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愛麗
摘要:語文閱讀是教學課程中最為重要的一個環節,而朗讀教學又是其中最重要的內容,貫穿在所有學科中。在新課標的改革下,語文教學活動中強調要注重培養小學生的閱讀能力,所以如何探索有效的語文朗讀方式,已成為教育方面最新的問題。本文旨在分析現行改革下如何有效開展朗讀才能增強小學生的理解力。
關鍵詞:人教版 ? 小學語文 ? 朗讀教學 ? 朗讀方法
朗讀教學只有掌握好它的方式方法,才能讓其發揮出它的實際作用,提升學生的朗讀能力,幫助學生更好的感悟課文內容,獲得更多積極的情感體驗,發現語文的魅力。
一、朗讀教學的重要性
(一)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小學生的學習特點決定了小學教師的教學方式要與眾不同。所以如果老師的課沒有吸引力的話,他們在課堂上的注意力很容易被分散。小學教師就要根據小學生的這種心理特征來開展語文學習,充分考慮學生,增加一些帶有趣味性的教學方式,來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只有有了學習的興趣小學生才愿意主動去接觸,所以教師如果采用適當的朗讀方式幫助學生朗讀,久而久之,學習效率才能增加。
(二)發散學生的思維,提高寫作能力
朗讀需要用普通話進行朗讀,如果使用各種方言那么班級里會形成一種較差的學習環境,所以需要老師的幫助。教師可以引導他們在學習過程中不斷積累好詞佳句和優秀文章,多讀多背。有時我們說的每句話,都是經過思考才說出來,這就是我們經過大腦對文字的閱讀分析才出來的文字,這一切與朗讀都有掛鉤。
二、朗讀指導的方法
(一)改革教學方式,改進朗讀方式
新課標語文教學課本中,教師需要根據目標要求做出相應的改革,以小學生的學習水平和接受能力為基礎,制定出合適的教學方案,改進語文朗讀教學方式,使得學生提高學習興趣。像學習《趵突泉》景物類文章時,教師可以將整篇文章劃分成幾個板塊,讓學生分模塊朗讀,力爭探索出一個又一個富有特點的教學方式,從而加深學生對于課文的理解能力。
(二)多種朗讀方式交錯使用
單一的朗讀形式久而久之就會讓學生失去朗讀興趣,所以探究豐富的朗讀形式是一項必要選擇。對于一、二年級的低年級學生而言,由于剛剛接觸文字,所以在指導朗讀時首要注意的點就是語音語調是否正確,以識字認讀生字為主;而高年級學生則是在掌握了正確讀音的基礎上可以進行流暢的閱讀,教師就需要加強示范注意引導,培養學生的學習自主性,讓學生快速融入到文章的情境之中,增強對文章的理解力,發揮出小學語文朗讀的實質作用。
1.教師引讀
教師引讀并不是讓學生跟著教師一起讀,而是教師發揮出他的指導作用,然后讓學生在聽讀的過程中體會文章所想表達的情感。這種方式對于教師的朗讀能力要求是很嚴格的,教師高水平的引讀是會為學生營造出一個合適的語境,教師的語氣停頓都能讓學生體會到當時的情感。例如在誦讀孔子的《論語》時,就可以截取《孔子》的某一片段進行引讀,一是調動課堂氣氛,營造教學環境,二是幫助小學生深入文章,深層次的體會文意,增強認知。
2.分形象朗讀
分角色朗讀在小學教學中非常常見,常用于涵蓋多個人物的文章中,小學課文中有很多寓言類的文章,生動有趣,讓學生自己朗讀既可以達到認詞識字的目的也能讓他們更深入的體驗到文章的情感。教師在先行做好示范之后,學生在大概掌握了文章情節之后會更愿意自己深入其中,比如在學習《狐貍和烏鴉》一課時,就可以選擇三位同學進行角色扮演,分形象的朗讀課文,或者在練習中讓不同的同學進行朗讀,一來可以提高小學生的參與度,能保證每一位學生都參與進來,二來可以打造一個好的課堂氣氛,寓言類的文章就可以做到讓小學生對寓言內容有更為深刻的情感體驗。
3.理解朗讀,提升教學效果
在小學語文朗讀教學中,教師不僅要指導學生該如何朗讀還要指導學生如何正確理解課文內容。例如在講解山水類文章時,可以適當借助多媒體課件幫助理解課文,比如說在學習《山雨》時,教師通過動態的視頻景象或者優美的風景圖將學生帶進山林的意境中去,深入感受山雨的美麗,給學生一種最直觀的視覺體驗。之后,再讓學生進行朗讀,很多畫面會輕而易舉的深入其大腦,幫助他們理解。另外在朗讀課文的時候,教師還可以通過播放相關視頻的方式為學生打造一個符合情境的環境,讓他們在聲頻的渲染下升華內心的情感。比如說朱自清先生的《背影》,該篇文章語調偏低,重在悼念,所以教師為學生播放相關《背影》的視頻片段,渲染出當時的氣氛,朗讀氛圍應是冷清的音樂,這樣可以讓學生在這種教學氛圍中,產生與作者之間的情感共鳴。這樣學生在欣賞文章時就沒有那么枯燥五味了,也更加愿意去朗讀了,這種方式不僅可以培養學生觀察、聽的能力,還達到了朗讀教學的目的。
(三)重視朗讀技巧的指導
一篇課文學完后往往課后第一題就是有感情的朗讀課文,這就是新課標中將朗讀教學看作了語文學習中最重的一項內容。在培養朗讀能力的過程中,最重要的就是情感式朗讀,只有有感情的朗讀,才能算得上真正意義上的朗讀,這樣學生才能在不一樣的朗讀環境中久而久之形成優秀的語文朗讀技巧。這其中能夠體現句子句調的是由不同的標點符號來實現的,所以這就表明語文朗讀需要掌握一定的技巧,而不是輕描淡寫,平鋪直敘,而應該抑揚頓挫,每種符號都有它的語氣,都有它帶來的含義。例如,在人教版六上《詹天佑》一文中,該文通過描寫詹天佑的心理變化展示他的愛國情懷,其中“他總是想:這是中國人自己修筑的第一條鐵路,一定要把它修好”,這一句中的“一定”一詞表現了他的堅定意志,所以像這樣的詞語就需要重讀來實現,所以教師在引導學生朗讀時要根據標點符號特別把握每個詞句想要傳達的感情,重視技巧指導,體會到作者的寫作意圖。
(四)加強朗讀訓練練習
不會跳動的文字對于小學生來說學起來非常枯燥無味,缺乏吸引力,導致對文意的理解常常是一知半解。常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意思非常簡單就是告訴我們讀得多了意思自然而然也就懂了,但是在讀的過程中,不管是哪種練習形式,都需要有針對性地練習,才能尋求出一個朗讀的最佳路徑。當前在語文詞句積累中,講求一個“精”字,有一類題型是分析句中加點字詞的含義,通過這種題型訓練逐步提升學生理解能力與分析能力。如學習《珍珠鳥》一課時,教師在理解文章的基礎上將其中的重點句子劃下來,做成品讀訓練點,讓學生細細品讀,想想從中的體會以及從哪些字詞中體會到的,讓學生從對珍珠鳥的賞析中深刻體會到作者的寫作意圖。
三、結語
總言之,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改革的過程中,朗讀教學逐漸成為一種新的語文教學方式,需要教師的配合才能得以很好地落實,這不僅是尊重新課標中小學生的主體地位的需要,更是為小學生學好語文打下堅實的基礎。所以小學語文教師要從學生發展現狀為切入點,探索出一套優良的教學方案,幫助學生提高朗讀水平,在朗讀過程中升華自己的情感。
參考文獻:
[1]李輝.關于提升小學語文課堂朗讀教學有效性的思考[J].西部素質教育,2016,(11):179.
[2]陶文慧.淺談農村小學語文朗讀教學策略[J].中國校外教育,2014,(08):42.
[3]孫陽.小學語文課堂朗讀教學有效性探究[J].保定學院學報,2013,(05):108-112.
[4]耿紅橋.淺談小學語文朗讀教學的幾點體會[J].學周刊,2012,(28):54.
(作者單位:山東省淄博市沂源縣歷山街道辦事處振興路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