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奇偉
摘 要:隨著時代的進步和發展,終身學習能力已成為現代人才的必備素質。在這種形勢下,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顯得尤為重要。它能使學生在良好學習習慣和有效學習方法的指導下,不斷提高學習的效率,并為之后的學習和發展打好基礎。就初中歷史這門人文性較強的學科來說,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能夠使學生主動探究歷史知識的來龍去脈,從而加深對歷史人物、事件的了解,提高歷史學習的有效性。為此,初中歷史教師應注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從而受益終身。
關鍵詞:初中歷史;自主學習能力;觀念;有效設問;習題
傳統的初中歷史課堂中,教師往往注重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把握,學生也只是通過死記硬背的方式學習歷史,這種形式雖能讓學生掌握一定的歷史基礎知識,但不利于學生對歷史事件發展線索的把握,這樣的學習是無效的。對此,教師應從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入手,引導學生自主地探究知識,從而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并在此基礎上進行記憶,以此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促進歷史教學有效性的提升。
一、轉變觀念,尊重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
在應試教育理念的影響下,教師往往秉持“為考而教”的思想,采取滿堂灌的教學模式,刻板地向學生傳授知識,以求學生能在較短的時間內吸收所學知識。這種教學方式無法有效調動學生的思維,也容易使學生失去學習的興趣。為此,作為初中歷史教師,我們應轉變觀念,尊重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做學生學習的引路人,促進學生思維的開發和發展,從而實現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提升。
以《三國鼎立》這部分內容為例,這部分主要介紹了東漢末年軍閥割據的情況,各方梟雄為了統一天下發動了一系列的戰爭以及官渡之戰和赤壁之戰后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在課堂上,為了激發學生的興趣,我利用多媒體設備為學生播放了影視作品《三國》中赤壁之戰的視頻。生動、形象的視頻畫面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學生都聚精會神地觀看著,我趁機說道:“同樣是曹操率領的軍隊,為什么能在官渡之戰中以少勝多打敗袁紹的軍隊,卻在赤壁之戰中大敗,輸給孫劉聯軍?是諸葛亮的智謀遠勝于曹操的謀略嗎?”問題一出,學生的好奇心被調動了起來,我趁機引導學生閱讀課文內容,讓學生從課本中尋求答案。如此,便將學習的主動權還給了學生,使學生在好奇心和求知欲的驅使下開始自主探究課本知識,對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二、有效設問,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自主學習能力是素質教育的靈魂和精髓所在。在提倡素質教育的今天,教師應從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有效性入手,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自主學習離不開有效的思考。問題是思考的根源,也是學生思維發展的動力。鑒于此,作為初中歷史教師,我們應通過有效設問的形式來引導學生思考、探究,使學生能夠在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實現對知識的深入探究,從而提高自主學習的有效性。
以《洋務運動》這部分內容為例,在課堂上,我先向學生講解了洋務運動的背景及其開展的目的,然后讓學生自主閱讀課本中的相關內容,對這部分知識有一個初步的了解,之后讓學生觀看了洋務運動的相關視頻資料,介紹了洋務運動的具體活動,并提出問題引導學生思考:洋務派創辦軍事工業和民用工業有什么局限性?洋務運動前后中國社會有什么變化?洋務運動的結局如何?你能從中體會到什么?洋務運動對當時的中國起到了怎樣的積極作用?等等,讓學生在問題的指引下,深入探究課文內容,從而深層次地了解洋務運動。如此,通過有效設問的形式引導學生思考、探究,提高了學生自主學習的有效性,培養了學生的探究能力,促進了學生的有效學習。
三、巧設習題,促進學生創造性思維的發展
在以往的初中歷史課堂鞏固環節,教師往往通過設置習題檢驗學生的學習成果。習題內容往往與書本知識相關,缺乏一定的拓展性和延伸性,無法促進學生創新性思維的發展。鑒于此,教師應從優化習題設計開始,布置一些內容新穎、形式多樣的習題讓學生去深刻理解、感悟知識,從而不斷拓寬學生的知識面,促進學生創新思維的開發,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以《貞觀之治》這部分內容為例,這部分講述了盛唐時期的繁榮景象。完成課堂教學活動后,教師可以讓學生以小論文的形式撰寫盛唐時期繁榮的政治、經濟、文化面貌以及貞觀之治形成的原因,引導學生在課下搜集唐太宗、武則天開明的思想及相關歷史事件,并在自己的論文中有所體現。如此便開闊了學生的思維,培養了學生的創新精神,使學生能夠多角度、全方位地看待問題,促進了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提升。
總之,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教師應轉變觀念,更新思路,以科學、有效的方式引導學生學習,以此來培養學生的歷史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使歷史教學呈現出嶄新的面貌。
參考文獻:
[1]高通.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的問題設計[J].科教導刊(下旬),2017.
[2]趙建剛.論初中歷史教學中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J].學周刊,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