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學萍
【摘要】語文課堂關于第一課時的教學應作合理的內容取舍,要適時追問學生內心所想,積極評價學生思維,培養(yǎng)學生的概括能力,關注文本體裁,合理教學,要緊密聯系課文,詞不離句,有獨立思考的過程。
【關鍵詞】語文素養(yǎng);第一課時;取舍;概括;緊密
平時我們的公開課、研討課、展示課等幾乎都指向第二課時,而各級各類語文賽課多指向第一課時,要求也趨向本真,選手必須在無網絡的環(huán)境下備課,無需做復雜的課件。筆者平時觀摩了一些第一課時的課堂教學,發(fā)現存在諸多問題,由此引發(fā)了我的一些思考。
一、合理取舍內容,指向對兒童的求知心理
通常情況下,一篇課文的教學需兩個課時完成,一般認為,第一課時的教學就是初讀課文,學習字詞,大略感知課文,僅此而已,只有在第二課時才能呈現精彩,從而忽視了對第一課時的研究。對于第一課時應教哪些內容,教到哪里比較合理,應做必要的、合理的內容取舍。
譬如,蘇教版三年級上冊教材《孫中山破陋習》,文章不長,條理清晰。 為了凸顯教學的完整性,有教者一課時將全文教完,他沒有明確的課時劃分,沒有遵循兒童的年齡特點與認知規(guī)律,這樣的設計完全是為了呈現自己獨特的教學設計。表面看來,老師的設計很精心,似乎很出彩,但這樣的設計教者在強調自己,突出自己,而忽視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學一篇課文,要帶領學生初讀、精讀,要走進文本也要走出文本,在有限的時空里,一篇文章的字詞句段篇全部涉及并教學完畢,往往不現實也不可能。 個人認為合理的教學應該是學習完第一自然段。第一自然段的結構是總分關系,應緊緊圍繞中心句展開教學,清晰體現以段的教學為主這一中年段的新課標要求。教學內容的完整不等于教學的完美,要目中有學生,要顧及學生的求知心理和年齡特點,合理取舍教學內容,精心設計教學過程。
二、巧妙進行理答,指向對思維的自信生長
一位教者在《黃鶴樓送別》第一課時詞語教學時,出示了一組課后詞語:煙霧迷蒙、依依惜別、譽滿天下、永世不絕、按捺不住、膾炙人口。讀完后向學生提問,“膾炙人口”是什么意思?一位學生說是好吃的東西,引得其他學生哄堂大笑,使得這位學生面紅耳赤地坐了下去。另外一位學生說是李白的詩寫得好。教者沒有急于做評價,而是耐心地追問了前一位學生的思考過程。前一位學生告訴大家是著眼于“人口”而猜想“膾炙”的意思;老師又追問了后一位同學,他告訴大家是關注了“膾炙人口”后面的“名詩”,名詩是不能吃的,說明詩寫得好。基于兒童的立場,兩位學生的思維過程是正確的。此時老師引導學生比較字形,發(fā)現“膾炙”都含有“月”,老師告訴學生“月”在古代與“肉”有關,對“炙”做了一番補充:“炙,金文 中(指肉串),(指火堆),表示在火堆上烤肉串。”這樣詞語的本意與延伸意義都一清二楚了。而前一位學生自信了起來,臉上露出了笑容。老師的追問與補充,肯定了兩位學生的思考過程,保護了他們思維的角度與方法,學生思維的自信得到了生長。
我們常常發(fā)現,在教學過程中,老師只關心學生回答問題的結果正確與否,而忽略了思維的過程,孩子有自己的想法和立場,思維總有一定的依據,存在一定的合理性,不能一棍子打死,澆滅思維的火花。要適時追問學生內心所想,積極評價學生思維,這樣學生的思維自信才會不斷生長。
三、有效獲取方法,指向對內容的自主建構
新課伊始,我們常常會通過談話、情境等手段,建立積極的閱讀期待,引導學生初讀課文。初讀的目的是什么?應是在讀書的基礎上對課文進行整體感知,弄清一篇文章的主要內容,把一篇文章讀成一段話或者一句話,以培養(yǎng)學生的聚合思維。這是閱讀教學第一課時的一個重要任務,是必不可少的,是要達成課程標準中年級的閱讀要求,即“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培養(yǎng)學生的概括能力非常重要,但整體感知往往卻被好多語文教師忽視淡化,不是蜻蜓點水,就是不見蹤影。
例如,在教學《孫中山破陋習》時,字詞教學完后,應引導學生整體感知課文,了解課文寫了一件什么事?本篇課文是敘事性文章,課文題目是全文的濃縮,是對課文的高度概括,它是文章的眼睛,它涵蓋了大量的信息。可以依憑課題,引導學生說說文章的主要內容。學生很容易就會這樣概括:“課文寫了孫中山廢除陋習的故事。”當然,也可以引導學生找出文中人物,通過課文說說他們之間的內在關聯,然后再串聯關鍵句子。通過集體交流就可以歸納為:課文寫了孫中山小時候很喜歡自己的姐姐,有一次他看見媽媽用布條給姐姐纏足,姐姐很痛苦。后來他領導辛亥革命,當了臨時大總統(tǒng),廢除了纏足陋習。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建構概括課文的方法。這樣的環(huán)節(jié)設計,使得整體感知成為一節(jié)課的亮點。
四、發(fā)現表達形式,指向對文體的語言感知
《黃鶴樓送別》是蘇教版一種特殊的文體——文包詩。文包詩它既不同于一般課文,又不同于詩歌,而是根據那些千古名詩的創(chuàng)作背景和詩人的創(chuàng)作經歷編寫成的一個生動活潑、語言優(yōu)美的故事,即“文”是由“詩”演化而來的。簡言之,詩歌的意思就隱藏在課文語言的描述中了。教學這類課文,首先要“詩”“文”對接,理解《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詩句的意思。它是本節(jié)課必不可少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學生通過自讀,借助課文描述,詩話互照,易于達成對詩句的理解。然后在理解了詩意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去探尋、去體會詩人與孟浩然依依惜別之情。這是教學的重點,當然也是教學的難點。如果忽略了文體,采用常用敘事性文章教學方法教學這類文包詩,顯然是不合適的。課文教學時應關注這個文本體裁,量體裁衣,合理教學。
再比如《大自然的文字》是一篇科普小品文,這樣的文章的特點就是生動形象,通俗易懂。感知這類文體的語言特點應是教學的一個重點。如何體現呢?一位教者呈現了百度百科關于砧狀云的相關材料:砧狀云是雷雨云的頂部冰晶結構,通常單體狀,呈馬骔狀,極像打鐵的鐵砧而得名,雷雨過后多見。如果上升氣流更強,濃積云云頂即可更向上伸展,云頂可伸展至-15℃以下的高空。于是云頂凍結為冰晶,出現絲縷結構,形成積雨云。積雨云頂部,在高空風的吹拂下,向水平方向展開成砧狀,稱為砧狀云。在順高空風的方向上,云砧能伸展很遠,因而它的伸展方向,可作為判定積雨云的移動方向。
讓學生讀讀這段文字,說說體會。顯然學生感覺讀起來很費勁,好多處讀不明白,覺得很深奧。通過與課文的對比閱讀,很容易就體會到科普小品文通俗易懂的特點了。
五、緊密聯系文本,指向對言語的親密接觸
在教學《孫中山破陋習》時,引導學生理解這個題目成了教學的起點,向學生提問:“同學們,題目中的‘破是什么意思?”問完不容學生思考,就將詞典上關于“破”的四個詞意展現了出來,又出示了四個句子:1.孫中山破陋習;2.弟弟不小心把碗打破了;3.人們很愛惜美麗的大自然,沒有人去破壞;4.警察叔叔很神勇,兩天就破案了。目的是供學生選擇義項,這顯然是在簡單應試。題目中的“破”是什么意思,應讓學生通過讀課文去感知理解,教師的任務是引導學生去閱讀文本,從文本中找,而不是游離于文本之外,憑空猜想,況且答案在文中寫得很明確,是“廢除”的意思,它比詞典中“破除”的意思更貼切。
因此,在引導學生理解詞語的意思時要緊密聯系課文,詞不離句,可以拆字組詞,可以讀文解義,可以查閱詞典,但都必須有獨立思考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