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增玉
摘 ? ?要: 美術課程因其豐富的視覺形式、動手操作等特點受到學生的喜愛,人們越來越關注其存在的問題,本文通過對焦作地區校外美術培訓機構的深入調查和了解,研究校外兒童美術培訓機構如何培養少兒進行有效的學習,在教育教學過程中采用什么樣的學習方法和教學手段,在課程設置和材料利用上有哪些優勢,為美術教育研究開創本地社會資源和思路。
關鍵詞: 美術教育 ? ?課程設置 ? ?調查
近年來,針對中小學生的各類校外教育機構市場火爆,各級各類輔導班層出不窮,這其中大大小小的美術培訓機構繁多,不同美術教育機構其教學層次與教學模式豐富多樣,良性機構能夠引導學生系統學習,開發創想力,部分機構呈現散狀教學,自由散漫,并不能取得良好的學習效果。小學生對美術課程極具熱情,但由于學校重視程度、課程設計及課程教學等多重限制,學校美術教育效果不顯著,學生不能在學校美術課堂上完全盡興。對美術較有興趣的學生或者有志向培養孩子藝術能力的家長轉而選擇校外美術輔導機構,了解輔導機構實際的教學情況和教學環境顯得尤為重要。
一、課程現狀調查
(一)課程類型調查。
通過對本次調查所涉及的二十三家焦作地區兒童美術培訓機構課程類型的歸納整理發現,雖然每個機構都各有特色,但是總體有以下幾種課程類型:
1.繪畫類:繪畫是機構的基礎課程,也是其設置課程的主要側重點,包括兒童線描、兒童簡筆畫、兒童黑白線描裝飾畫、兒童漫畫、水粉畫、水彩畫、版畫、創意畫、少兒素描、少兒國畫、少兒油畫等。每種課程以盡可能豐富的形式或材料表現出來,富有創作和動手能力,視覺效果鮮明多樣,充滿童真童趣。
2.手工類:少兒美術培訓機構手工課程提倡培養孩子的動手操作能力和造型塑造能力,手工課程全面多樣,材料不同,帶來的體驗不同,如黏土制作類有輕黏土、橡皮泥、泥塑等材料,紙工類有皺紋紙、拼貼、剪紙、卡紙、紙浮雕、立體紙工等材料內容,布藝類有扎染、不織布制作等,綜合類如舊物改造、點狀材料、線狀材料、面狀材料制作等。手工材料多種多樣,孩子根據材料特性制作手工作品,完成手工活動帶來的愉悅感、滿足感和成就感,為兒童的動手操作和思維意識打下良好的基礎。
3.綜合材料類:美術輔導機構時下比較關注兒童創意類的作品制作,那么綜合材料制作是利用生活中常見的各種材料,根據其形態、大小、顏色、質感等元素,結合課程特點從某一主題出發,用多種綜合材料共同制作出學生喜愛的各種裝飾性的造型工藝作品。如Z美術機構的母親節主題,以“獻給媽媽的禮物”為主題,設計制作出漂亮的花卉裝飾畫,利用的材料有輕黏土、卡紙、顏料,乳膠等,運用手工泥塑的手法制作出花卉造型,在經過組合拼貼到卡紙背景上,用繪畫顏料加以裝飾,將美術創作和自然物象進行結合,制作完成一個具有裝飾意味和情感心意的手工作品。相對單純繪畫和手工類的創作方式而言,綜合類型的少兒美術課程更受孩子們的喜愛,其課程具有豐富多樣的表現形式。
(二)課程來源調查。
根據對教師的調研情況所呈現出來的課程來源為:有53%的少兒美術培訓機構教師上課教學采用的是培訓機構提供的課程內容,培訓機構自主開發課程最少,僅有十多位老師反映該機構上課內容,是其機構自主研發的,占總比的8%,這個培訓機構是以特色為主的小型機構,側面反映了焦作市場上能自主研發課程的機構較少。
在深入調查了解后發現,焦作地區各個培訓機構的課程各有特色,在課程來源方面主要有以下兩個方面:一方面,如以連鎖機構形式的品牌培訓機構,其規模較大,機構內擁有專業研發課程的團隊開發少兒美術教育的課程,也有能力聘請業內專業研究美術教育的講師專門培訓教師如何開展課程教學,這些機構所研發的課程是適合當下各個年齡段孩子的認知能力和接受能力,為其提供有特色化的教學內容和形式,但是焦作的加盟機構只是擁有該機構課程的使用權,并無自主研發能力,通過購買機構內部研發課程開展教學,這些研發課程有自主的知識產權,并不公開。另一方面,對于小型培訓機構而言并無深入的課程研發能力,單靠教師的學術素養和課程儲備是不夠的,任課教師會自行購買所需課程的教學資料,包括視頻、教案、工具材料準備等,但是這種課程來源往往不系統、不固定,前后銜接不當會對教學效果有所影響。
二、課堂教學現狀
(一)小班化教學。
小班化教學是焦作地區高端美術培訓機構主打的招生宣傳優勢,此次在調查走訪中發現,多數培訓機構采用的是以8人—16人不等的班級人數為主,相較于校內班級美術40人—60人設置,小班教學能更加精準化地實現對學生的專業培養。比如X連鎖培訓機構中,班級以設定不超過10人,并且課堂教學安排為一位主講老師授課,一位助教老師輔助教學,課堂任務由兩位老師共同完成。在Z繪畫機構中,班級人數設定為不超過15人,只有一位主講老師授課,并無助教老師輔助教學,這樣會對課堂教學及課堂紀律組織有所影響。在美術培訓機構中,學生數量少,教師增多,教師能關注到每位學生的表現和進度,這無疑是對教學起到推動作用,引導學生參與美術課堂活動,能更好地發揮教學效果,促進學生個性化發展。
(二)戶外活動豐富。
美術培訓機構教學不再局限于教室中,而是安排學生走出教室,走進自然,感受戶外美麗的風景,體驗生活中的美好。調查發現,焦作地區少兒美術培訓機構中高端連鎖類、特色組織類及家教類都會有不同類型的課外活動課程,如戶外寫生、參觀展覽館、參與集體拓展等不同體驗的教學活動。
在此次所調查的焦作地區少兒培訓機構里的課外活動課程可以看出,相當部分的學生對參加戶外活動課程的態度是積極興奮的,教學活動空間開放,有利于學生認真觀察周圍事物與環境,能夠很好地鍛煉學生的觀察能力、分析能力和鑒賞能力,開闊學生的眼界,拓展學生的思維,讓學生有一個更好地親近自然、聆聽大師、提升藝術素養、感受藝術魅力的平臺,提升學生的文化品位,豐富其課余文化生活,達到藝術教育“潤物無聲、育人無形”的效果。多數培訓機構都開設不同方式類型的教學戶外活動,也為機構提供了社會影響等資源。如,焦作Z美術培訓機構在“慶六一”活動中,開展少兒戶外寫生和放飛風箏的活動,將教育學習與實踐生活相結合,讓學生在活動中體驗繪畫的樂趣。再如,焦作地區美術輔導名師W老師除進行繪畫課程教學之外,還帶領學生參觀美術館博物館,引導學生欣賞名師佳作,使學生陶冶情操,提高審美情趣。
(三)多樣親子活動。
1.多樣親子課程,家長參與度高。根據此次調查,有82%的家長表示參加過培訓機構組織的親子活動,據家長反映,在老師的合理引導下,與孩子共同體驗課程,不但有利于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而且能了解課程的設置與安排,從而體會美術課程帶來的樂趣。
2.開設家長培訓會,豐富家長的專業知識。調查發現,在一些培訓機構中開設有家長課堂,會不定時地安排家長集中學習相關課程知識要點,共同促進孩子的發展。家長培訓會一方面能夠使家長了解當下比較先進的美術培養理念及孩子學習狀況,另一方面能夠為家長提供交流平臺,增加老師與家長、家長與家長之間的溝通機會,與家長學習良好的育人經驗,這對孩子的全面發張起到推動作用。
三、課程教學建議
(一)打造精品教材,統籌課程系統性。
美術教育是具有科學性、連續性和嚴謹性的人文教育,往往注重教育課程體系的系統性和延展性。在前文的敘述中,可以看出教育機構的課程多數來源于機構內部提供,多數教育機構并無自用教材,且各不相同,走訪調查發現有一些連鎖美術教育機構,有自己研發課程的體系和內部書本資料,有的小型教育機構是在市場選擇各式各樣的美術用書,同一課程一期和二期用書也不同,課程隨意性很強。有的教育機構沒有教材用書,往往是根據教師的專業和經驗開設課程,前后課程不銜接,內容無關聯,不能形成系統性、整體性的培養方案,創新意識不足,影響學生后續學習的連續性。因此,使機構循環良性發展,應打造特色系統精品的教材,注重兒童的身心和智力發展特點,統籌課程系統性,循序漸進,發揮美術機構獨特性,開發本土教材。
(二)構架合理課程監管體系,加強課程資源開發。
兒童美術教育機構有課程的特殊性,每個機構都有自己辦學的理念和特色課程,由于其課程的靈活性因此沒有統一的課程標準和評價體系,教育機構要是想有長久的發展,就需要構架自己的課程監管準則和體系,開設專門的督導部門,專注課程教學監督管理。比如,對教師所帶班級的人數增加或者減少及學生家長對課程教學的滿意程度有詳細記錄和深入了解,對教師教學計劃和進度有切實的監管途徑,逐步形成科學合理的自查團隊,監管教學實施。美術教育機構有課程特殊性,創新和創意意識較強,如果機構要得到長遠的發展,就必須開發適合自己的特色美術課程,培養具有創新意識的教研團隊,只有長此以往地專注于課程創新和課程管理才能促使教育機構得到長遠長久發展,從而培養出有個性和創造力的學生。
四、結語
在此次調研中,通過對焦作地區校外美術培訓機構的深入調查和了解,我將具有代表性的課程進行細致的分析,了解學生對美術課程設置中繪畫和手工操作及賞析類等興趣導向,發掘培訓機構中課程設置和教學的優勢及劣勢,分析其教育特點及目前存在的問題,主要目的是找到焦作地區校外兒童美術培訓機構的不足之處,為規范辦學提出相應的解決思路,為學生家長提供理性參考。在政策的推動下,維護學生權益,杜絕違背教育規律和青少年成長規律的行為,讓中小學生基于興趣和愛好受到良好的素質教育,確保當代中小學生健康成長和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孫蕊蕊.鄭州地區校外兒童美術教育機構教學調查研究[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17.
[2]劉鶯鶯.校外美術培訓機構的現狀及對策研——以溫州地區校外少兒美術教學為例[D].溫州:溫州大學,2015.
[3]房亮.淺析校外教育機構少兒美術教學[J].中國校外教育,201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