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學時期是一個比較特殊的時期,青少年在這個階段正在經歷由幼年向成年的過度。在這一階段,青少年的心理比較敏感,可塑性強,敢于嘗試任何新鮮事物,也敢于挑戰各種規則。為了保證青少年在這個時期的心理健康,使他們能夠健康發展,實施思想政治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本文針對思想政治教育在預防中學校園欺凌事件中的意義進行探究。
關鍵詞:校園欺凌;思想政治教育;預防
中圖分類號:G63? ? ? ?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19)19-0185-01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9.19.173
校園欺凌屬于校園暴力的一種,心理學將校園欺凌分為兩種,一種是直接欺凌也就是肢體欺凌和言語欺凌。一種是間接欺凌,通過人際關系,散播謠言,或是煽動他人惡意欺凌旁人,或是實施冷暴力將被欺凌者隔絕在某一小團體或是大團體之外。校園欺凌并不是偶然事件,而是一種長期的持續性多發事件。校園欺凌主要在校園內或是校園周邊發生,由在校學生或是校外人員對被欺凌者實施身體或是心理上的傷害。多數欺凌者并不認為自己的行為是錯誤的,而被欺凌者因為性格軟弱或是害怕報復,默默承受不敢多言,反而助長了欺凌者的囂張氣焰,長時間欺凌被欺凌者。
家庭因素:父母對學生的影響非常大,但是很多父母并沒有盡到相應的責任。家庭不健康,學生也會受到影響,因為家庭的溺愛,父母的影響,所以學生自身三觀也會不正。部分家庭存在家暴現象或是家庭破裂情況,學生或許不是直接受害者,但卻是第二受害者。因為家庭原因,學生變得懦弱孤僻,沒有安全感,在受到欺凌后默不吭聲。
社會因素:青少年在成長階段很容易受到社會影響,部分青少年對社會過度好奇,對一切新鮮事物都躍躍欲試。部分青少年過早接觸網絡,崇拜古惑仔等形象,對于一些暴力行為不僅不避,反而熱衷于參與。另外,校園外有一些游手好閑的青年徘徊,欺凌中學生,或是教唆一些中學生進行欺凌,組建幫派等。
校園因素:目前有關于校園欺凌的制度還沒有完善,雖然出臺的部分制度能夠保護欺凌者,但是沒有指定相應法規約束欺凌事件,處罰較輕。因此欺凌者在實施校園欺凌時,存在僥幸心理。教師對學生關愛不夠,多數教師認為以和為貴,認為學生的欺凌行為只是普通的同學打鬧,并不過分在意,反而助長了校園欺凌之風。
部分學校園不重視思想政治教育也是導致校園欺凌事件的原因之一。加強思想政治教育,能夠引導學生做出正確的選擇,通過思想政治教育從而引向道德教育,心理教育,從而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能夠提高學生的總體素質,能夠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效果。
加強思想政治教育能夠預防校園欺凌事件,通過思想政治教育能夠加強中學生的道德素養,能夠加強中學生的法制觀念與正確的生命觀,能夠幫助中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教育,逐步教育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幫助學生對人生的目的和意義有基本正確的認識和態度,能夠在預防突發事件中起到關鍵作用。在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中,必須讓青少年敬畏生命,尊重自己的生命,尊重他人生命。要讓青少年懂得生命的價值,讓青少年知曉生命的寶貴,從而懂得尊重他人生命。
在教育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一些比較顯著的校園欺凌事件警醒學生,要明確告知學生,若是發生類似事件,應該第一時間告知家長或是告知老師,讓學校與家長共同處理該事件。比如,某小學一個女生被十多個學生圍著,其中一名女孩,一邊動手扇巴掌,嘴里還振振有詞。教師在講述該校園欺凌事件后,應該明確告知學生,動手打人圍堵女生的學生行為是錯誤的,打人是一個錯誤行為。
同時,教師應該明確告知學生,欺凌其他學生是不對的,并舉出相關案例,警醒學生。教師只有時時處處警醒,利用思想政治教育學生,才能杜絕校園欺凌事件的發生。
想要減少校園欺凌事件的發生,學校領導也要加強管理,制訂本校園相關規定,加大懲戒力度,杜絕中學生的僥幸心理。在校園欺凌事件發生后,第一時間嚴格處理,嚴格認真地執行懲處措施,關愛受害者。加強校園內外巡邏,第一時間發現校園欺凌事件,將傷害降到最低。強化校園及周邊治理,營造良好的教書育人環境,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同時,學校要加強思想政治教育,加強學生的思想道德培養,幫助中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生命觀。真誠熱心地關愛每一位犯錯的青少年,不能放棄,要用真誠的態度,正確的行為感化學生,引導學生走入正確道路。
參考文獻:
[1]李燕秋.校園欺凌研究綜述[J].教育科學論壇,2016(14).
[2]江水長.建立懲治校園欺凌的法律機制[J].中國德育,2016(6).
[3]樊婭蘋.從初中生欺凌行為探討德育的有效性[J].西部素質教育,2016(2).
[責任編輯 薛曉靜]
作者簡介: 史繼華(1982.2— ),女,漢族,甘肅隴西人,中學一級,研究方向:中學教育。
基金項目: 本文系甘肅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課題《巧用傳統文化中仁愛消減校園欺凌的新模式》(課題立項號:GS[2017]GHBZ048)階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