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壘壘
摘 要:歷史虛無主義思潮在我國各大高校仍然廣泛存在。當前文化的多樣性、人們生活方式的多元化以及社會信息的網絡化導致了歷史虛無主義在國內各大高校廣泛傳播,對高校大學生的歷史文化認同感、政治信仰、價值觀念等都有極其強烈的影響。因此,必須堅決抵制西方發達國家散播的錯誤思潮,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唯物史觀;加強對大學生的歷史觀教育;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學生文化自信;善用網絡新媒體,為大學生們營造出良好的校園文化環境。
關鍵詞:歷史虛無主義;社會思潮;高校大學生
中圖分類號:G641 ? 文獻標志碼:A ? 文章編號:1002-2589(2019)03-0161-02
在歷史理論研究、歷史知識的傳播與教育的過程中,歷史虛無主義廣泛傳播,嚴重擾亂人們對于歷史的認知,破壞對歷史的共識。特別是對高校大學生的影響、危害深遠,雖然大學生們思想狀況的主流繼續保持積極、健康的良好態勢,但在部分學生中也存在著理想信念缺失、價值觀念扭曲等不良現象。青年大學生是祖國的希望和民族的未來,所以,有必要引導大學生充分認清當前歷史虛無主義思潮的各種表現與危害,并采取相應的措施使他們堅定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指導地位,不斷增強大學生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一、歷史虛無主義在高校的盛行
“在近代中國,歷史虛無主義是作為同“全盤西化”論相呼應而出現的一種錯誤思潮。他們往往對民族文化、歷史遺產采取輕蔑、虛無的態度,表現為虛無主義。”[1]歷史虛無主義在我國的泛起和蔓延是在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當時國際上以資本主義為主導的經濟全球化浪潮迅速發展、廣泛傳播;爾后東歐劇變、蘇聯解體,國際共產主義運動遭到重創,社會主義處于低潮期??梢钥闯觯瑲v史虛無主義思潮的盛行,是世界社會主義運動處在低潮、西強東弱的形勢下出現的一種歷史現象。蘇聯解體后,中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社會主義發展中國家,經濟、政治、文化等各方面取得巨大的成就,便成為西方和平演變的主要對象,隨之歷史虛無主義思潮也開始成為西方國家對我國進行思想文化的滲透之一。
高校大學生們是接受著豐富知識、先進理念的一個群體,在歷史虛無主義之風盛行的當今,對他們價值觀的形成以及發展也有著嚴峻的挑戰。首先,文化的多元化影響了馬克思主義在高校大學生心中的地位。改革開放的繼續深化,使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主流意識形態與其他社會意識形態并存,這種文化的多元化一方面使得我國大學生們精神領域不斷豐富和發展之外;另一方面也使大學生們接受到一些西方思想文化,動搖了我國的主流意識形態的在他們心中的領導地位。其次,生活的多樣化導致了大學生價值取向的多元。一方面我國綜合國力提升,人民社會生活水平提高,學生們有能力、有條件去享受更多、更好的生活。另一方面,大學生們接觸到的新鮮事物更多、更繁雜,對社會的看法、觀念不斷更新,對事物的價值取舍不斷變化,如西方一些主張奢侈、鋪張浪費的不良消費觀念也相繼沖擊著大學生們的消費觀念。最后,網絡化的發展傳播了西方的價值理念。高校是各種社會思潮發展傳播的一個特殊區域,多樣的文化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豐富師生的文化生活。當今網絡的飛速發展是一副催化劑,將各種國外帶有消極情緒的信息更快、更廣地傳入中國、傳入大學生的耳朵。高校大學生雖然接受著知識的洗禮,但對西方宣傳的極具迷惑性的不良社會思潮自身沒有正確的價值判斷,極易受其影響。
二、歷史虛無主義對高校大學生的不良影響
(一)淡化馬克思主義在大學生心中的主導地位
馬克思主義理論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成果是近代以來我國進行革命、建設、改革的重要理論指導與思想基礎。歷史虛無主義者鼓吹取消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指導地位,倡導思想多元,播散告別革命,認為馬克思主義是一種過時論、空想論。對我國堅持的主流意識形態造成了一定的沖擊。而且在學術研究中,也有許多學者打著重新評價歷史的旗號,用現代化的觀點取代革命史觀,否定中國歷史,借此來否定我國主流意識形態的主導地位。這一思想的大肆傳播會誘導高校大學生們懷疑和否定我國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主流意識形態,會漸漸淡化馬克思主義在大學生心中的指導作用,從而將馬克思主義理論邊緣化。
(二)弱化大學生對我國優秀革命文化的理解
一些歷史虛無主義者對中華民族的歷史文化以偏概全,采取虛無與蔑視的態度,宣稱中國的歷史文化缺乏創造力,是近代中國衰敗、落后的主要原因;從歷史的小片段中抽離負面影響,渲染民族失敗情緒,追捧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文化價值觀念。這些言論不僅會造成當代大學生對于自己民族文化的誤解,而且會弱化他們對民族歷史文化的認同,從根本上抹殺民族的主體意識,削弱大學生們的民族凝聚力和自尊心。我國幾十年的革命奮斗中不僅有著數不勝數的革命英雄,也產生了厚重的革命精神和歷史文化。但一經歷史虛無主義者的濫用和解體,使得并未在浴火奮戰的革命年代生活過的高校大學生們對優秀的革命文化和歷史文化產生了弱化的效果。近年來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我國要堅持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論自信,最根本的還是要堅持文化自信,而且這個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因此,歷史虛無主義思潮在高校的泛濫下,嚴重地影響了我國大學生堅定我國優秀革命文化的自信力。
三、消除歷史虛無主義思潮的應對策略
(一)以傳承優秀傳統文化增強大學生文化自信
歷史虛無主義的其中一個表現和危害就是虛無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消解文化認同,瓦解人們的民族自尊心,削弱對中華民族的自信心。對此除了保持清醒的認識之外,我們更應該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文化自信,才能消解歷史虛無主義對我國進行的文化滲透。習近平總書記曾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體學習時強調,怎樣對待本國歷史?怎樣對待本國傳統文化?這是任何國家在實現現代化過程中都必須解決好的問題。對中華傳統文化進行科學的分析,對其中一些有益的、好的東西予以繼承和發揚,對負面的、不好的東西加以去除和克服之后,才能使高校大學生們接觸到優秀的中華民族傳統文化,進而對中華文化產生認同感,增強自身的文化自信。
(二)以加強高校大學生的歷史觀教育為重點
我們黨和國家對歷史高度重視,2013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毛澤東同志誕辰120周年座談會上指出:“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記走過的路;走得再遠、走到再光輝的未來,也不能忘記走過的過去?!盵2]這就要求我們要善于總結和吸取歷史教訓,以史為鑒,才能更好前進。在十九大報告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青年興則國家興,青年強則國家強。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國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盵3]高校大學生是黨史國史宣傳教育上的重點對象,要使他們對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樹立起堅定的信心和信念,就必須高度重視對他們進行黨史國史教育,并且還要尊重和體現他們的特點。一是大學生們思想活躍,容易被新鮮事物所吸引,有強烈的求知欲望。二是在新媒體時代大學生們喜歡以新穎化的方式接受信息,樂于在各種自媒體平臺上開展社交。所以對他們進行黨史國史教育,需要通過豐富多彩、生動活潑的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才能使教育內容為他們所喜聞樂見并且深入其心、外化其行。
(三)以開展特色活動為大學生營造良好校園文化氛圍
和平與發展的時代主題下,當代大學生能在一個健康和諧的校園文化環境中學習并且實現自身的精神追求。但也需時刻提醒學生們:今天安靜校園生活的取得,是無數革命先烈用血淚甚至生命換來的,大學生們才會懂得今天安逸生活的來之不易。在樹立校園文化中,一是可以組織學生開展具有馬克思主義特色的全校師生活動,尤其是關鍵的歷史紀念日、黨建等重要節日,能使師生們在活動中領會到馬克思主義的主旋律。二是可以組織大學生走出校園,深入農村、鄉鎮各單位、各行業進行實地參觀考察,開展志愿者服務活動,向廣大群眾宣揚黨和國家倡導的精神,也讓大學生們在自身活動中領會我國的精神文明。同時還可以讓大學生更深入地了解民情、社情和國情,耳聞目睹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偉大成就,增強其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
(四)以新媒體為中介加強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網絡媒體是大學生進行社會參與、人際拓展、知識分享的重要媒介,在一定程度上對大學生的行為習慣、認知方式都產生了深刻的影響。高校大學生對網絡媒體所表現出來的新鮮事物表現出極高的認同與參與熱情,在這種開放的空間中,大學生可以自由地獲取海量新穎的信息資源,并進行意見表達,開闊自己的學習視野,豐富自身的知識能力。但多種文化在網絡媒體上的相互碰撞,會產生交鋒,大學生在接受的過程中也會受到或大或小、或好或壞的影響。這就要求我國要建立起特色鮮明的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思想的網站,在網站上實時發布國家的最新方針政策、動態熱點;此外也不能脫離學生的實際生活和需求,還需要打造與大學生相關的生活模塊。例如增添心理導讀、職業發展、實踐信息等方便大學生了解更多的心理知識以及職業規劃知識。形成這種網上網下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就可以有效抵制歷史虛無主義思潮對高校大學生的不良影響和侵蝕。
參考文獻:
[1]梁柱.歷史虛無主義評析[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北京:2012:3.
[2]中共中央宣傳部.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讀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30.
[3]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70.
[4]龔云.歷史虛無主義研究[J].馬克思主義研究,2017(6):90-95.
[5]李繼兵,劉研.歷史虛無主義思潮對大學生的影響及應對[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6(2):8-11.
[6]李艷艷.當前歷史虛無主義思潮的新特征[J].思想教育研究,2015(7):35-38.
[7]左鵬.意識形態領域挑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幾種主要社會思潮[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4(4):60-65,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