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雪芬
【摘要】手里拽著首期班刊《萌芽》,挺沉的。這可是學生辛勤筆耕的成果,是師生共同呵護的文學園地里的嫩苗啊!是它,就是它開辟了作文教學的新天地,見證了筆者一段嘔心瀝血的教學實踐。一個多學期的班刊實踐, 孩子們在這項實踐中寫作欲望得到了增強,寫作能力得到了提升。
【關鍵詞】班刊《萌芽》;三年級;習作教學;統編教材
【中圖分類號】G623 【文獻標識碼】A
作為一名普通的語文教師,如何培養自己的學生獲得多項能力,需要不斷思考與探究。以語文習作教學為例,十五年的語文教學生涯,看夠了太多千人一面的文章,同題材、同類型的文章比比皆是。感嘆“俗世奇人”屈指可數的同時,筆者也陷入了沉思:如何給孩子一個習作平臺,使他們得以張揚個性,揮動想象的翅膀任意翱翔?除了教育學生平時多閱讀、多練筆之外,筆者的做法之一就是為學生創建班刊。
一、創建班刊的初衷
(一)取人之長,補己之短
三年級是學生習作的起始階段,從詞到句、從句到篇的成形,都需要從頭引領,也需要各種各樣的習作方法的指導。特別是三年級學生現用統編教材,教師在教學方法上需要不斷探索。試想,倘若有一方天地可以任由孩子們在習作之路上隨意馳騁和展現,孩子們你比我攀,你寫我讀,相互發現各自的閃光點,那遠比“說教式”的引導有效很多。
(二)開辟一條鼓勵性渠道
在洋洋灑灑數百字之后,習作中的優秀篇被教師當堂誦讀,成為全班爭相學習的焦點。而那些所謂“未過關習作”,只能不斷地一遍又一遍地修改,直至教師滿意為止。然而,不論是前者還是后者,經過了一系列被膜拜和修改之后,又何去何從呢?謄抄?張貼?發表于各類報紙雜志?還是被塵封在作文簿或電腦的硬盤上?為了不使孩子們的心血白費,每個孩子的成果不被埋沒,創辦班刊,著實可以成為一個鼓勵孩子不斷挑戰自我的方式。
(三)為了家長那句話
一位家長如是說:“老師,你辦班刊的想法我很贊同,班刊的點點滴滴凝結了孩子最真摯的感受,這本書的出版能夠激發孩子的寫作興趣,讓每個孩子都有希望成為一名小作者,一定會給他們在自己的成長之路上留下美好的回憶?!边@句話,筆者感觸頗深,既然連家長都覺得創辦班刊這么有意義,何樂而不為呢?
基于以上理論基礎,筆者便開始了班刊創辦之路。一開始,就對班刊定下了性質:它與校刊或《小學生優秀作文選》等刊物不同,它不以選優為目的,而是適合每個學生參與,適合不同層次的學生在參與中學習與提高。寫作能力不強的學生可以先著眼于閱讀積累,可以推薦好的文章;而寫作能力強的學生可以自覺地將自己的觀察、閱讀、思考所得形成文字,在班刊這塊試驗田里嘗試,并取得成功。
二、實踐初體驗
(一)倡導班刊創辦,掀起習作熱潮
創辦刊物的想法也得到了孩子們的贊同。課本有八個單元習作,從第二單元開始,學生為了能在班刊中占有一席之地,都“動”起來,掀起了一輪輪寫作熱潮。寫作要寫真情實感,寫親身經歷的事情。于是,筆者鼓勵孩子多觀察、多思考、多實踐。后幾個單元的有關《學寫日記》《這兒真美》《那次玩得真高興》等主題的習作,大家興趣濃厚,真正投入到實踐中去:觀察日記中養植物、泡豆子,尋找秋、貼膏藥游戲等都是孩子們的樂趣所在。孩子們觀察的觀察,查資料的查資料,回憶的回憶……大家都忙得不亦樂乎。孩子們的習作也從開始的“豆腐干”模式慢慢初具規模,有條有理,形成了一篇篇有板有眼的作文。經過老師課堂上的點評、表揚,孩子們齊心協力的修改,一篇篇洋洋灑灑的美文誕生了。
(二)家校配合聯動,班刊初具雛形
為了班刊,家長踴躍出力。筆者把打字的任務交由家長完成,并事先與他們溝通:盡你所能。雖然大部分家長在使用Word收發郵件方面是新手,可是,家長朋友們迎難而上。研究、請教、試發……都是他們每次單元習作之后的必修課。有些家長彼此請教標點哪里找,有些家長把老師的郵箱名珍藏,有些家長幫孩子的習作修改完善后再發……有了家長的幫忙,加上孩子們的努力,班刊的主干形成了。
(三)修剪細枝末節,班刊成功出爐
當然,寫序、排版、印刷一樣都不可少。在排版方面,為了給每個主題取個通俗而不失雅觀的名稱,筆者集思廣益,向孩子們征集,孩子們也各抒己見。在安排了每個主題內容之后,還在目錄的扉頁增加了“小作家名言警句”一欄,挑選了孩子們習作中令人耳目一新和發人深省的語句,以此來鼓勵孩子:他們完全可以成為一名名副其實的作家。在正文中,適時地加入一些作家的名言,從而使孩子形成這樣的意識:開卷有益。筆者為班刊取名《萌芽》,雖簡潔但接地氣,三年級孩子處于習作的萌芽階段,越長大越成熟,隨著年段的不斷升高,班刊名也能隨之改變。經過各方面的努力,第一本班刊在大家的共同期待之下孕育而生。
(四)尋求各方建議,班刊臻于完美
有建議才會有提高。學校領導提出了中肯實用的建議,他們認為班刊不能太花哨,簡潔大方是關鍵,應該致力于讓三年級的學生易懂,拿到刊物后能無障礙暢讀。家長閱讀之后,也暢所欲言。 有些家長認為,閱讀是寫作的基石,失去了閱讀為依托的寫作那是空談,教師應該提供適當的方法,引導孩子在生活中多閱讀;有些家長覺得,《萌芽》不僅可以記錄孩子們的習作,也可以記錄孩子們其他特長,如手工、書法、體育運動等,使班刊內容更加的豐富多彩;還有的家長給予了班刊很高的評價,并且建議:如果能夠把孩子們的原著摘下,然后將老師或家長修改后的文章也附上,進行對比和小結,那會給孩子們更高的寫作動力……所有各方的建議,筆者如獲至寶,對班刊“進化”有很大的幫助。
三、實踐中的感悟與思考
(一)師生獲益,教學相長
1.作為教師,能在習作教學中經歷一次班刊建設,對自己而言,受益無窮。無論是習作教學方法的養成與積累,還是習作評價水平的隱性提高,都是一種飛躍。
2.對于學生,有這么好的一個平臺,將自己的成長經歷以文字的形式記錄并展現出來,彼此取長補短,是一種直接有效的鼓勵。在很大程度上,學生的寫作欲望得到了很大的激發,寫作興趣增強。
(二)美中不足,引以為憾
1.班刊的合理利用率不高
班刊,這一載體性的刊物已然成形。期間,學生、家長、老師所傾注的努力不是一朝一夕的,但是,當我們在歡呼自己的付出終獲回報時,卻未曾想過如何正確高效率使用這本刊物。上學期印刷完成的《萌芽》,下發時間已經是下學期開學初,孩子們在校能夠真正細細品味這本書的時間少得可憐。原本出版班刊的目的之一是讓孩子們能夠取人之長,補己之短。但是,課余時間孩子們是否真正去閱讀過每位同學的精彩之作,值得深思。筆者認為,可以專門選擇幾堂語文課或活動課,引導孩子摘一摘同學寫得好的詞語、句子、段落,說一說別人的文章與眾不同之處,談一談看完之后的感受……班刊得以有效利用,才是創辦的真正意義所在。
2. 班刊練筆題材局限
自由練筆內容靈活多變,表達方式隨心所欲,能充分表達學生的心理歷程,可充分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興趣是學習的第一老師,有了興趣,就可將“要我寫”的凄風苦雨化為“我要寫”的雨后彩虹?!睹妊俊分械氖畟€主題,有八個是配合單元習作完成的。真正意義上的孩子自由練筆是學生不受任何題材、體裁的限制,自由地去寫作。在倡導學生自由練筆上,老師做得不夠。不過,換個角度思考,三年級起始階段,最重要的是把基礎打好。筆者堅信,只要得法,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自由練筆將是必然的趨勢。
手里拽著首期班刊《萌芽》,挺沉的。這可是學生辛勤筆耕的成果,是師生共同呵護的文學園地里的嫩苗??!是它,就是它開辟了作文教學的新天地,見證了筆者一段嘔心瀝血的教學實踐。一個多學期的班刊實踐, 孩子們在這項實踐中寫作欲望得到了增強,寫作能力得到了提升。至于出現的一些不足,需要在以后的實踐中慢慢改進,最好能形成學生獲益,老師輕松的良性循環。
(編輯:陳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