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朝彬 張欽 李寧
摘要:高等教育發展應該與區域社會經濟的需求結合起來。本文首先對《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綱要》進行介紹,把握其對京津冀三省市的不同發展定位,結合發達國家將高等教育與區域經濟結合辦學的成功案例,論述了三省市區域高等教育應與各自發展定位相適應地協同發展才能推動社會經濟發展,實現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
關鍵詞:高等教育 ? 區域經濟 ? 京津冀 ? 協同發展
一、京津冀三省市的發展定位
在環渤海國家級經濟帶中,“京津冀協同發展是本區域發展的核心,也是打造國家首善之區的關鍵性戰略”[1]。其核心是通過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最終促進京津冀三省市區域協同發展?!毒┙蚣絽f同發展規劃綱要》(下稱“綱要”)經過中央政治局會議審議通過,整體規劃了協同發展布局,對三省市進行了功能定位,強調了三者錯位式協同發展的模式。三個功能定位明確了三省市區域的發展方向,有助于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
對北京的定位是四個中心的發展方向,即全國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國際交往中心和科技創新中心。四個中心定位突出了北京作為首都和國際化大都市的高端發展方向。對天津市的定位是全國先進制造研發基地、北方國際航運核心區、金融創新運營示范區、改革開放先行區。突出了天津制造業,航空業和金融業的發展方向。對河北的定位為“全國現代商貿物流重要基地、產業轉型升級試驗區、新型城鎮化與城鄉統籌示范區、京津冀生態環境支撐區”。根據對三省市區域的發展定位,逐步對相關產業進行區域調整。最終實現京津冀協同發展。
二、高等教育與區域經濟的重要關系
“教育對區域發展具有引領作用,教育發展的一個重要基礎就是經濟發展的需求。”[2]高等教育對于區域經濟發展更是具有直接推動作用。世界上許多發達國家的快速發展,可以作為例證。為了促進內戰后經濟的發展,美國在1860年通過《莫利爾法案》,也就是贈地法案。在1890年又頒布了《第二莫利爾法案》。兩個法案使美國眾多贈地大學得以建立并發展。這培養了工農業方面的急需人才。美國威斯康辛大學將大學“服務于社會,促進經濟發展這一教育思想發揮到了極致,是大學忠實地為社會服務的典型代表。”[3]英國從19世紀中期起的接下來半個世紀中開展了新大學運動。所謂的新大學是指與倡導紳士教育傳統且受制于教派的牛津大學、劍橋大學等古典大學相區別,對學生無宗教要求、在課程設置上要求實用的新式大學。這類新式大學,統稱為城市學院。“作為新式高校,城市學院……不僅重視高等教育的實用性,而且關注高等教育的地域性,提出了高等教育直接為當地社會經濟服務的目標。”[4]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德國的大學突破古典傳統對經濟的束縛,開展改革,提倡課程設置與社會所需相結合,為德國經濟振興提供了巨大人才支持。日本的短期大學同樣為日本各地區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短期大學目的是對經過高中教育的學生進行深入的專業知識教育,使學生掌握職業與生活上的必要學識與技術[5]。日本的短期大學地域性較強,依照本地區社會經濟的發展需求及時調整課程和專業設置,培養社會經濟發展所需要的人才。教育家梁忠義認為,“談日本教育在經濟增長中的作用,忽視短期大學的意義是不全面的。短期大學在日本高等教育結構中已占有重要的地位,其作用已為官方和社會各界所肯定。”[6]
可見社會經濟所需要的各類專業人才,由高等教育機構培養輸出,人才資源又推動了社會經濟的發展。
三、京津冀區域高等教育與三省市區域協同發展策略
根據教育部提供的全國普通高等學校名單中的統計,北京有92所高校,其中本科和專科層次院校各有67和25所,天津有57所高校,其中本科和??茖哟卧盒8饔?0和27所,河北省有121所高校,其中本科和??茖哟卧盒8饔?1和60所。[7]從“985”和“211”大學的數量來看,天津擁有“985”院校2所和“211”大學3所;北京擁有“985”院校8所和“211”大學25所,而河北只有1所“211”院校。[8]從以上數據可以看出三省市的高等教育發展狀況水平相差極大。
京津冀協同發展正在推進中,越來越多的產業將進行區域間調整或轉移。由第二部分中發達國家將高等教育與區域經濟結合起來辦學,直接推動相應地區社會經濟的發展經驗可知,三個區域的高等教育應隨之作出相應的發展規劃,使高校教育服務于區域定位與發展。河北地區高等教育發展水平較低,原地踏步顯然不能滿足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因此,京津地區綜合實力強勢的大學中一些專業性強的學科專業應與河北地區相應的學科專業相對接進行幫扶,以滿足現實發展的需要。
高等教育在京津冀區域協同發展中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區域發展離不開人才資源的支持,三區域高等教育與對應發展定位相匹配地協同發展,才能對京津冀協同發展產生正向推動作用。根據三省市區域功能定位以及高等教育與區域經濟的關系,可以得出如下京津冀區域高等教育與三省市區域協同發展的策略:第一,北京的發展目標是突出首都功能,并發展成為產業研發中心和技術創新中心,因此需要科研性、創新性大學。第二,天津現代制造業基礎完備,應依托先進的制造產業和制造業基礎,充分利用金融改革創新先行先試優勢,致力于發展高端制造業和現代金融業,因此需要制造業、金融業方面見長的大學。第三,河北應利用自身商務成本低廉、勞動力密集和基礎制造業根基堅實等優勢,發展物流業并對傳統制造業進行淘汰或產業升級,徹底治理環境問題且重點保護好張家口、承德兩地優美的自然及人文環境,因此需要大力發展培養環境類、專業技術類人才的大學。
四、結語
伴隨京津冀區域協同發展的是發展方式轉變和相關產業的區域間調整甚至重新布局,三省市的高等教育應該與三省市的發展定位相適應,適當調整課程和專業設置,加強高校間的交流、合作與援助,在三省市政府領導下對相關高?;蛟合颠M行區域調整,才能推動社會經濟發展,最終實現“綱要”中對三省市的區域發展定位。
參考文獻:
[1]孫久文.“十三五”中國區域發展戰略前瞻[J].學術前沿,2015,(15):17-26.
[2]史靜寰.京津冀教育協同發展的共同體和契合點[J].天津市教科院學報,2015,(03):9-10.
[3]杜永清.美國贈地學院的發展探析及其啟示[J].民辦教育研究,2009,(05):63-67.
[4]鄧云清.新大學運動與英國高等教育的近代化[J].高等教育研究,2008,(29):85-91.
[5]瞿保奎.教育學文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6]國家教育委員會教育發展與政策研究中心.當代國際高等教育改革的趨向[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
[7]全國普通高等學校名單[EB/OL].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政府門戶網站,2017-06-14.
[8]張連春,秀芬等.京津冀高等教育協同發展機制研究[J].河北經貿大學學報(綜合版),2016,(16):89-92,104.
(基金項目:本文為2018年度河北省社會科學發展研究課題“京津冀區域高等教育協同發展創新機制研究(項目編號201803040117)”研究成果。作者單位:[1]張朝彬,燕京理工學院 文法學院;[2]張欽,燕京理工學院 文法學院;[3]李寧,華北理工大學 外國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