育資源,但其在“互聯網+”時代表現出一定的不適應性,互聯網與傳統文化教育的有效融合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針對這種需求,本文從融合平臺構建、多方合作、資源建設與教育方式和模式變革四個方面提出開展“互聯網”背景下傳統文化教育的具體路徑。
【關鍵詞】傳統文化教育? 互聯網+? 教育模式? 教育平臺
【Abstract】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contains rich connotations and educational resources, but it shows some inadaptability in the era of “Internet+”. The effective integration of the Internet and traditional culture education has importan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meet this demand, this paper proposes specific paths to carry out traditional culture educatio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Internet+” from four aspects of the integration platform construction, multi?鄄party cooperation, resource construction, and the reform of educational methods and modes.
【Keywords】traditional culture education; Internet+; education modes; education platform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19-0012-02
近年來,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人們對傳統文化的需求以及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的期望也在持續增長,因此,國家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視也上升到了新的高度。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優秀傳統文化是代表一個國家、民族特有的精神標識。黨的十八大以來,習總書記的一系列講話顯示出他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中華傳統美德的極大推崇,習總書記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視、繼承和發展是其治國理政思想的突出特點。在這樣的背景下,重視和創新傳統文化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而與此同時,互聯網的發展也為傳統文化教育提供了新的手段和模式,這為傳統文化教育的創新帶來了新的契機。互聯網連接具有不受時間和空間限制的廣泛性和便捷性,“互聯網+”概念正是基于互聯網技術的不斷革新而創造出來的新理念,其實質是互聯網技術在各個行業和領域中的應用。
由于互聯網思維和技術的引入,以往的傳統行業獲得了全新的發展模式和手段,進而形成了全新的業態。因此,將“互聯網+”思維應用到傳統文化教育之中,推動其教育方式與模式的創新,已經成為當前教育界應積極思考的問題。
一、“互聯網+”背景下傳統文化教育現狀分析
(一)“互聯網+”背景下傳統文化教育面臨的挑戰
傳統文化教育概念具有顯著的復合性,既包含人們對傳統文化的基本認知和運用能力,也包含對人們在品位、審美、眼界、情感和觀念等多個方面的影響。然而,在“互聯網+”背景下傳統文化教育也面臨一些新挑戰。
首先,人們對傳統文化的認知日益淡薄。當前的主要現狀是許多人對傳統文化知之甚少,且對中華傳統文化所倡導的美德、觀念和意識已經越來越淡薄,尤其是在年輕人群體中更加嚴重,而當前各類高校所開展的傳統文化教育在很大程度上表現出形式化和虛化的特征,這也直接造成學生很難形成對傳統文化的良好認知。
其次,網絡文化對傳統文化造成了極大沖擊。隨著互聯網日益普及和發展,大量的不良網絡文化填充了因傳統文化教育缺失而產生的空位,極大扭曲了國民的價值觀、審美觀。網絡文化借助不斷革新的互聯網技術手段,既為人們帶來了技術手段和思想觀念革新,也為人們帶來了不利于社會發展、文明進步的不良文化,如暴力、色情等對身心具有極大危害性的文化。在面對這些文化的過程中若未進行恰當的引導,很可能會對年輕人的思想觀念產生惡劣的影響,直接影響其人際關系處理以及正常的學習、工作與生活。
最后,互聯網為傳統文化教育提供了新的手段與方式。網絡文化在被人們廣泛接受和追捧的同時,也為傳統文化教育的開展提供了一系列新的途徑?;ヂ摼W文化傳播平臺和渠道為傳統文化教育創設了不同于以往的文化環境。以往的傳統文化教育方式及其實際效果在互聯網時代背景下存在嚴重的“滯后”問題。面對新興的網絡文化,許多人開始懷疑傳統文化在這個新的時代是否還具有存在的必要性。在開展傳統文化教育時,如何在教育方式和渠道上做出恰當的調整以適應互聯網時代的新特點,這是“互聯網+”時代推動傳統文化教育發展急需思考的問題。
(二)“互聯網+”與傳統文化教育融合的必要性
“互聯網+”理念倡導互聯網技術與實體經濟和傳統事物的結合,發揮最新的互聯網技術優勢,推動傳統事物在互聯網時代的新發展,兩者的融合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首先,兩者融合是傳統文化適應互聯網時代發展,謀求自身在教學方式和模式上變革的要求?;ヂ摼W所帶來的信息爆炸已將人類帶入了知識信息主導的社會,它是人們開展溝通與活動的必備手段,若不去積極認識這種新興事物,那么將很難及時有效地認識這個世界,也難以跟上時代發展的步伐?;ヂ摼W為人類帶來的變革從根本上說是新一代技術革命和生產力變革的結果,因此,傳統文化教育方式也相應地隨之改變??梢哉f,傳統文化教育在方式與模式上的變革是生產力發展和時代變革的根本要求,應當改變以往落后的教育方式,引入互聯網時代最新的技術手段,促進傳統文化教育教學與互聯網時代發展保持步調高度一致。
其次,二者融合是利用互聯網技術對教育的價值,使之更好地服務于傳統文化教育教學的要求。互聯網并非看不見、摸不著的事物,而是充斥著我們日常生活的真實存在?;ヂ摼W作為一種媒介手段,包容了各類信息資源,且已融入到任何其他領域之中,其中也包括互聯網為教育活動提供的在線教學服務。傳統文化教育要能夠產生良好的效果,就必須充分利用一切有利于開展教育教學的因素,而互聯網所具有的獨特優勢應當引起教育者的足夠重視。這需要教育者主動將互聯網技術引入到傳統文化教育,使之更好地服務于教學工作,促進傳統文化教育教學模式創新,使之與互聯網技術發展要求保持一致。
最后,二者融合是充分發揮傳統文化在人才培養中的積極作用,以便在新時期培養出更多創新型人才。當前各國之間所展開的競爭,從根本上說是人才與教育的競爭,如何借助不同途徑與手段,發揮一切積極因素開展教育教學工作,培養出本國所需要的創新型人才,已成為在國際競爭中取勝的關鍵。中國傳統文化具有豐富的內涵和教育資源,傳統文化包含了能夠促進人才培養的眾多有利因素,挖掘傳統文化中的教育資源,使之助力當代的創新型人才培養是增加我國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的必然要求。在互聯網時代背景下,要發揮傳統文化對人才培養的積極作用,就必須對當前的傳統文化教育模式進行創新,推動其與互聯網的融合,改變自身與互聯網時代不相適應的地方,運用互聯網技術手段對傳統文化中的精華及其對人才培養的有利因素進行挖掘,以培養出符合中國當代社會需求和互聯網時代特征的創新型人才。
二、“互聯網+”背景下傳統文化教育的路徑及其創新策略
(一)構建“互聯網+傳統文化教育”平臺
“互聯網+”理念所依托的互聯網技術為教育活動的開展提供了遠遠突破時空限制的環境,只要能夠接入互聯網,都能夠在任何地點、任何時間開展教育活動?!盎ヂ摼W+”所具有的這種特點使得傳統文化教育不再只是依賴現實中的教材和課堂才能得以開展,傳統文化教育活動對信息技術的應用正在變得越來越普遍和重要。在這樣的背景下,“互聯網+”時代為教育提供的新手段不斷地吸引了傳統文化教育者積極融入這個時代,通過構建“互聯網+傳統文化教育”的平臺,實現二者的有效融合。
一方面,在具體構建該平臺的過程中,充分結合傳統文化教育現有的內容,以及考慮學習者對該平臺的實際需求,將互聯網教育平臺與既有的教育內容和當前緊迫的教育需求進行有機融合,確保“互聯網+傳統文化教育”平臺既能夠運用新技術,又能夠兼顧以往的教學內容和實際需求,實現從當前傳統文化教育向“互聯網+”背景下的傳統文化教育的順利過渡;另一方面,對“互聯網+”提供的技術優勢及其價值進行充分挖掘,促進互聯網在信息傳播方面的巨大優勢能夠最大限度地運用于傳統文化教育中,為學習者掌握傳統文化知識以及培養相關能力提供足夠的便利,使之能夠更快、更好地開展學習活動。例如,學習者往往會因為其學習能力、個人性格和心理素質的差異,對傳統文化的認知及其掌握程度存在著極大的差異。這就要求在構建此類平臺的過程中,充分考慮到不同學習者的實際需求和特點,提供個性化的學習功能,制定出差異化的教學策略。
與此同時,隨著微博、微信、QQ等新媒體的興起和快速普及,還可利用這些新媒體構建傳統文化教育的自媒體平臺,實現社交功能與教育功能的融合,通過新媒體的社交圈廣泛傳播傳統文化,有意識地引導學習者通過新媒體開展互動學習,從而幫助他們潛移默化地掌握傳統文化相關知識,形成基本的傳統文化認知和素養。
(二)加強“互聯網+”背景下傳統文化教育資源建設
在“互聯網+”背景下進行傳統文化教育資源建設的過程中,所建設的課程資源可盡可能地與學習者興趣與需求相符,唯有如此才能從根本上提高傳統文化教育的效果。當前,成長在互聯網時代的年輕一代能夠接觸到各種文化,他們對許多事物都已經司空見慣,在日常生活中常常會追求新穎和有趣,因此,以往傳統文化教育的那套空洞、乏味的教學模式已經很難引起他們的興趣。也正因為如此,在提供“互聯網+傳統文化教育”課程資源時,應當有意識地提升這些資源的趣味性和豐富性,盡可能地避免大量說教式、強制式的教育內容,而以往的教育方式太過呆板、固化,缺乏靈活性和個性化,因而在“互聯網+”背景下自然難以獲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在新的形勢下,運用“互聯網+”思維和技術進行傳統文化資源挖掘、開發和建設,可注重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行具體細化和分解,從中提取出符合當代互聯網思維發展和現代人文化需求的部分,再對這些資源進行重新融合和重組,使之能夠適應互聯網時代的要求。在課程資源開發過程中,可以有針對性地選擇一些具有典型性、趣味性以及能夠吸引學習者注意力的傳統文化內容,運用互聯網技術對其進行加工、處理和拓展,使之在互聯網背景下發揮新的作用,成為能夠被教育者和學習者直接利用的在線學習課程資源。在對該類課程進行開發的過程中,應當注意有意識地引導學習者參與到學習之中,增強教學的互動性和參與性,為學習者真切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創造有利條件,以彰顯傳統文化本身所固有的社會價值與道德價值,促進傳統文化的傳播、繼承與發展。
(三)引進互聯網技術手段革新傳統文化教育方式與模式
筆者認為,“互聯網+”為傳統文化教育開展帶來的變革不只是體現在教育途徑和手段變化上,更在于教育方式與模式的深刻改變上。“互聯網+”背景下的傳統文化教育不應當只是簡單地引入互聯網技術,而應當從根本上改變以往老師講、學生聽的“講授式”教學方式,由老師主導的教學模式已經很難在以開放性、社交化為主要特征的互聯網環境下再有生存空間,這種方式必然會因為“互聯網+”思維的沖擊而逐漸退居其次,以學習者自主學習的教育模式將會成為“互聯網+”時代的主要教育模式,因而“互聯網+”背景下的傳統文化教育需要朝這個方向發展。
一方面,應將“互聯網+傳統文化教育”所具有的滲透性特征重視起來,互聯網技術所創設的傳統文化教育環境與學習氛圍具有無處不在的特性,這種環境和氛圍既可以是專門搭建的在線學習平臺,也可以是新媒體上自然形成的傳統文化教育學習圈。前者更加接近傳統課堂教學環境,而后者則更加接近人們的日常生活環境。因此,學習者在互聯網技術營造的學習環境中,能夠潛移默化地獲得相關傳統文化教育,這便是前文所述的教育滲透性,也是“互聯網+”背景下所開展的傳統文化教育的顯著特征。
另一方面,應將“互聯網+傳統文化教育”的翻轉特性重視起來?;ヂ摼W與傳統文化教育二者之間的關系,并不是簡單地將傳統文化教育搬到互聯網環境之中,同時也需要借助于互聯網提供的相關技術,改變以往傳統文化教育課堂教育中以老師為主導的現狀。互聯網與傳統文化教育二者的結合從根本上改變了以往“講授式”的教育模式,重新確立起以學生為主體的教育模式,學生在教育過程中可以將資源共享給其他人,并積極參與到傳統文化教學中,在傳統文化學習中的主動性才得以被體現出來?;ヂ摼W為傳統文化教育的翻轉提供了豐富的技術手段,使得師生能夠在互聯網環境下開展實體課堂所難以開展起來的教育活動,如教學互動、探究學習等,這都為提升傳統文化教育的效果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三、結語
本研究在“互聯網+”背景下分析了當前傳統文化教育存在的問題及其與“互聯網”進行融合的必要性,我們認為在人們對傳統文化認知和互聯網極大沖擊傳統文化教育的背景下,“互聯網+”與傳統文化教育的結合,是傳統文化教育積極與互聯網技術及其環境相適應的根本出路,也是傳統文化教育在教學方式與模式上實現自我變革,培養創新型人才的根本要求。為此,本研究提出從融合平臺構建、多方合作、資源建設與教育方式和模式變革等四個方面提出開展“互聯網”背景下傳統文化教育的具體路徑,以便為各類高校開展傳統文化教育提供借鑒。
參考文獻:
[1]高國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現代闡釋與教育路徑[J]. 思想理論教育,2014(5):59-63.
[2]紀金賢,許秀妍.論在外語教學中加強中國傳統文化教育的必要性[J].教育教學論壇,2013.1.
[3]蔣海軍.網絡時代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徑探析[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5(15).
[4]李瓊.“牽手”互聯網讓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活”起來[J]. 中小學管理, 2017(11):28-29.
[5]李童.“互聯網+”時代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大學生思想教育作用的分析[J]. 現代職業教育, 2016(6):97.
[6]劉建華,斯琴格日樂.網絡文化教育與傳統文化教育的現實沖突與虛實結合[J].北京郵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7(6):20-22.
[7]攀海源,張慧研.推進高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路徑研究[J].中國冶金教育,2016.4.
作者簡介:
張畇(1977.02-),女,漢族,湖北武漢人,英語系副主任,副教授,碩士,主要從事英語寫作教學與跨文化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