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美玲
摘 要:在小學的語文課堂教學中,朗讀是基礎的不可缺少的重要課程。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能夠更好地幫助學生加深對語文課文內容的理解,同時在受到課文情感的影響下,實現情感、語感的有機結合。為了這個目的,小學語文教師要多角度、多元化、多層次地去引導小學生做有效的朗讀,學會在朗讀中悟出其中所包含的情感,準確地理順出文章的脈絡,體會課文作者想要表達出哪些情感。這樣不斷地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才能更好地進行語文學科的學習,為學好基礎科目做好提前準備。
關鍵詞:小學語文;朗讀能力;讀中感悟
在小學的語文教學中,讀是課堂中所具有的教學特色,讀也是朗讀能力培養的最基礎的手段。學生在課堂上通過對課文的朗讀,不但能夠體會出字里行間的美感,還會體會出人物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增強對于文章內容的深刻領悟。《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要讓學生多讀,在讀中去感知,在讀中去感悟,在讀中去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影響。”所以,小學的語文教師應該在語文的朗讀教學中為學生創造多讀的機會,去激發他們要有自己所特有的閱讀感知和感悟。
一、培養良好的語感語境,養成朗讀的好習慣
在小學的語文教學課堂上,小學語文老師應該以語文課文內容為主,抓住重點詞語、句子來培養學生的語感,然后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去設立合理的教學情境,使小學的語文課堂生動、形象,還富有趣味,不斷地去激發學生朗讀的積極性,培養良好的朗讀習慣。讓學生自己去誦讀、熟練讀。熟練讀,能推敲,揣摩、品味語言,體會作者遣詞造句的準確、生動,感受祖國語言的無窮魅力,讓學生充分有效的讀書,讀出神、讀出意、讀出形、讀出情。在這樣的課堂教學基礎上,教師還可以借助著一些教學的輔助工具,如插入一些相關的圖片,來吸引孩子們的注意力,讓他們從朗讀中獲得樂趣,這樣就能夠讓學生更用心,可以更加富有情感地去朗讀。例如,在上《十里長街送總理》《再見了,親人》等課文時,教師可以一邊讓學生觀看課文錄像,一邊用深情的語調配上音樂有感情地朗讀,讓課文要表達的情境再現出來,激發學生的情感,提高教學效率。在朗讀的過程中,老師要引導學生深刻感悟課文作者所要表達的情感,準確把握作者的中心思想,培養朗讀的語感和語境,增強朗讀的基礎能力。
二、發展學生自身學習能力,從而提高學生領悟能力
語言是一種非常有實踐性的課程,因此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必須讓學生通過再三朗讀來深刻體會,從而培養學生自身學習的能力和自悟性。魯迅曾經說過:“語言的學習要靠自己去領悟、領會”。可是現在許多的語文教師常常會把講解課文和分析作為課堂上的著重點,而忽略了讓學生自己去體會、去領悟。在課堂上,老師講得繪聲繪色,學生沒有興趣,而課后再提問,學生是一點印象也說不出。朗讀是一種把理解和運用語言相結合的活動,所以學生對于朗讀方法的培養是閱讀活動的基礎,要讓學生學會、會學、會悟。例如在《搭石》一課的教學中,教師可以給學生設計出一個表演的情境,一個著急趕路的老人,發現在路上的搭石不穩,對搭石不穩的位置做了一下調整,看搭石穩妥了才離開,通過學生的表情和動作的表演,再加上老師有激情的朗讀,從而激發學生的朗讀興趣,讓學生體會到老人一心為他人著想、做事細致認真的品質。在表演的同時,老師可以選擇一幅美麗的圖畫作為背景,用幻燈片展現,讓孩子們能夠完全投入在這個真實的情境中,然后由教師引導,搭石的美,人們看在眼里;搭石人的美,我們記在心里。其實這樣的美到處都有,只要我們有一雙發現美的眼睛,仔細去發現,細心去尋找,就能夠深刻地體會到《搭石》作者所要表達出的情感是:“美無處不在”,進而感受鄉親們默默無聞、無私奉獻的精神,使學生從中受到感染、熏陶。把學生作為課堂上的主體,設置有價值的情境,然后給學生充足的時間通過朗讀去感悟,引導學生養成邊讀邊想象畫面的好習慣,從而提高學生的領悟能力。
三、掌握正確的語調,體會真實“情感”
不同類型的文章都反映著作者不同的心理,他們的朗讀基調也不同,需要考慮的層次也不同。所以在學生朗讀一篇文章時,老師需要幫助學生掌握這篇文章的感情基調,把讀書與思想結合起來,在掌握正確的語調后開始朗讀,讀完全文,讀懂了,感悟明白了,自然就能夠體會到文章所要表達的真實情感了。
總之,朗讀是語文教學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朗讀可以使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增強語感、陶冶情操;帶著自己的感受去朗讀,在文章中更能夠體會出作者的情感,字字顯真意,句句有感情;朗讀也是橋梁,它溝通著讀者和作者之間情感的共鳴,感悟深刻,使讀者體驗出作者真實的情感;朗讀更是語文教學中的基礎,小學的語文老師有重要的責任去幫助學生認識朗讀、重視朗讀能力的培養,以提高學生對語言的敏銳感覺;理解朗讀、能夠運用朗讀來感悟作者所表達的情感。
參考文獻:
[1]劉江龍.關于語文情感教育的思考與實踐[J].文學教育(上),2018(3).
[2]張金梅.探究在語文教學中實施情感教育的策略[J].漢字文化,2018(13).
[3]魏立峰.淺析小學生管理中情感教育的應用[J].中國校外教育,201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