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永賓
摘 ? ?要: 初中生的傳統文化學習具有符合社會發展,促進學生三觀形成及解除困惑、培養學生的自信心等作用。學生在校園中接觸傳統文化最多的是語文課堂,現今的學生學習傳統文化的意識不足,并且教師和管理者對傳統文化的培養意識不足,要培養學生的傳統文化,可以利用深入挖掘教材、閱讀相關書籍及通過自身實踐將民俗引進課堂等方式進行。
關鍵詞: 初中語文 ? ?傳統文化 ? ?教學融合
中華五千年的歷史文化長河中形成了不朽的文化積淀,鑄就了現存的文明社會,每一步的歷史發展都可以稱之為傳統文化。中學生在核心素養時代要求下一定要掌握傳統文化,繼承中華文明的美好傳統,用歷史及批判的眼光看待傳統文化,“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傳統文化是初中生學習和借鑒的好榜樣,如古人講究“孝”,在這樣一個以自我為中心的社會中傳揚孝道是十分必要的,通過語文課教授給處于青春動蕩時期的初中生以教育是再合適不過的。傳統文化包含文化習俗、服飾、古詩文、詩詞歌賦等。
一、傳統文化在語文教學中融合的重要性
語文課堂是學生了解傳統文化的主要方式,傳統文化存在的這些年對學生的行為方式及人生觀念等都會產生一定的影響。如傳統文化中的尊卑理念,雖然與現今的人人生而平等的理念看似沖突,但是從本質來說一點都不沖突,領導有可能是我們的長輩,我們需要尊敬他們,也可能是后輩,但是能力突出使他成為領導,值得學習,因此要尊敬,這些理念對學生來說在語文課堂上傳授是有利的。
(一)符合社會發展的需求
社會雖然是日新月異不斷進步的,但是萬變不離其宗,我們依然要遵循時代長河中的一些傳統文化習俗,比如現今過年的習俗都是一種文化的傳承。時代的發展要求我們“不忘初心”,古人給我們留下的是人類智慧的結晶,在發揚新的文化的同時,絕對不可以忘卻歷史文化傳統。習總書記曾說:“優秀傳統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傳承和發展的根本,如果丟掉了,就割斷了精神命脈。”中華民族必須堅定中華文化的“根”與“魂”。
(二)有助于解除現實困惑
初中生身心發展不完全,思想觀念處于動蕩時期,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形成需要借助語文課堂上傳統文化的傳播。現在一些青少年不能明確自己的思想,容易隨波逐流,尤其處于現在這樣一個大的網絡時代,網絡中的不良誘惑強大,通過學習傳統文化可以堅定學生的信念,讓他們清晰地了解自身的狀況,并且明確未來目標。
(三)有助于增強自信心
文化自信是我們應該具備的,這種來自五千年歷史的傳統文化的自信是難以輕易更改的。初中生在語文課堂中通過學習傳統文化詩詞,對許多作者身處艱難環境之下還能夠毅然決然地保衛自己的國家,初中生身處這樣一個平靜的時代下更應該為自身居安思危,同時通過傳統文化學習增強自信心。
(四)有助于各個學科的學習
傳統文化的詩詞及傳統習俗中的一些常識有時可以被應用到其他學科中,這樣學生能夠輕易地理解題目的意思并且解決問題。另外,傳統文化中的詩詞學習可以感受語言的邏輯,為解決其他學科的問題提供思路。
二、傳統文化在語文教學中的傳授現狀
(一)整體素質較差
這個整體包括學生、教師及管理者。雖然國家有下達文件說要傳播傳統文化,但是執行力度并不是很大,執行效果不是很好,在教學過程中以成績為主,并以此為主要因素培養學生,因此傳統文化的學習就會在教學過程中占據很小的比例甚至沒有。語文課堂是學生接觸并且了解傳統文化最重要的途徑,但是目前社會大環境下對傳統文化的重要性忽視不顧,因此從總體來說,學校內傳播傳統文化的整體素質較差。
(二)教學中與傳統文化結合性不強
這種語文教學與傳統文化結合較差的情況在語文課堂上時有發生,傳統文化通過語言、文字、圖畫等方式表達,有時教師為了省事,將原本需要圖畫表明的傳統文化習俗用平庸的語言代替,這樣學生就不能真切地體會這樣一種情懷。教師對傳統文化也不是十分了解,無論在語言表達還是準備方面都不會完善。
三、傳統文化在語文教學中傳播不廣的原因
傳統文化傳播不廣及傳播效果不盡如人意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學生對傳統文化不了解,自身不具備學習意愿,同時包括現今成績為主的教育過程中教師沒有足夠時間表達。另外,教師并不具備教授傳統文化的能力也是很重要的一個方面,教學管理者沒有將傳統文化的教授納入教學之中,傳播受到阻礙,有能力有經驗的管理者會通過多種方式進行文化融合,缺乏經驗的管理者則做不到這一點。
(一)學生自身的學習意愿不足
由于學生接觸這樣一個現代文化,并且很少接觸傳統文化,在他們心中埋下一顆種子——傳統文化無用論,因此不愿意接觸傳統文化,也不愿意接受。有時父母、親朋好友或親屬在運用傳統文化教育孩子的時候并不告訴他們這是傳統文化,是祖輩沿襲下來的,這樣孩子在接受過程中只能是被動的,不會主動探究傳統文化中的一些事物,如每年都會“過年”,但是現在的孩子很少知道“年”是什么。傳統習俗是傳統文化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學生沒有意愿學習這樣一種文化,強制的灌輸也是無用的。
(二)教師自身的素質不足
教師的素質決定了教學質量及教學過程中學生學到的知識量和內化程度。一個具備傳統文化傳播意識的語文教師會通過多種途徑教授學生傳統文化,學生在這個過程中對傳統文化充滿興趣。同時教師還會通過自身學習不斷提升這一水平,目前教育行業對成績的要求限制教師的發展,教師處于“心有余而力不足”的狀態,有時即使自身有很多知識想要傳授給學生,但是由于時間或教學任務的阻礙無法教授,這是一種無奈。
(三)管理者的培養意識不足
管理者作為制定教學目標的主要人員,管理著教學整個過程,教育管理人員對傳統文化的傳播重要性并沒有意識到,另外管理者不知道通過怎樣的途徑傳播傳統文化。這樣的管理者不具備傳統文化的意識,意識不到傳統文化在整個教學中的重要性,尊師重教是教育界最應該傳播的傳統文化,現今新聞上或現實生活中經常會出現毆打教師的現象,假如是在充滿尊師重教環境的美好校園里,相信這樣的事件肯定不會發生,減輕管理人員的負擔。
四、傳統文化在語文教學中傳播的主要途徑
傳統文化的傳播是多種形式的,一方面可以提高學生對傳統文化了解的興趣,另一方面可以活躍語文課堂氣氛,讓學生在娛樂中學習,“寓教于樂”是最好的教授語文的方式,語文教師能感受課堂上輕松的氣氛。傳播途徑就是引入傳統文化進課堂,教師帶領學生閱讀有關傳統文化的書籍及對課本上傳統文化的深度挖掘,拓展出外延的文化,另外最重要的方式還是帶領學生進行體驗,成為學生一輩子難忘的記憶。
(一)引進民俗文化
民俗文化作為我國幾千年發展進程中與人類生活習慣及情感信仰間存在密切聯系產生的傳統文化,具有貼近生活、趣味性及淺顯易懂等鮮明特點,而將民俗文化與實際教學相結合能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及主動性,有助于形成強有力的學習動機[1]。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引入傳統文化,如將座次文化帶進課堂,將教室的座椅像古代一樣排布,讓學生進行角色扮演,更深刻地了解這樣一種文化。
(二)教師帶領閱讀相關書籍
很多傳統文化都是記錄在書籍中的,閱讀是學生獲取相關知識的重要途徑,即是語文教學中的一項重要內容,同時是學習語文學科的一種有效方式。通過閱讀,學生可以進一步了解并接觸我國傳統文化[2]。閱讀樂趣是學生不僅可以通過自身學習獲得知識,而且可以深度挖掘,更可以根據自身喜好進行閱讀內容選擇,“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通過大量閱讀,慢慢感染學生的行為方式,自然而然地學到關于傳統文化的知識。
(三)立足于教材的深度挖掘
在融合傳統文化時,教師要以語文教材為基礎,不斷對教材中包含的傳統文化內涵進行挖掘,促使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更加有效地融合傳統文化[3]。教材中的知識才是本體的知識,是語文課堂上重點學習的內容,通過語文教材中的內容進行適當拓展,并且以教材為圓心進行擴展,擴展出的內容也是為了更好地理解教材中的內容,更好地把握教材中的知識點,使教學活動不再單一無活力。深度挖掘出的傳統文化內容要給學生一種系統性記憶,不能學過之后就忘記了,還可以在實踐中應用。
(四)生活實踐體驗活動
這是一種在語文課堂上實踐傳統文化最好的方式,學生通過肢體語言進行表達。在與老師互動的過程之中,學生能夠主動地表達對人的意見及看法,通過加強與老師之間的交流了解個人在傳統文化學習過程中存在的各類不足,從而進行針對性改進,當然,老師可以在與學生的互動之中了解學生的真實需求,從而調整個人在后期的教學模式及教學手段[4]。“時間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學生要想對傳統文化進行更加深入發掘、了解一定要通過實踐。
如今教學中講求的核心素養要求學生多方面發展,傳統文化學習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具備十分重要的意義,語文課堂上傳播傳統文化增強了語文學習的樂趣,同時給學生創造了學習傳統文化的良好環境。一定要通過多種方式保證傳統文化在語文教學中的延續,繼續發揚光大傳統文化。
參考文獻:
[1]蔣衍華,鄭漢華.淺析初中語文教學中傳統文化的融合[J].中華少年,2018(14):112.
[2]解艷華.淺析初中語文教學中中國傳統文化精神的融合策略[J].新課程·中旬,2017(4):130.
[3]王春龍.初中語文教學中的傳統文化融合研究[J].試題與研究,2018(23):118.
[4]武金國.初中語文教學融合傳統文化教育的研究[J].考試周刊,2018(74):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