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四榮
摘要:在素質教育教學理念的影響下,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有了很大的變化。使學生們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學到了應學的知識,但是由于小學生的個體差異,性格特點、學習能力、學習習慣、家庭教育、家庭環境等等多方面存在差異,這就導致了在小學數學學習的過程中,出現了諸多的問題,比如學生感到學習困難、計算較慢,準確率低,精力不集中,其學習成績明顯低于同年級的學生。況且,學困生的數量也隨著年級的升高不斷增多。我們知道,小學階段的數學的學習對學生以后的學習和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如果對于這些學生聽之任之,任其發展,那將會對這些學生造成不可彌補的損失。下面我就根據自己的教學實踐來談談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帶動學困生,如何讓他們的思維靈動起來,盡快的步入學習的正軌。
關鍵詞:小學數學;學困生;轉化策略;思維靈動
小學階段的學習是小學生學習的啟蒙階段,這個階段學習的優劣直接影響到學生以后未來的發展,所以作為小學數學教師,我們應該特別重視小學階段的數學教學,特殊關照小學數學學困生,想盡一切可能的辦法,讓他們走出學習的困境,所以作為小學數學教師,轉化學困生,使學困生的學習狀況發生逆轉是小學數學教師首先要做的事情。我們做盡我們最大的努力,去關注學困生,幫助他們走出困境,走出學習的漩渦,盡到一名教師應盡的責任。
一、小學數學學困生的成因分析
教師要對每一位學困生的成因進行分析,有一部分學生是由于上課時,總是不能集中注意力,同學之間總喜歡說小話,做小動作,對教師所講的內容根本聽不進去,這些學生不能坐下來,在數學課堂上總是左顧右盼,根本就不聽教師講解,好像教師不存在似的。導致對教師所講解的內容一知半解,甚至就沒有聽到教師所講解的重要內容,在上課時浪費了很多大好時光。還有一部分學生對小學數學的學習開始有強烈的好奇心,但是當學到的知識有了一定的難度以后,他們感到小學數學的學習就是反復的記憶公式,反復計算、反復練習,感到非常枯燥、乏味,對數學的學習產生厭煩的情緒,進而他們就開始退縮、逃避,產生強烈的畏難情緒,也缺少嚴重的責任感。久而久之,他們就對小學數學的學習失去了興趣,他們在課堂上就更加變本加厲的玩耍、不思考問題、不配合教師、不寫作業,完全一幅“學習與我無關”的狀態。這樣的情況是非常令人痛心和難受的。但是這樣的情況確實真實存在的。
二、創設問題情境,訓練學困生的數學思維方式
在素質教育理念的影響下,小學數學的課堂教學更加注重對學生的數學思維的培養。作為小學數學教師,大多數教師都喜歡成績優異的學生,而容易忽視學困生的,忽視對學困生思維的啟發。很明顯這樣的想法是不好的,所以,作為小學數學教師,我們作為小學生數學課堂教學啟蒙者,我們對學生要一視同仁,甚至要多關注學困生,給予他們更多的關心和愛護,有意識的創設問題情境,在課堂教學中,訓練學困生的思維方式和思維形式,提升他們學習是能力。比如,在講解《小數的性質》時,教師可以提出多個不同的問題,創設合適的問題情境,如:什么是小數?小數的表現的形式是什么?0.5和0.50的意義相同嗎?有什么不同?為什么?請同學們用自己的語言來總結一下小數的性質是什么?教師通過這樣的一系列的問題,可以使學困生對小數有個明確的認識。在學困生思考回答這些問題的時候,對學生的數學思維是很好的訓練。這樣學生不自覺的就參與到了課堂教學中,學困生很樂意接受這樣的教學形式,很喜歡這樣的課堂教學方式。逐漸的他們對小數數學的課堂教學產生了興趣,逐漸的就會全身心的投入到小學數學的學習中。
三、利用多樣化的教學形式,吸引學困生的注意力
大多數的學困生的注意力很難長時間集中,在一堂課中,開始時他們可以控制自己的情緒,當時時間長一些,他們就開始坐立不安,開始左顧右盼了,對教師所講解的內容一句也聽不進去了。所以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我們就要根據課堂的內容,采用多樣化的教學形式,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避免學生在課堂教學中注意力不集中,放飛自我。比如在講解三視圖時,教師就可以利用多媒體播放各種圖片,和現實中的三視圖的具體事例,這樣既開闊了學生的視野,也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在學習對稱圖形時,教師可以把一些現實生活中的實物帶到課堂上,同時也讓學生搜集一些具有對稱性質是物體,在課堂上展示給同學們。這樣要讓學困生多參與到課堂中,體驗成功、建立自信和積極性是消除學困生思維障礙的重要手段,通過上述課堂教學示例可以看出,每一個消除學困生思維障礙的要素都在課堂上體現出來,而這對培養學困生的靈動思維具有重要意義。
四、通過課外活動來培養學困生的靈動思維
在教育實踐中,課外活動是教學活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是課堂教學的延伸,更是鞏固學生所學知識的重要手段。針對學困生的思維障礙,教師可創設具有針對性的課外活動來培養學困生的靈動思維。例如,在學習乘法之后,教師利用周末時間帶領學生走出課堂,進入大自然,來觀察“乘法”在自然中的實際形態。如馬路旁有一片小小的樹林,站在樹林的北邊能夠看到5棵樹,東邊則能看到6棵樹,此時教師可利用這一自然形態來引導學困生列出乘法算式。首先,提取其中的兩個數字:6和5。其次,讓學困生用加法算出樹林里一共有多少棵樹。最后,導入乘法算式,讓學困生將“5個6”轉化為“5×6”,如此,則有效激發了學困生的靈動思維,更加深了他們對“乘法”概念的認識。此外,教師還可利用課外作業來培養學困生的靈動思維,例如,在“除法”一課后,教師為學生布置在課外收集生活中的各種數字的任務,讓學生收集數字并用除法來表達各數字之間的關系,最后在課堂上進行評比,看誰收集的數字最多、表達方式最準確等。
總之,學困生是小學生中的一個特殊的群體,只有重點關注這一群體,并通過各種措施消除他們的思維障礙,才能真正提升教學效能,促進小學生的全面發展。因此,關注學困生,培養他們的靈動思維,幫助他們使他們的學習快速的步入正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