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勇
摘 要: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推進,為了促進初中學生數學成績的發展,教師逐步將新型的教學模式運用到教學當中。由此引發了基于對初中數學課堂深度學習的思考,旨在促進學生縱向思維能力的發展,為促進初中學生數學成績的發展提供一定的幫助。
關鍵詞:初中數學;深度學習;思考
深度學習是新教改提出的新型的教學模式,作為新型的教學模式,深度學習注重教學內容的設計,對提高初中數學成績有極大的幫助,通過深度學習,有利于學生在學習數字的過程中鍛煉思維模式,對所學知識能夠更好地理解和運用,從而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積極地投入到數學學習當中,達到提高數學成績的目的。同時,通過深度學習的教學模式,建立“新”與“舊”知識之間的聯系,做到靈活運用,解決學生在做題過程中碰到的實際問題。提高學生學習質量,促進學生數學核心素養的形成。
一、整合知識結構,引導學生進行深度學習
針對初中數學學習內容,不同于小學,初中數學的課程內容注重不同章節之間的關聯性編排,所以學生在進行初中數學學習時,必須將所學知識進行連接,注重所學章節間的相互聯系。為此,教師在實際教學過程中,要重視深度學習的運用,引導學生思維模式的拓展和延伸,通過整合知識結構,構建數學網絡體系,指導學生進行數學知識的學習,從而提升課堂效率,提高學生數學成績。
(一)注重內在聯系,追求學生學習的深度
教師應當引導學生結合所學知識,進行關聯性的學習活動。在進行浙教版初中數學七年級上冊第五章“一元一次方程”的學習中發現,結合整個章節的學習,從課程安排上看5.1一元一次方程;5.2等式的基本性質;5.3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5.4一元一次方程的應用。每節課之間都存在著相互間的聯系,所以教師在教學中應當在引入新課程前讓學生復習之前的知識,這樣更有利于學習系統、科學的學習,提高邏輯思維能力。落實課本例題,例如在做練習題:
下列各式中,哪些是一元一次方程?(1)7+8=15;(2)x=0;(3)3x-1;(4)x=0;(5)2x-y=3x+1;(6)3×2=12。
學生回顧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并做出判斷。
(二)深入挖掘隱藏性知識,提高深入學習的深度
教材內容往往受到文字上的局限,只理解表面上的含義,更深的內容沒有被挖掘。對學生深度性的學習造成一定影響。因此,學生在學習當中注意,思維方式要做到延伸,結合新舊知識,不單單對書本上知識點理解,要對教材中蘊含的數學思想方法進行深度挖掘,探索隱藏性知識,保證學生學習的深度。
例如,“一次函數”這節課內容掌握程度直接關乎后續的學習。所以教師在進行課堂教學時應當強調教材隱藏的難點知識。教師應引導學生正確理解一次函數,然后根據公式y=k×+b(k,b是常數,k≠0),y叫做x的一次函數,當b=0是,y=kx,所以說正比例函數是一種特殊的一次函數。在講解一次函數概念時,注重新舊知識的聯系,挖掘一次函數的內涵,引入相關的數值更有利于學生的理解,當k=0時,y=b,這個是函數嗎?實際上也是函數,是常值函數,無論x取什么值,y都等于b。
二、鍛煉學生思維能力的拓展,提高學生進行深度學習
提高學生學習興趣是學習任何學科的前提條件,所以教師應當加強與學生之間的互動,活躍課堂氣氛,提高教學效率,因此,有效進行課堂提問,對促進教學的發展有著重要的促進作用。教師通過對學生提問的方式,幫助學生深入問題思考,發揮學生思維能力的縱向發展,有助于學生注意力的提升。
(一)通過解題思路,對學生進行追問
教師在實際的教學當中,為讓學生積極地進行思考,需要在學生解題過程中幫助學生分析解題的思路,從問題中找到解決的不同方案,引導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對學生進行追問。
例如,教師在對學生進行分數減法運算的內容練習時,為了讓學生明白運算過程中的知識點是通分方面的內容,可以讓學生進行的運算。由于8是4的倍數,4是8的約數,因此教師讓學生進行通分運算時,通過問題追問的方式讓學生明白關鍵點是進行最簡公分母的求法,最終得出,提高學生通分運算的能力。
(二)針對計算結果,對學生進行追問
數學的學習具有較強的邏輯性,章節之間都存在著相互的聯系,學生在學習數學時,必須加強基礎知識的理解,之后再進行深入的學習。因此,教師在對學生進行教學時,必須對學生數學知識理解程度進行深入的了解,通過一系列系統的追問方式,讓學生整合所學知識,讓學生帶著問題去思考,有助于學生提高注意力,提高自主的學習能力,促進學生縱向思維能力發展,提升教學效率。
總之,隨著我國教育改革的逐步推進,通過運用新型的教學模式,幫助學生提高注意力,有利于促進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從而提高學生的數學成績。對于初中數學課堂深度學習的思考問題,教師須結合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以及學習能力進行合理的分析和研究,在確保學生對數學基礎內容理解基礎上,對教材知識進行系統的整合,促進學生思維和學習能力的進一步提升,為高中以及將來的學習夯實基礎。
參考文獻:
周先榮.對初中數學深度學習的探索[J].上海中學數學,2017(3):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