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素貞
摘 要:現如今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體現學生主體地位,已經成為了當前開展數學課教學的前提條件。所以,這就需要初中數學教師能合理運用多種教學方式,充分體現學生主體地位。分析當前初中數學課教學中如何體現“以生為本”的教學理念,提升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希望能為相關人士提供些許參考。
關鍵詞:初中教學;數學課;以生為本
對于初中生而言,初中生正處于叛逆期階段,很容易對學習失去興趣、失去信心。那么,這就需要初中數學教師能夠有效創新和整改傳統教學模式,全面貫徹“以生為本”的教學理念,促使學生快快樂樂地走進數學世界,學習數學知識,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從而提升初中數學教學效率和教學效果。
一、初中數學課教學現狀
1.重知識結論,輕知識形成過程
根據當前初中數學課教學現狀來看,大部分教師在教學中對知識結論加大重視,忽視了對新課程的引進,以及新知識的形成過程,導致在教學問題設計中,失去了很多可以進行能力培養和訓練的機會。而且數學教師在備課的時候,一般都是通過慣性思維方式,從教學內容角度出發,針對較深層次的教學目標存有著考慮不周全等問題,致使教學設計只是過多停留于方法要求和知識內容方面,沒能有效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
2.應試教學模式盛行數學課教學
現如今初中生作業復雜且多樣化,在一定層次上加大了學生的學習壓力,學生的主體意識和參與能力都較差,同時獨創精神和負責態度也有所欠缺,促使很多學生在學習數學知識方面存有問題。那么針對當前這一現狀,這就需要初中數學教師能夠有效整改這一學習氛圍,將以學生發展為基礎要求,不斷優化教學內容,整改教學結構,促使學生成為教學中的主體,充分發揮現代化教育所存有的主動性和合作性等特征[1]。
二、體現“以生為本”的數學教學策略
1.充分挖掘數學題材,激發學生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學生針對所學內容產生興趣,才能讓學生針對所學習知識產生動力。眾所周知,數學是屬于一門邏輯性較強且復雜的學科,所以,這就需要初中數學教師能夠在“以生為本”的教學理念下開展數學教學。首先,需要教師能夠有效激發學生對學習數學的興趣,從而為“以生為本”的課堂教學奠定良好基礎。其次,教師需要準確找到學生的興趣點,并從學生的興趣點出發,合理運用有效教學方法帶動學生走入數學課堂中,讓學生輕輕松松就學習知識和接受知識。例如,當學生在學習人教版九年級上冊“概率的初步認識”這一章節知識點的時候,數學教師就可以先讓學生進行揣摩拋擲硬幣正反面朝上的可能性,以及買彩票的中獎概率等,通過日常生活中的實際例子,讓學生體會數學和生活之間的關系。不僅調動了學生針對數學學習的興趣,也在一定層次上活躍了數學教學氛圍。
2.結合實際生活案例,激發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對于數學知識的講解,教師可以結合日常生活中的實際案例,讓學生感受到和生活息息相關的數學知識點,從而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觀察能力。例如,當學生在學習人教版九年級上冊“一元二次方程”的時候,可以給學生提出在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問題,如,“現有一家銷售衣服的服裝廠,該服裝廠每一天大約都會出售180件衣服,而每出售一件服裝就可以獲取60元的利潤錢。近期,為了迎接元旦活動,該服裝廠開展了促銷活動,假設每一件衣服的單價降低5元,那么衣服的數量就會比平常多賣出6件,但是服裝廠每天的利潤都要在1500元,那么請問該服裝廠應當如何進行整改單價還不會導致利潤有所下降”。通過教師給學生提出的問題,促使學生能通過小組相互交流和探討的形式,合理運用已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加大學生對“一元二次方程解”的認識,其主要目的是為了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能力和探究能力,從而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3.提出數學教學問題,引導學生課后反思
著名的科學家、物理學家愛因斯坦曾經說過:“提出問題要比解決問題更重要[2]。”所以,這就需要我國初中數學教師能夠在開展教學時,根據已學知識點對學生提出問題,促使學生能在課后時間進行反思,從而體會到數學的魅力。同時,運用這種提問的方式,還能讓學生清晰了解自己的得與失,在反思中有效掌握和運用數學知識。例如:將以等腰三角形特質為題目的案例,“已知三角形的一個角為70度,求這個三角形頂角的度數”,那么很多學生就會直接說出40度,但是顯然這個問題答案不正確,因為在題目中并沒有詳細說明70度不是頂角,由此可看出,學生在回答問題的時候不夠細心。針對這一現象,教師就可以給學生提出課后反思的學習作業,讓學生在反思中發現自己的不足,從而有效整改自身所存有的問題。
綜上所述,在初中數學課教學中,要想有效體現“以生為本”的教學理念,就可以從挖掘數學題材激發學生興趣、結合生活實例激發自主學習能力等形式開展教學,促使學生發自內心喜歡數學并學習數學,進一步促進初中數學教學的有效發展。
參考文獻:
[1]尤春明.以生為本:初中數學課堂有效教學之核心[J].中學數學月刊,2018(3).
[2]邱艷.以生為本:促進初中數學高效課堂的生成[J].考試周刊,2018(2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