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P2P 網絡借貸隨著互聯網金融的發展而興起,然而互聯網金融領域消費者的權益常常受到P2P網絡借貸平臺的侵害。本文通過探討P2P 網絡借貸運營模式及法律特點,互聯網金融領域消費者的定義,以及互聯網金融領域消費者被侵權的現狀,提出了P2P網絡借貸中互聯網金融領域消費者合法權益的保護措施。
關鍵詞:P2P網絡借貸;消費者權益保護;互聯網金融
中圖分類號:D922.29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4428(2019)05-0147-02
P2P網絡借貸,一方面它是對傳統借貸方式進行的互聯網金融創新,可以大幅降低融資成本、提高資本的匹配利用效率,另一方面它卻在實際運營過程中,時常出現借貸平臺侵害互聯網金融領域消費者合法權益的問題,所以急需從法律視角探討如何保護P2P網絡借貸中互聯網金融領域消費者的合法權益。
一、 P2P 網絡借貸模式分類及各自法律特點
(一)信息中介服務型 P2P 網絡借貸模式
在該模式中借貸雙方是單個自然人,網絡借貸平臺只是充當一個居中的信息中介機構的角色,為借貸雙方提供信息產品,促成借貸雙方完成借貸活動,通過收取信息服務費用來實現盈利,并不實質參與到借貸雙方的債權債務關系中。
(二)提供擔保型 P2P 網絡借貸模式
在該模式中網絡借貸平臺不僅居中為借貸雙方提供信息促成借貸合同簽訂,而且以網絡借貸平臺自身或者通過引入第三方擔保機構為借款一方的本金安全提供擔保,用以維護交易安全,借貸平臺自身或者第三方擔保機構和出借人構成擔保關系。
(三)債權轉讓型 P2P 網絡借貸模式
在這種模式中網絡借貸平臺承擔了投資理財的功能。第三方個人向網絡借貸平臺申請,網絡借貸平臺通過專業放貸人先行放貸給借款人,取得債權再將債權轉移至網絡借貸平臺,網絡借貸平臺負責將債權拆分打包成各種理財產品轉讓給投資人,投資人通過債權獲得相應收益,借貸雙方并不直接發生債權債務關系,網絡借貸平臺通過收取借貸雙方服務管理費用盈利。
二、 互聯網金融領域消費者的定義
在我國現行法律條文中,并不能直接找到互聯網金融領域消費者的直接定義。只有在2015年人民銀行等十部門發布《關于促進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第十六條提及依法開展互聯網金融領域消費者和投資者權益保護工作。同時基于我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二十八條網絡金融經營者有向消費者提供說明的義務的規定。意味著接受金融服務或購買金融產品的一方,即使是以投資為目的,也能夠被納入消費者的范疇。由于《消費者權益保護法》是對處在市場交易中弱勢地位一方進行保護,而具有專業知識的企業法人、其他組織,在一定程度上與金融機構或企業是對等的市場主體,不屬于互聯網金融領域消費者。所以互聯網金融領域消費者是指:在互聯網環境下,購買金融產品、接受金融服務的自然人或不具有專業知識的企業法人、其他組織,在P2P網絡借貸中指的是出借資金、進行投資的自然人。
三、 互聯網金融領域消費者與P2P網絡借貸平臺的法律關系
在信息中介服務型 P2P 網絡借貸模式中,借貸平臺作為居中的信息服務機構,不直接參與借貸雙方的借貸合同關系,其依據《合同法》第 426 條關于居間人促成合同成立的相關規定獲得報酬。一旦借貸雙方的借貸合同出現違約,依據《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機構業務活動管理暫行辦法》第三條,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機構只要承擔客觀、真實、全面、及時進行信息披露的責任,不承擔借貸違約風險。借貸雙方可按照《合同法》關于合同違約責任的條款進行相應法律責任認定。
在擔保型 P2P 網絡借貸模式中,借貸平臺主要以平臺自身擔保和第三方擔保這兩種形式,來保障互聯網金融領域消費者本金的安全,所以在這種模式下P2P網絡借貸平臺和互聯網金融領域消費者之間的法律關系主要有以下兩種。
(一)平臺自身提供擔保的情形
根據《公司法》第十六條的規定,公司只要符合相關條件,可以向其他企業投資或者為他人提供擔保。平臺自身可以對互聯金融領域消費者做出擔保,形成擔保合同,對互聯網金融領域消費者的本金承擔擔保責任。
(二)引入第三方擔保機構的情形
借貸平臺將保護互聯網金融領域消費者本金的擔保責任轉移至第三方擔保機構,使得互聯網金融領域消費者與第三方擔保平臺構成擔保關系,由第三方擔保機構保障互聯網消費者的本金安全。
在債權轉讓型 P2P網絡借貸模式中,借貸平臺將債權打包成理財產品對外銷售,互聯網金融領域消費者購買其產品或者服務。借貸平臺依法必須履行《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三章規定的經營者義務,互聯網金融領域消費者依法享有《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二章規定的消費者權利。互聯網金融領域消費者和P2P網絡借貸平臺形成明顯的權利義務關系。
四、 P2P網絡借貸平臺侵害互聯網金融領域消費者合法權益的情形
(一)侵害互聯網金融領域消費者的知情權
《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八條規定,消費者享有知悉其購買、使用的商品或者接受的服務的真實情況的權利。互聯網金融領域消費者作為消費者的一種,應當享有知悉其購買、使用的,由P2P網絡借貸平臺提供的債權理財產品,或者信息中介服務的真實情況。
同時《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二十條規定經營者向消費者提供有關商品或者服務真實、全面的信息,不得做虛假或者引人誤解的宣傳。第二十八條規定網絡金融經營者有向消費者提供說明的義務。P2P網絡借貸平臺作為經營者必須遵循上述規定,保障互聯網金融領域消費者的合法知情權益。
在信息中介服務型 P2P 網絡借貸模式中,借貸平臺雖然不直接參與借貸雙方的借貸關系,但是其提供的借貸信息服務的真實性直接影響著借出人本金的安全,如果借貸平臺提供虛假或者不全面的借款人信息,會誤導借出人將本金出借給信用不良的借款人引發糾紛。
在擔保型 P2P 網絡借貸模式中,借貸平臺常以自身擔保或者第三方擔保保障互聯網消費者本金為噱頭,夸大擔保的范圍和額度,誘導互聯網金融領域消費者在其平臺上消費。其一,借貸平臺將使用自身風險擔保金對互聯網領域消費者本金進行的有限制、有額度的保證的行為,虛假宣傳為平臺自身作為擔保方對互聯網金融領域消費者的本金損失負連帶責任,這種做法中通過混淆保證和擔保的概念,誘導消費者放松風險警惕性。其二,夸大第三方擔保機構為互聯網金融領域消費者提供本金安全擔保的范圍,隱瞞第三方擔保機構提供的本金安全擔保服務是有限制、有額度的擔保。
債權轉讓型 P2P 網絡借貸模式中,借貸平臺夸大或者虛構債權盈利率,隱瞞債權重要信息,通過高額投資回報預期,淡化對債權風險的說明,誘導互聯網金融領域消費者進行投資,一旦互聯網金融領域消費者在借貸平臺投資失敗,平臺就將其歸咎為投資風險,與互聯網金融領域消費者撇清關系。
(二)侵害互聯網金融領域依法求償權
雖然《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四十四條規定消費者通過網絡交易平臺購買商品或者接受服務,其合法權益受到損害的,可以向銷售者或者服務者要求賠償,同時還明確劃分了網絡交易平臺提供者對消費者應負擔的責任。但是現實中,互聯網金融領域消費者很難維護自己應當享有的依法求償權。
不論是在信息中介服務型 P2P 網絡借貸模式中,P2P網絡借貸平臺提供虛假或者不全面的借款人信息,致使出借人蒙受損失的情況;還是在擔保型 P2P 網絡借貸模式中,P2P網絡借貸平臺通過夸大對互聯網消費者本金安全保障能力,致使互聯網金融領域消費者放松警惕從事高風險投資,蒙受損失的情況;或者債權轉讓型 P2P 網絡借貸模式中,P2P網絡借貸平臺夸大或者虛構債權盈利率,隱瞞債權重要信息,誘導互聯網金融領域消費者進行投資進而蒙受損失的情形。互聯網金融領域消費者很難實現求償權的重要原因在于,互聯網信息的流動性大,消費者很難固定證據,或者證明P2P網絡借貸平臺存在嚴重過錯。
五、 P2P網絡借貸模式中互聯網金融領域消費者權益保護對策
(一)明確監管主體保護互聯網金融領域消費者的知情權
只有明確監管主體,才能有效打擊P2P網絡借貸平臺中普遍存在的虛假宣傳、隱瞞重要信息侵害互聯網金融領域消費者合法權益的情形。早在2015年,人民銀行等十部門就聯合發布了《關于促進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第十五條提出要建立互聯網金融信息披露、風險提示制度時,只是提及有關部門按照職責分工負責監管,并沒有對監管責任進行有效劃分。這也導致了我國目前對P2P網絡借貸平臺監管,存在著多頭監管、權責不明的缺陷,加之部門主義傾向,致使法律監管的效果不佳。
合理的做法是,以工商部門為監管核心,充分發揮各部門的專業特長,共同對P2P網絡借貸平臺實現監管,保護互聯網金融領域消費者的知情權。具體而言,工商部門基于自身業務和職責的特性,保護互聯網金融領域消費者至少具有以下優勢:第一,P2P網絡借貸平臺的設立需要去工商部門登記,工商部門掌握著平臺的基礎信息,有利于工商部門對其進行監管。第二,工商管理部門有豐富的保護消費者合法權益的執法經驗,依托《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廣告法》等法律監督P2P網絡借貸平臺盡到經營者應盡的義務,通過打擊虛假宣傳,隱瞞產品服務重要信息等違法行為,保護消費者合法權益。
(二)引入舉證責任倒置理論依法保護互聯網金融領域消費者求償權
面對P2P網絡借貸模式中互聯網金融領域消費者因為舉證困難而難以實現合法求償權的困境。完全可以將《侵權責任法》中的舉證責任倒置理論運用到保護互聯網金融領域消費者求償權中來。舉證責任倒置的初衷就是為了解決在普通舉證責任分配原則下,對受害者顯失公平的情形。互聯網金融領域消費者,相對于P2P網絡借貸平臺而言處在弱勢地位,一旦發生嚴重資金損失,很難通過普通舉證方式證明P2P網絡借貸平臺具有嚴重過錯,來維護自己的合法求償權。但是舉證責任倒置可以解決互聯網金融領域消費者舉證難這一困境,有利于保護互聯網金融領域消費者合法求償權,也有利于督促P2P網絡借貸平臺認真履行自己的義務,維護互聯網金融領域消費者合法權益。
六、 結語
P2P網絡借貸是順應市場需求而產生的互聯網金融創新,它對于解決中小企業融資、匹配民間資本提高資本利用效率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面對它帶來的侵害金融領域消費者合法權益的問題,應當以此為契機合理運用法律和市場規制手段對它進行引導,促進其健康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楊東.P2P網絡借貸平臺的異化及其規制[J].社會科學, 2015(8):90-91.
[2]黃勇,徐會志.論 P2P 網絡借貸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J].河北法學,2016(9):17-18.
[3]葉明,張亞鵬.我國互聯網金融領域消費者權益保護探析[J].金融理論與實踐,2015(9):73-74.
[4]丁國.P2P網絡借貸平臺異化經營的法律規制[N].上海財經大學學報,2017(4):109-110.
作者簡介:
黃成,男,重慶榮昌人,新疆財經大學法學院經濟法學專業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市場規制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