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銀香
【摘要】隨著近年來語文閱讀教學改革的推進,小學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通過采用多種教學方式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極大地促進了我國小學語文教學的發展。文章論述了我國閱讀教學改革中的問題及相應的對策,從而促進我國小學生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提升。
【關鍵詞】核心素養;閱讀教學;小學語文;改革策略
語文核心素養是我國小學生重要的能力,包括“文化理解和傳承”“語言運用與構建”“審美創造和鑒賞”“思維提升和發展”[1]。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更加注重培養小學生的綜合能力,為此小學語文教師在進行閱讀教學時,應該秉承著核心素養的教育理念,夯實小學生語文基礎知識,提升語文課堂的教學效率。筆者將淺談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改革成果現狀以及相應的策略,從而進一步推進我國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改革。
一、我國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改革的現狀
(一)教學改革流于形式
以學生為本,改變既有教學模式,提高語文課堂閱讀教學效率是現代語文教師在教學上的共同認知。但在實際的執行中,部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換湯不換藥”,雖然使用了多種教學模式,但仍然以教師為教學主體,使得學生只是被動地接受課堂教學內容,從而導致語文教學改革流于表面形式。
(二)忽視閱讀教學本質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關鍵在于把握教學本質,意識到閱讀教學與其他模塊語文教學的不同,進行針對性的改革。但在實際的教學中可以看到,語文閱讀教學改革后,課堂教學效果依然不高,小學生缺乏語文閱讀學習興趣。語文閱讀教學是以課文為載體,通過對文章的通讀與具體的分析,使學生學習如何運用與構建語言,發展與提升學生的語文思維,并讓學生在內化文章的過程中進一步理解文化,傳承文化,培養小學生的語文審美能力[2]。部分語文教師忽略了語文閱讀復合性的本質,在教學時只是單一地進行某一模塊的訓練,從而導致語文閱讀改革后教學效果的低下。
(三)沒有正視學生能力
綜合來說,基于我國小學生在語文閱讀課堂教學中的表現可以看到,小學生語文能力的差異性以及特殊的語文學習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語文教師開展閱讀教學的難度。小學生由于年級較小,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更易通過直觀的感知獲得語文知識點。一方面,語文本身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學生通過抽象的語文思維感知作者的內在情感,導致在語文閱讀教學中出現“高耗低效”的教學現象。另一方面,小學生由于學習經驗較少,語文思維模式沒有固化,擁有豐富的想象力,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忽視了小學生的此項語文能力,沒有進行充分的開發,從而導致課堂教學效率的低下。
(四)缺乏動態教育理念
雖然語文閱讀教學改革多年,但部分教師存在著固化教學模式、創新能力不足的教學現狀。這是因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缺乏動態的教育理念。教師、課堂、學生三者都處于一個動態發展的過程當中,學生的語文能力會隨著教師的教學有所變化,教師也會依據學生的現狀進行針對性教學,由于課堂兩大主體的動態變化,進一步導致語文閱讀課堂呈現出一定的動態性。但部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由于沒有正視學生的語文能力,缺乏動態的教育理念,始終認為小學生自主學習能力不足,需要教師進行絕對的課堂引導,進行模式化的語文閱讀教學,將理論知識直接灌輸給小學生。一些語文教師在教學中使用現代信息技術,也僅僅是將其作為語文閱讀教科書的另類呈現,極大地削弱了語文閱讀教學的效率。
二、基于小學語文核心素養培育理念的閱讀教學改革策略
(一)情景教學法培養學生進行文化理解與文化傳承
文化理解與傳承是德育教學的重要內容,學生只有認同與理解傳統文化,才可以培養綜合素養。教師在常年的小學教學中可以意識到,語文教學的內容往往來源于日常生活,折射了中國特有的文化背景,因此小學教師在閱讀教學的過程中繞不開文化背景的講解。學生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只有認識文化教學的背景,才能深入地了解課文中的文化內涵,從而有助于更好地進行語文的學習[3]。但鑒于小學生年紀較小,學習能力有限,語文教師在閱讀教學中應該正確認識到小學生的能力,將情景教學法融入其中,有助于小學生理解課文知識,并充分發揮小學生的想象力,讓小學生在快樂的學習氛圍中理解與傳承我國的文化。
案例一:《女媧補天》是我國古代的神話故事,課文教材將其納入當中,一方面可以使學生了解我國神話故事體系,另一方面可以幫助學生進一步了解我國獨特的歷史文化,提升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為此,教師在教學中可以利用多媒體設備為學生播放《女媧造人》《女媧補天》的故事,為學生構建課堂教學情景,吸引小學生的興趣,有助于小學生理解與傳承中國傳統文化。
(二)小組合作教學法培養學生的語言運用與構建能力
語言運用與構建能力不僅是語文核心素養之一,而且是語文教學的關鍵能力之一。為此,語文教師在閱讀教學過程中應該結合教學內容,讓學生在反復誦讀課文與分析課文的過程中理解語言是如何運用與構建的,實現小學語文教學的目標。針對我國小學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多種教學模式流于形式的現狀,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在運用小組合作教學模式時應該注意幾點問題:第一,教師要擺正自己在教學中的位置,不要過度干涉學生的討論,以免影響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第二,只有明確教學目標與結合教材內容,設置合理的小組活動主題才能夠有效培養小學生的語言運用與構建能力[4]。教師在開展小學生閱讀教學時注意這兩點內容,可以真正地實現小學生自主探究學習,避免新的教學模式流于表面形式。
案例二:在《狼牙山五壯士》這一課的閱讀教學中,教師可以設置“狼牙山五壯士的可敬之處”作為小組討論活動的主題。小學生在反復的小組討論中認識到“五壯士為了革命不惜犧牲自己生命”。同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復述課文,培養小學生的語言運用與構建能力,調動學生的學習主觀能動性。
(三)有效性提問教學法提升和發展小學生的語文思維
在教學過程中,小學生的語文能力、教師的教學模式以及課堂教學內容都是處于一個動態發展的過程中。為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秉承動態的教學理念,通過有效、有邏輯的語文提問提升和發展小學生的語文思維。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對小學生的語文能力有一個清晰、明確的認知,通過設置符合學生學習能力的問題,一方面可以可以核查學生的語文閱讀知識掌握情況,另一方面啟發學生的語文思維。同時,教師在設置問題時,應該注意多個問題的邏輯關系,更好地發揮有效性提問的交流作用。
案例三:在《我的伯父魯迅先生》這一課的教學中,教師可以設置“我的伯父是誰”“伯父在我的心中是什么形象”“為什么那么多人尊重我的伯父”三個問題,從而激發學生的語文思維,讓學生在多個問題的思考中,逐步加深對課文知識的理解。提問是教師教學的主要方式,教師在教學中有效地利用提問往往會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四) 通過朗讀教學模式培養學生審美創造與鑒賞能力
語文閱讀教學是培養小學生語文審美創造與鑒賞能力的重要渠道。語文本身就是一門語言藝術學科,其中包含著大量的美學知識,教師在帶領學生分析課文中優美的詞句、多變的語文修辭方式以及對美好的生活謳歌的過程中,可以有效地培養學生的審美創造與鑒賞能力。為此教師在教學中應該正視語文學科的特點與閱讀教學的本質,讓學生在閱讀課文中進一步加深對其中“美”的認識。
案例四:在《秋天的雨》這一課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課文朗讀,幫助學生“感知美”“鑒賞美”“創造美”,同時可以利用《夢中的婚禮》鋼琴曲配樂,學生在美妙的音樂聲中進一步感知“菊花仙子……菊花仙子在秋雨里頻頻點頭”“金黃色是給田野的”等美麗的金秋景象。學生在優美的琴聲與文字之中想象此種美景,從而使審美鑒賞能力得到培養。最后教師讓學生利用優美的詞句進行造句,進一步培養小學生的審美創造能力。
三、結語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得知,小學語文教師在閱讀教學中培養小學生的語文學科素養,應該正確認識閱讀教學的現狀,在教學中堅持以學生為本,認識到學生的語文能力與語文學科特點,并運用多種教學方式落實改革策略,從而全面提升小學生的語文學科綜合素養。
【參考文獻】
[1]馬星星.基于小學語文核心素養培育理念下閱讀教學改革的探索[J].語文課內外,2018(28):241.
[2]李冰.小學語文核心素養培育理念下的閱讀教學改革探究[J].新課程(上旬),2018(08):47.
[3]黃美珍.探索小學語文核心素養培育理念下的閱讀教學改革[J].課外語文,2018(16):107.
[4]馮桂梅.小學語文核心素養培育理念下的閱讀教學改革初探[J].中國校外教育(下旬刊),2018(0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