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銀青
摘 要:班主任在一個班級中發揮著關鍵性的作用,而初中階段,學生大多處于叛逆期,所以也就對初中班主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們需要不斷改變管理模式來積攢經驗,在對待不同班級或是同一班級的不同學生,管理模式也是不同的。因此,初中班主任要搞清楚班級管理中的重點,對癥下藥,針對問題尋找對策。
關鍵詞:初中班主任;難點;對策
班主任的工作十分瑣碎,看似每天忙忙碌碌,實則每一天都在做著同樣的事情。而作為班主任,就要對這個班級負責任。在管理班級時,要找準班級中的難點,有針對性地去解決班級中的問題,以下是筆者自己的看法。
一、初中班主任工作的難點
從目前的情況而言,初中班主任的管理工作與學生所處的年齡階段有很大關系。初中生正處于青春期和叛逆期,而初中教師采取的方式又十分強硬,自然會引起學生的不滿。12~15歲的孩子,他們的三觀并不成熟,思維活躍,身體也處于迅速成長階段。但在心理上,他們容易偏激,對待事情無法圓潤的處理,這就給初中班主任的工作帶來一定的困難。首先,學生的思想工作不好做。從心理上來說,他們渴望成長,渴望獨立,但又沒有獨立的能力,因此,就想要和家長、老師對抗,在另一方面引起他們的注意。但對于班主任的批評,一些特別叛逆的學生不會接受老師的批評,反而在班級中更加猖狂。因此,青春期的學生就成為初中班主任班級管理中的重難點。其次,大部分學生還處于愛玩的階段,厭惡學習。很多學生初入初中,依舊保留著小學生的想法,而初中,隨著學科和上課節奏的變化,他們經常會感到不知所措,既沒有自主學習的能力,也沒有好的學習方法,這就導致學生厭學的情緒越來越重,這也是初中班主任管理工作的難點之一。最后,初中生的集體觀念不強。21世紀,很多孩子都是家里的獨生子,從小被家人寵愛自然養成一種自私的特性。所以,班主任在處理違反紀律的同學時,要根據每個學生的性格特點進行處理,也是班主任在處理班級問題中一項比較棘手的問題。
二、針對初中班主任的工作難點提出相應對策
(一)樹立班主任的威信
尊師重道是從古至今都尊崇的道理。但在現實生活中,有些初中生上課遲到、傳紙條、吃零食、玩手機的現象層出不窮,他們從始至終就不管老師的存在。所以,筆者認為,對待這些學生就要用不同的辦法。像一天到晚地說:安靜、不許說話了!這些話對他們來說根本不當回事,所以班主任盡可能要有一種不怒自威的能力。因此,在接手一個班級時,教師首先就要樹立自己在班級中的威信,讓學生覺得這個班級是要紀律的,觸犯紀律班主任是要給予懲罰的。其次,班主任在家長中也要樹立威信,一種有責任心、認真的形象要融入家長的心中,這樣才能讓家長放心地把孩子交到教師的手上。
(二)樹立班干部的威信
班干部是班主任的助手,也是班級的頂梁柱。因此,學生能做的事情,班主任就放手交給學生去做,學生不懂的事情,班主任可以教他們做。這樣一來既鍛煉了學生的能力,也可以鞏固學生與老師之間的關系。班干部的培養也需要一個過程,誰都不是天生的領導者,必定需要后天的努力。所以首先班主任就要支持班干部的工作,也要告訴學生平時要積極配合班干部的工作。
(三)制定制度,堅持實行綜合素質評價
我的方法是:從初一開學就制定班級量化細則,用量化分來體現學生一周的表現,并在每周的班會上公布結果。這樣一來,學生是在乎分數的,而班主任就要經常強調量化分的重要性,如此一來,學生的行為便具有約束力,不敢胡作非為。
(四)殺雞儆猴也要殺猴儆雞
殺雞儆猴大家都懂,殺猴儆雞就是指,在教育學生時,更要對平時表現良好的同學嚴加管理,尤其是對班級影響力較大的同學更要嚴格要求。
(五)學生與教師要和平相處
其實在一個班級中,后進生對班級的作用遠大于好學生的作用,所以后進生在班級中有一種不可抗拒的力量,因此教師要格外控制好這一股力量。在教他們知識之前首先要教會他們做人,因為這些后進生更容易與老師產生敵對情緒,所以首先要教會他們尊重老師,凡是不尊重老師的學生都要受到最嚴厲的處罰。這樣一來,班里的刺頭都被處罰了,其他學生也就不敢造次。
(六)尊重學生
尊重老師被認為是理應如此,的確,但尊重也是雙向的,學生尊重老師,老師也要尊重學生。如若老師每天就是批評學生,那么學生還怎么好好學習,每天都是抱有負面情緒。就算學生犯錯,教師也要在嚴厲批評的同時給學生留有尊重。
(七)教師以身作則,用行為規范學生
在對學生進行要求的同時,教師自己也要做到,并且要做得更好,這樣學生才會打心底里信服。
初中班主任的管理工作并不是想象中的那么容易,因此,必須對班主任管理工作中顯現的問題進行分析,并采取有效措施進行解決。希望本文提出的幾點策略能為今后初中班主任的管理工作作出貢獻。
參考文獻:
[1]黃先學.新形勢下中學班主任工作面臨的挑戰與對策分析[J].中國校外教育,2012(2).
[2]王仲富,吳偉.淺談初中班主任工作的難點以及相應對策[J].學周刊,2016(28).
[3]王寧華.當前班主任工作難點分析及對策[J].考試周刊,201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