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教育作為科技興國、人才強國戰略目標實現的重要保障,需要緊跟時代腳步,迎合社會發展需求,不斷對自身進行改革和完善。結合典型探究,從歸還學生課堂主體地位、豐富教學模式、聯系生活實際幾方面探討小學語文教育教學改革,以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育教學;典型案例
中圖分類號:G62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19)20-0060-01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9.20.052
小學語文作為所有學科的工具,力求在豐富學生語文基礎知識的同時,提升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使學生成為有思想、有個性的獨立個體,為國家培養具有民族意識與創新精神的建設型人才奠定基礎。
在傳統的小學語文課堂中,教師習慣性地將課文的主要內容或中心思想直接板書在學生眼前,久而久之學生便懶于思考,在面對開放性的口語表達題時不知所措。之所以會產生這種情況,是因為教師在課堂中不敢放手,擔心一旦放開,會影響教學流程的順利進行,無法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教學目標。在這種錯誤的課堂教學觀念下,教師成了課堂主體,而學生卻被動接受。語文只是學科工具,發展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才是關鍵。要想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只掌握基礎的語文字、詞是遠遠不夠的,還要讓學生敢想敢說。教師作為語文教學動作的發出者,首先要端正教學觀念,尊重學生獨立思維的發揮,讓學生的自感自悟在輕松的課堂氛圍中有更多的發展空間。教師需要通過巧妙的“借力”,使學生不再感覺教師是遙不可及的指揮者,而是一位可以親近且值得親近的伙伴,讓學生的情感能找到更多與學習內容的共鳴之處。例如,在《竊讀記》中,對于“我也快樂,也很懼怕——這種竊讀的滋味!”這句話的理解,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回憶自己偷偷看書或是玩手機時的經歷,讓學生將自己的感受遷移到作者竊讀時的感受之上。學生通過自己親身感受的聯想,可加深對課文思想感情的理解。在回憶、分享的過程中,學生的表達欲望與課堂參與意愿也被有效調動起來。學生主動學習的欲望增強了,教師也從一個人干巴巴說教的課堂中解脫出來,達到了雙贏的目標。
在語文教育教學改革之后,教師的工作不再是簡單地教授語文知識,而是偏向于對學生學的引導。要想讓學生的語文素養得到提升,就必須讓學生在語文學習中具備主動學習的意愿,而讓學生心甘情愿地自發學習的最為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發揮出“興趣”導師的作用,讓學生在興趣的牽引下鉆進語文課堂。層出不窮的信息化技術給語文教學改革帶來了重要的技術支持,當代的語文課堂中可利用的教學資源十分豐富,教師需要了解并掌握這些高效的課堂教學工具,有能力對教學資源進行合理科學的利用,為學生打造出有趣好玩的語文課堂,讓學生在教師多元化的語文教學方式中感受到語文學科的魅力,從而陶醉于語文學習之中。在人教版小學語文課本中有許多語言淺顯易懂且十分具有學習意義的文章,但是這部分文章由于說理性較強,學生在接觸之初常常會感覺到枯燥。如何才能讓學生對說理性散文的學習像學習童話故事類的課文一樣興趣盎然呢?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資源為課文穿上一件“樂趣”的外衣,吸引學生的目光。例如,教師在設計“走遍天下書為侶”的教學活動時,可以利用微課制作一個旅行前收拾行李的小動畫進行導入,在動畫的結尾提出問題:同學們,旅行只能選擇一樣東西攜帶,該如何選擇?為什么?然后請同學舉手分享自己的想法。教師利用微課創設情境,將課本中的情境具體化,為學生找到換位思考的切入點,并在情境提問中自然而然地引出課題,降低了說理性散文學習的枯燥感,讓學生的學習更具主動性,更有成就感。
語文學科存在的最為現實的意義就是幫助人們更好地生產與生活,同時語文也記錄著這些真實發生的內容。所以,小學語文教師在教學活動的開展過程中不能脫離生活實際,要在尊重小學生認知水平發展的基礎上,有意識地將語文教材內容與學生的生活實際聯系起來,讓學生在對課文內容的感悟中具備更多的真情實感。如果教師在教學中完全以教材為中心,只是讓學生機械性地掌握語文基礎知識,壓抑學生好奇探索的天性,最終使語文學科成為學生學習的負擔。因此,教師在語文教學活動中必須重視語文學習內容與生活的結合。譬如,在《長城》教學中,教師可以先用多媒體出示長城的相關圖片,然后以現代建筑修建中使用的各種工具為例,為學生找到參考,讓學生通過對比長城的修建過程與現代建筑的修建,找到長城被稱為“世界歷史偉大奇跡”的原因,使學生能夠真切感受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勤勞與智慧,進而增強他們的民族自豪感。
總而言之,語文教師在教育教學改革的道路上任重道遠,教師除了要將課堂主體地位歸還給學生之外,還需要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資源去激發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動性,讓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得到切實的提升。
參考文獻:
[1]馮文清.素質教育中的小學語文教學改革[J].法制與社會,2010(30).
[2]楊秀花.小學語文教學中素質教育的實施[J].曲靖師范學院學報,2014(S1).[責任編輯 谷會巧]
作者簡介:高麗芬(1980.4— ),女,漢族,甘肅臨洮人,中小學一級,研究方向:小學語文教學。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8年度甘肅省定西市“十三五”教育科學規劃一般自籌課題《教育教學改革中典型案例分析研究》(課題立項號 DX[2018]GHB062)成果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