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田清
摘要: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是時代發展的產物,它的意義在于把學生放在第一位,以學生作為教育的出發點,關注學生的成長。小學在學生的教育教學中發揮著基礎的啟蒙作用,是學生教育的開端。班主任是班級的骨干力量,班主任的能力高低直接關系到學生的學習和成長。本文從“以人為本”的理念下小學班主任管理工作存在的問題入手,探究小學班主任管理工作的有效性。
關鍵詞:以人為本 ? 小學教學管理 ? 班主任 ? 有效性
隨著中國社會的不斷發展,教育教學水平提高,素質教育在全國范圍內推廣開來,“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也得到社會的廣泛認同。小學班主任是班級的核心,負責小學生的學習能力的培養和道德品格的塑造,所以,小學班主任要把學生放在首位,在工作中落實和貫徹“以人為本”的理念,促進小學生的健康成長。
一、“以人為本”的理念下小學班主任管理工作存在的問題
(一)師資力量薄弱,班主任分身乏術
按照標準,班主任在校不用擔任任課老師,以確保班主任工作的順利進行。但是,在實際的教學工作中,小學的班主任大多數都要兼任不同科目的任課老師,在負責班級管理工作的同時還要進行授課教學,即使是小學時期,同時擔任兩個角色也會使很多老師分身乏術,逐漸混淆教學和管理的工作,不但不能將班級管理和教學任務一碗水端平,反而還會忽視對學生的管理工作。而社會中培養的教師一般都側重于任課老師的培養,還未出現專業培訓教師的管理能力或者培養班主任老師的組織或機構,由此導致師資力量匱乏,班主任老師奇缺。
(二)班主任老師的管理理念錯誤
在“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中,學生居于主體地位,學生是獨立的個體,是發展的個體,班主任在班級管理的過程中,總會以所謂的大人的威嚴去壓制孩子,老師和學生并不是兩個平等的主體。因此在教學管理中,班主任時常會忽視學生的個性發展,缺乏對學生的親切關懷,不能很好地照顧到學生的情緒和心理變化,導致學生出現厭學、任性等負面情緒。另一方面,班主任與任課老師相比有更多的機會接觸學生,但是,很多班主任總是以學生的學習成績去衡量學生的好壞,沒能及時發現學生在其他方面的長處和閃光點,造成部分同學缺乏信心,影響學生的健康成長。
(三)班主任的管理手段落后
在新的時代新的階段中,教學管理的手段應該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而有所創新。信息技術日新月異,信息化管理逐漸普及,但是,我國絕大部分小學班主任采用的還是傳統的管理手段,傳統的管理手段致使班主任與家長的溝通不及時,學生與老師之間的溝通存在障礙,教學管理的效率低下,教學資源浪費,教育水平得不到提高。
(四)傳統的管理模式過于單一
班主任在管理班級事務時,會任命部分同學擔任班干部來協助班級管理,但是,大多數小學仍然沿用傳統的等級管理體制,即按照成績對學生進行分級,而班干部都是由等級偏上的成績優異的同學擔任。這種管理模式導致班主任不能全面地聽取學生的意見,對學習好的同學有所偏愛,其他孩子就會被忽視,班級管理缺乏整體性。
二、“以人為本”理念下小學班主任管理工作的有效性
(一)樹立“以人為本”的管理理念
在傳統教育中,教師的教育理念是以學習為重,學生處于課堂教學的被動一方,填鴨式的教育會逐漸扼殺孩子的天性,消磨學生的學習興趣,致使學生厭惡學習,死讀書,不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小學是學生教育的基礎階段,如果對學生的教育一直處于這種狀態,很難培養出優秀的學生,也不利于學生日后在社會中立足。另外,教師的教學理念直接影響到老師和學生的關系,在傳統教學中,學生和老師之間是一種對立關系,老師是管理者,學生處于被管理的狀態,大多數學生對老師都存在畏懼心理,老師對學生也缺乏親切和耐心,由此,師生關系越發緊張。在實踐中要逐步改變管理理念,將“以人為本”的理念貫徹到日常的管理工作中,可以通過多樣的實踐活動來進行理念的落實。例如,定期組織班會,改革傳統的班會形式,由學生全權負責,讓學生確定班會的主題,老師作為輔導者在學生進行班會的過程中加以引導。這時,學生就從管理工作中的被動地位轉變為了主動的組織者、參與者,不但能夠激發學生的積極性,還有利于班級成員的團結建設。與此同時,教師作為活動的旁觀者,可以有更多的時間去觀察留意學生的不同的思想,想學生所想,關注學生的獨立性和個性,減少師生之間的隔閡[1]。
(二)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
師生關系并不是一貫緊張的,不同的教師,不同的學生,不同的教學宗旨等各種各樣的因素都會致使師生關系發生變化。小學生心智發展還不成熟,對待大人的一些言語、動作有時會難以理解,多數學生還會很敏感,老師的一句不算太嚴厲的指責可能會對孩子造成深刻的影響,也可能就因為這一句話,導致師生關系破裂。小學生心思單純善良,善待他們的人,他們就會喜歡,而且他們在進入小學之前就被灌輸“一切聽老師的”的思想,所以對老師有著尊敬和愛戴之情。在這種情況下,老師更加不能辜負學生和家長的期望,要心懷“以人為本”的人文關懷,在學習上,耐心且循序漸進地引導,與各位任課老師及時溝通,對他們的反饋及時處理總結,盡量對班級中的每一位學生的學習情況都了熟于心,在幫助孩子提高分數的同時做到“不以成績論英雄”[2]。比如,在收到任課老師對學生成績的反饋時 ,對待成績好的學生加以鼓勵表揚,對于成績不好的孩子,要注意影響該學生成績的各項因素,引導孩子改進學習方法,在學習上有所突破。在生活上,班主任要無微不至的關懷學生。小學生的自理能力和自立能力還未養成,在生活方面更需要班主任的照顧。而且在現階段,小學生行為不端所引發的社會問題層出不窮,班主任要在日常的班級管理中注意引發學生行為不端的多種因素,其中的關鍵在于關注學生在課堂外的行為活動,并與家長進行溝通,分析家庭教育對孩子的影響,與家長協力共同幫助學生成長。例如,建立校園通訊平臺,及時向家長匯報學生的在校情況,并對學生的綜合性表現進行分析。對于家庭條件特殊的學生,像留守家庭、離異家庭等,班主任老師要通過平臺督促家長去關愛學生,盡到家長的責任。
(三)創新民主的管理模式
隨著公民素質的提高,家長在家庭教育中發揮了更加積極的作用,小學生的綜合素質也較之前有所提升,傳統的班級管理模式不僅不能滿足學生的要求,也不利于學生能力的培養。在傳統的管理模式中,班主任老師往往會將成績好的學生直接任命為班干部,讓他們來協助班級事務的管理,其他成績不好的學生沒有成為班干部的機會。學生是獨立的個體,成績只是一方面,不能因為成績不好就否認學生在其他方面的能力,也不能因為成績好就認為學生其他方面也同樣優秀。學生應當享有民族監督和民主參與的機會,班級的管理模式應當得到創新。在創新管理模式的過程中,應當廣泛聽取學生的意見,發掘學生隱藏的能力,或者直接由學生自己競選,讓同學們自己對自己負責。例如,在任命班干部時,由老師、同學推薦或者由學生進行自薦,確定候選名單,再進行不記名投票,選出班干部。但是,選出的班干部要進行輪值,讓他們在不同的崗位體驗,并定期對班干部進行民主考核,在鍛煉學生管理能力的同時,培養學生的責任意識[3]。
(四)開展具有針對性的管理工作
以人為本就是要關注個體的獨特性,把學生作為獨立的個體去關懷學生的成長。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學生之間的差異擴大,不論是在思想上還是在行為中,小學生之間都存在著明顯的差異。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要求班主任老師對學生的差異性進行關注,但是,學生數量多,對每位同學的管理制定不同的方案不太現實,強人所難。在實際的操作中,可以觀察學生的性格,總結出學生的大致特征,對有著共同特征的學生共同管理。例如,在班級中,總會有幾個調皮搗蛋的學生,將他們劃分為一個小組,將他們的座位安排在講臺附近或者將他們分別安排一個性格文靜的同桌,方便老師和同學對其進行管理和提醒。同時,差異性不是壞事,正是具有差異性,社會才會多姿多彩,班主任老師要尊重學生的獨特性,以包容的心去容納學生的個體差異,而不是簡單粗暴的指責或者強硬地要求學生舍棄個性。班主任對學生的差異應該冷靜綜合的分析,對于影響學生發展的個性,及時和家長溝通,共同幫助學生改正,對于促進學生發展的個性,作為學生的閃光點,鼓勵學生繼續發揚。
三、結語
總而言之,隨著現代教育水平的不斷發展,小學班主任的管理能力要有所提升,樹立以人為本的管理理念,尊重學生,關愛學生,創新管理模式,引導學生成長成才,協調家長學生、老師的關系,促進學生全面、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呂青竹.以人為本理念下小學班主任管理策略研究[J].求知導刊,2017,(29):53.
[2]徐文魁.以人為本理念在小學班主任管理中的應用探究[J].中華少年,2017,(31):250-251.
[3]楊永貴,王剛.淺談以人為本理念在小學班主任管理中的應用[J].神州,2017,(25):119-119.
(作者單位:山東省泰安市寧陽縣華豐鎮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