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華
摘 要:探究環境設計專業在BIM領域教學中的不足與改革措施。以環境設計專業教學中BIM教學的現狀為出發點,有針對性地從教學思維、教學方法和教學實踐三方面展開了深入探討。BIM技術的應用在環境設計專業中還屬于新生態,它在發展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出現與社會發展不協調的缺點和不足,進一步改革相關的教學工作已是該領域在環境設計教學發展中的必然選擇。
關鍵詞:BIM;環境設計教學;實踐
BIM又稱建筑信息模型,屬于一種數據化工具,最早應用在建筑行業中。隨著技術的不斷研發和推廣,現如今已被運用到各個行業中,能有效的完善設計的可視性、協調性、模擬性和可出圖性。傳統的環境設計教學中,大多采用CAD與3D建模軟件相結合的形式進行從二維到三維的制圖工作,但缺乏效率與數據的聯動,資源利用率較低。BIM技術通過大數據之間的協同調用,有效的提升了精度和效率。但如果僅僅將其視作為環境設計3D建模與出圖工具的效率替代品,可能會對環境設計的BIM教學造成誤導。
BIM作為大數據時代下,與數據聯動、數據邏輯,數據嵌套有著密切聯系的新一代數字工具,無論從設計思維,構建途徑,還是項目協同都有著一條全新的道路需要我們去探索。所以,我們有必要且必須對環境設計專業的BIM教學進行改革,讓更加高效的教學思維、教學方法與教學實踐發揮最大化的價值效用,將學生培養為新一代的全能型BIM人才。
1 BIM技術在環境設計教學中的現狀
目前,已經有很多高校發展了BIM技術,并將其納入了教學體系中,但是教學模式與教學方法與傳統的環境設計專業在數字輔助教學中的模式如出一轍。
1.1 教學思維固守陳舊
從目前我國高校環境設計專業的BIM教學現狀來看,大多數是利用BIM的大眾軟件進行案例教學法,通過采用一系列CAD圖紙導入到REVIT中進行模型構建,來替代以往3D軟件的建模功能。而REVIT的建筑模塊的自動生成功能,能高效率的完成CAD圖紙的轉換和信息化3D模型的構建,最后完成3D建模,并進行可視化或施工出圖。從本質看,這一思路與傳統的CAD與其他3D建模軟件進行結合出圖的方式相比,除了提升建模的出圖效率,并未有本質不同。
1.2 教學方法不科學
傳統的環境設計教育都帶有應試教育的陰影,其BIM的教學目標大都也是,即通過掌握最基本的方法及步驟,并在此基礎上能獨立完成設計方案的工作流程。整個教學仍在強調知識的傳授,較少關注對能力的培養,尤其是BIM中最大特點的參數化設計能力的培養。由于BIM的協同化工作特征,因此與BIM相關的項目教學,往往會涉及多個相關專業,如結構、水電。如果僅僅停留在室內或景觀的案例建模,學生就很難理解建筑工業化的裝配式工作流程。
1.3 實踐環節不達標
實踐這一環節在BIM課程教學之中尤為重要,如果沒有實踐的輔助與提升,那么BIM的設計方案都將是紙上談兵,價值減半。在實際的操作過程中,真正能夠將BIM的實踐與教學緊密聯系起來的其實少之又少,有的雖然開展了,但設備有限,無法達到應有的效果??v觀當前的環境設計專業BIM實踐教學,主要有兩種實踐模式。其一,BIM出圖實踐。這種教學實踐主要依賴于設計項目進行模擬練習,雖然有一定的成效,但過于抽象化、無法讓學生對BIM的實際運用產生場景化的認識。其二,施工模擬。這種教學實踐主要通過計算待施工模型之間的碰撞計算檢查,進行優化調整,從而推演出施工模擬動畫。
2 環境設計專業BIM教學改革探究
環境設計專業課程的BIM教學效果直接影響著環境設計專業學生的未來的綜合設計能力,因此研究和改進其教學方法,推陳出新,提高教學質量是環境設計教學BIM設計教育的必由之路。
2.1 重視BIM教學中的設計思維培養
美國早在2003年就頒布了國家3D-4D-BIM計劃,制定了一系列的模式和規范,2006-2007年,政府工程已經要求使用BIM體系實現高效率降低成本的目標。2011年,我國住建部在《2011-2015中國建筑業信息化發展綱要》中,將BIM、協同技術列為“十二五”中國建筑業重點推廣技術。從以上事實可以看出,BIM的教學重點是項目教學,而非建模教學。然而BIM項目的建立過程又是一個數據模型建立的過程,因此,對于環境設計專業,這將是一場全新的數字化項目設計教學過程,從專業出發,再到BIM中模擬,完成模型和圖紙的同時,評估與分析模型數據參數化的多樣性,這將不僅僅是一場效率上的革命,更是方案比較、項目信息分析等思維上不同于傳統設計的一次革命。
2.2 依據BIM特點選擇教學案例
教學方法的科學與否直接決定著教學效果,環境設計專業的BIM教學同樣如此。首先,制定BIM項目選型規則。將BIM項目選型融入課程教學過程中,并不意味著可以毫無節制地盲目開展,必須與BIM課程教學的各環節合理融合,所以在課程開設之前就要將適合BIM項目教學的計劃、目的規劃完善。如項目體積、項目類別、項目涉及的相關專業。這樣,就能有效避免盲目性的千篇一律的BIM建模教學,最大程度地實現教育目的。其二,完善細節。在進行了前期的BIM項目調研后,學生大多已經對設計項目的基本數據有了基礎的認識與了解,所以根據前期的準備環節,學生可以根據項目的實際情況,設計出一套BIM的綜合實施方案。在建模教學中融入項目專業化;在項目教學中,又融入數字教學的深入化。其三,BIM項目完成模擬評估。BIM的全套設計都有其詳細的標準,如果一開始沒有養成良好的建模習慣,對后期的BIM教學與高年級大作業的融合有很糟糕的影響。其四,具體實施。學校應與社會上有能力的具備BIM施工經驗與資質的單位聯合實踐,引入部分或全套的BIM施工設備,不定期地組織學生進行實地觀摩與學習,深入了解BIM施工的具體環節,讓同學們真正掌握BIM全套技術。
2.3 深化和推進BIM教學實踐
環境設計中的BIM技術作為一門著力培養技術應用型設計人才的課程,需要在實踐中摸索、前進。這就對環境專業的BIM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應以環境設計的專業特點為依據,結合自己的教學經驗,從社會對BIM設計人才的實際需求出發,科學調整BIM課程的內容設置,增加不同BIM軟件的課程比例,突出課程的實用性和市場性。實踐表明,利用學生熟悉的建筑環境進行練習,可以達到更有效率的認識。教師可以要求學生通過BIM工具深入熟悉自己身邊項目的建設過程,形成一個由“認知”到“熟悉”的過程。這樣的教學方式比繪圖練習或純粹的建模練習生動許多,同時也讓學生的設計思維從傳統的環境設計模式過渡到信息化時代的建筑工業化概念。
綜上所述,環境設計中的BIM技術是一門實踐性、創造性、智能性極強的課程,該課程的教學質量直接影響著學生的綜合設計能力。所以深入分析當前的不足,探究并實踐相應的新方法、新理念,是環境專業教師在BIM教學中必須做到的關鍵點。只有這樣,環境設計專業才能未來的全BIM設計大浪潮中站穩腳跟,為同學的將來的環境設計行業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劉波,劉薇.BIM在國內建筑業領域的應用現狀與障礙研究[J].建筑經濟,2015(09).
[2]張弦.基于BIM技術的高校環境藝術設計專業工作室教學模式探討[J].美術教育研究,201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