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興明
摘 要:在新課改的背景下,小學語文教師在進行教學的過程中,應當注重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的培養,那么如何有效地落實核心素養,成為當前小學語文教師面臨的主要問題。小學階段的語文學習對于學生而言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小學語文教師通過培養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為學生未來的語文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因此,針對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有效地落實核心素養進行有效的分析。
關鍵詞:小學語文;核心素養;課堂教學
在當前小學語文教學的過程中,核心素養的培養已經成了小學語文課堂上首要的教學目標,并要求小學語文教師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方式,促進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的培養,促使學生在以后的語文學習過程中能夠有效解決問題,并掌握語文學習方法,在這個過程中也需要教師的進一步引導,才能促進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的提升。
一、小學語文核心素養的內涵
核心素養主要指學生的品德修養和素養的體現。小學語文教學的過程中也應當順應時代的發展,培養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也就是在小學語文學習的過程中能夠具備一定的聽說讀寫的能力,同時教師也應當引導學生將這些基本的素養運用到小學閱讀與寫作中,進而有效地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因此要求小學語文教師在進行教學的過程中,不僅僅注重學生的語文知識的傳授,同時還應當注重學生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培養,為學生未來的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二、當前小學語文教學在落實核心素養方面存在的問題
1.受到應試教育的影響,限制了學生的語文思維能力的培養
小學語文教學的過程中,注重學生的語文素養的培養主要是從語文基礎與語文綜合能力出發,對學生進行整體性的教學,小學語文核心素養的內涵具有多樣化的特征,因此小學語文教師可以以學生的語文思維能力的培養為突破點,從而有效地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但是由于受到中國應試教育的影響,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學生的語文思維能力的發展,這樣并不利于學生未來的語文核心素養的培養。
2.受到升學率的影響,導致教師課堂教學方式比較單一
升學率直接影響著語文教師的工作績效,因此導致小學語文教師在課堂上不得不注重學生的語文知識的學習,同時對學生采用灌輸式課堂教學方式,只是為了有效地提升升學率,但是這樣反而會害了學生,促使學生成為知識的接收器,導致學生對于語文知識的學習失去了興趣,甚至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的培養。
三、小學語文教學中有效落實核心素養的策略
1.利用體驗式教學法,引導學生產生情感共鳴
語文學科是一個注重情感體驗的科目,從語文科目的內容中就可以感受得到,語文學科教學內容更加注重學生的情感體驗,因此教師在進行小學語文教學的過程中,可以適當地創設教學情境,讓學生進行有效的學習,并體會到文章中的情感,進而引發學生產生情感的共鳴,進而促進學生的語文思維能力的培養,為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提升奠定基礎。
例如人教版五年級上冊《梅花魂》教學過程中,首先給學生播放《我的中國心》,讓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進入梅花魂的學習中去,之后讓學生閱讀文章,深刻地體會到外祖父的思念家鄉與眷戀祖國的情懷,從而引發學生的情感共鳴。
2.延伸語文課堂知識,促使學生掌握合作方法
合作學習是一種有效的語文課堂教學方式,主要是讓學生在小組合作中,通過與其他的小組成員進行有效的交流,從而有效地延伸語文課堂知識,促進整個小組語文學習效率的提升。同時通過小組合作,讓學生將自己的理解與其他的小組成員分享,經過大家的共同討論,得到一致的結果,進而促進學生的語文學習效率的提升。當學生在進行小組合作的過程中,需要教師對學生進行適當的引導,進一步擴展學生的語文視野,促進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的提升。
例如,在人教版五年級下冊《再見了,親人》教學過程中,讓學生以小組的形式進行有效的討論,然后初步地感悟到中朝人民偉大的友誼,之后讓學生通過閱讀文章了解朝鮮人民為志愿軍做了哪些事情,志愿軍為朝鮮人民做了哪些事情,教師在這個過程中對學生進行引導,利用互聯網技術搜集其他的朝鮮人民為志愿軍作出的貢獻,讓學生在合作中進行有效的討論,擴寬學生的語文視野。
3.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最終形成語文核心素養
小學語文核心素養的培養可以看作是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促使學生在語文學習的過程中,能夠發揮自己的動手能力,探究合適的語文學習方式,從而促進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的提升。教師可以將語文課內教學轉化為課外活動,引導學生走出教室,深入到實踐中,促使學生在實踐中掌握語文知識,最終形成語文核心素養。
例如人教版五年級下冊《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教學過程中,帶領學生走出教室,去觀察中國人家是如何養花的,然后回到課本中,讓學生尋找兩者的不同之處,之后深刻地理解“人人為我,我為人人”這句話,最終促進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的形成。
綜上所述,要想有效地培養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教師應當從學生的角度出發,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培養學生創新思維能力,為學生未來的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周淑紅.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核心素養[J].學周刊,201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