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兆婷
【摘 要】高職院校教育是培養技能型人才和應用型人才的重要力量,擔負著向社會輸送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的重要任務。培養高職院校學生的工匠精神對提高學生素質、增強學生的職業可持續發展能力以及提高高職院校的教育質量有重要作用。本文將結合高職院校教育的現狀、工匠精神的內涵等內容對培養高職學生的工匠精神的意義及途徑進行研究。
【關鍵詞】高職教育;工匠精神;培養途徑
高職教育是我國高等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肩負著向社會輸送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的重要任務,是培養技能型人才和應用型人才的重要力量。但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轉型,企業和社會對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有了更高的要求,不只是技術水平方面,更是職業素養和職業品質等職業精神方面。高職院校在這方面的培養逐漸顯示出不能與社會需求相適應的現狀。工匠精神作為一種職業精神,是職業道德、職業能力、職業品質的體現,在高職院校教育中培養學生的工匠精神,將對改善高職教育現狀以及提高學生的職業適應性和可持續發展有重要意義。
一、高職教育的現狀
經過三十多年的發展,高職院校教育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但是,隨著經濟社會的轉型,高職教育在迎來新機遇的同時也逐漸暴露出一些短板和問題:
第一,高職院校作為我國高考錄取中的最后一個批次,其本身的生源質量不占優勢,高職院校的整體學習氛圍不濃,學生的長遠規劃和學習自律力普遍較差,學校在教育教學中缺乏引導和鼓勵;第二,高職教育內容的設置普遍存在重視技能的速成培養和短期利益訴求,而忽視學生的可持續發展教育,高職院校學生進入社會后的工作職位不高,長遠發展和上升空間較小,從而逐漸形成社會對高職教育不夠重視和認可,認為高職學生素質和能力差的認識定位;第三,受外界因素和社會風氣的影響,高職院校和高職學生對教育教學和學習普遍抱有“夠用適度”的理念或思想,而忽視非技能認知教育以及精神的學習和培養,學生普遍存在急于進入社會工作,而缺乏精益求精以及專注、創新等精神,阻礙了學生良好的工作準入素質和延伸發展的能力。
二、工匠精神的內涵及重要性
(一)工匠精神的內涵
關于工匠精神,各國由于自然資源、民族特性、歷史文化等的不同,形成了本國工匠文化的特征。在我國古代,工匠一生執著于一門職業和技藝,發揮著自己的聰明才智,創造出精美絕倫的作品,世代相傳。正是一代又一代工匠孜孜不倦地追求“技道合一”,把對技藝的浸淫、對作品的虔敬、對人情的體察、對自然的敬畏,以匠心之巧思,傾注于制作過程,才創造出了絢爛輝煌的中國古代科技文明,如絲綢、瓷器等舉世聞名的中國器物,不僅是中華民族寶貴的物質財富,也給中華文明打下了不可磨滅的文化烙印。
總結我國工匠精神的傳承與發展,工匠的本質是精業與敬業,工匠精神是一種職業精神,是敬業、精益、專注、創新等,它是一種職業精神,是職業道德、職業能力、職業品質的體現,是從業者的一種職業價值取向和行為表現。
(二)培養學生工匠精神的重要性
在2016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李克強總理說“要鼓勵企業開展個性化定制、柔性化生產,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在之后的2017年政府工作報告中又提到:“質量之魂,存于匠心。要大力弘揚工匠精神,厚植工匠文化,恪盡職業操守,崇尚精益求精,培育眾多“中國工匠”,打造更多享譽世界的“中國品牌”,推動中國經濟發展進入質量時代。”國家和社會對工匠精神的大力提倡和熱議的背后,正是顯示出在我國經濟社會轉型期,各行各業對具有創新和精益求精精神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的渴求。高職教育作為培養符合社會需求的技能型應用型人才的重要力量,將工匠精神融入到教育教學中,一方面培養了學生畢業后就業的可持續發展能力,為國家和社會培養具有高素質、高技能和創新以及精益求精精神的高素質人才,另一方面也彌補了高職院校教育本身存在的短板和問題,提高高職院校教育的質量,增強自身的競爭能力。
三、高職院校培養學生工匠精神的途徑探討
高職院校學生由于文化知識基礎較薄弱,在專業理論知識學習鉆研方面沒有優勢,學業專注度,技術鉆研欲不強,浮于物質,思想深度不夠等薄弱點,但是學生也有思想靈活,關注外界發展,動手能力強等特點,高職院校要根據學生特點因材施教的改革教育教學,做到定位清晰,教學扎實,以制度激勵人,以環境影響人,以思想提升人,從各方面引導和培養學生專業素養和職業精神。具體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加以改善:
首先,高職院校要對自身教學和辦學目標定位清楚。由于高職院校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和掌握資源原因,許多高職院校盲目追求升格為本科院校,缺乏專業建設和教學深度。高職院校在院校發展建設方面首先要明確自身培養技術技能型人才的定位,打造自身專業優勢,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培養雙師型教師,加強專業的技術技能教學。從師資力量和自身建設方面增強教育教學實力。
其次,改革教學內容和方法。針對高職學生理論不強、思想靈活、動手能力強的特點,結合高職院校培養技術型人才的定位,高職院校首先可改革教學方法和教學內容,加強演示教學、實訓課教學等多樣性的教學方式,增強教學的趣味性,拉近學生和專業知識的距離,以技術技能吸引學生對專業知識的學習和掌握的興趣。
再次,健全和完善激勵和獎勵制度。健全的激勵制度可以發揮外在的督促和引導作用。高職院校不但要制定學生學業測評制度,更要制定對于學生技術技能學習和創新的激勵和獎勵制度,小到校級,大到國家級和世界級,都要制定相應激勵參與和獎勵制度,以制度帶動學生的技能學習和求精創新動力。
第四,營造良好的學風和氛圍。首先,發揮教師帶頭作用,鼓勵教師專業技術和技能的發明創新,技術鉆研。其次,高職院校要重視和改善學風的建設,以教師帶動學生,營造專業技能的學習和鉆研的濃厚氛圍,比如定期舉行技能大賽,為有技能鉆研興趣的學生提供學習條件,鼓勵創新,宣傳和表揚精益求精的專業精神,請行業優秀技能人才到校和學生交流技能求精和敬業精神等等。
最后,以思想教育提升學生的自信心、職業素養和精神。在社會普遍認知里,高職院校在高等教育中地位不高,學生素質和知識水平不高,學生技能水平和思想素質不高,職業發展受限。然則,目前國家和社會對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不斷提高。高職院校在傳授學生基本技能和課堂基本思想教育之余,應利用廣播,視頻,公眾號等各種傳播形式,加強工匠精神的宣傳教育,加強大國工匠的人物典型和事跡教育,以及國家政策的宣傳,以及技能型人才在大國重器和國家重要工程項目中的貢獻和重要性等的教育宣傳,增強學生的職業認同感和自豪感,帶動學生的創新、求精的專業鉆研動力,引導學生將來就業的職業態度和精神。
綜上,培養高職學生的工匠精神,不但可以改善高職院校的教育教學水平,促使學校長遠發展,更是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提升學生的創造創新能力以及職業可持續發展能力,助力國家經濟轉型和中國智造2025的實現。
【參考文獻】
[1]、工業和信息化部工業文化發展中心:《工匠精神——中國制造品質革命之魂》
[2]、王瑞榮,將工匠精神融入高職院校技能人才培養路徑研究[J],實驗技術與管理,2018(02):152-154
[3]、李薇,高職教育培養學生工匠精神的路徑研究[J],科技風,2018(04):31-32
[4]、張宏,孫宏興,徐濤,趙彬羽,高職院校學生工匠精神培育效果影響因素研究[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8(09):36-42
[5]、張宏,孫宏興,徐濤,趙彬羽,高職院校學生工匠精神培育效果影響因素研究[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8(09):3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