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海彥
摘 要: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了民族音樂在音樂課堂滲透教學的重要意義。音樂課程作為初中階段必修的藝術科目,對陶冶學生情操也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在新課改的大背景下,文化傳承已經獲得了高度重視,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有必要在音樂課堂上融入民族音樂,傳承民族音樂的深刻內涵。
關鍵詞:民族音樂;初中音樂;教學滲透;民族文化
在長期的發展中,每個民族都形成了帶有自己民族氣息的獨特的音樂文化,為了使學生學會理解并包容民族文化的差異性,教師需要在音樂教學中認真分析初中音樂教育的特點和現狀,將民族音樂滲入課堂,傳承音樂之源的同時弘揚民族文化。本文通過實際教學經驗,對民族音樂文化在初中音樂教學中的滲透提出了一些策略,希望為初中音樂課堂教學提供一定的借鑒。
一、初中音樂教學中融入民族音樂文化的意義
1.拓寬學生知識層面
目前使用的初中音樂教材,里面的內容都是由專業的音樂老師經過認真篩選和編排的,是一套具有嚴謹性、系統性等特點的教材,對學生學習活動能夠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但是這樣的教材也有一些不足的地方,就是具有一定的滯后性,還有缺乏地域性的特點,沒有過多地涉及帶有民族特色的內容,在現代化教育的大背景下,教師單純地依靠音樂教材實施教學,不足以滿足學生對音樂素質培養的真正需求,如果能夠在課堂上拓展一些民族音樂,就能夠通過民族音樂文化在課堂上的滲透,一點一點地拓寬學生的知識層面和音樂視野,這對學生的發展可以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因為音樂教學已經成為了現代化教學中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課題,承擔著學生德、智、體、美多方面共同發展的素質培養任務,只要教師充分挖掘音樂的潛在價值,并合理運用,便能帶給學生不一樣的教學體驗,推動學生的自身發展。音樂是我國素質教育的重要學科,可以作為民族文化傳承的教育載體,在學習過程中不斷了解我國民族音樂文化內涵,在初中音樂課堂教學中拓展民族音樂這一教學設計,有助于傳承和發揚優秀的民族文化,促進民族文化意識的形成。
2.促進學生素養的提升
音樂承載的情感非常濃厚,學習民族音樂文化,可以激發學生的情感,在音樂氛圍的熏陶之下,可以讓學生培養良好的性格品質。音樂可以讓學生接受心靈的洗禮,民族音樂承載著我國各民族的性格特點,讓學生在民族音樂學習的過程中,可以充分了解到各民族的性格特點,并且對他們的性格養成有一定的作用。其實在我們的生活當中有很多穿插了民族音樂文化的流行歌曲。例如《菊花臺》的最后一段,里面運用到了傳統民樂中的葫蘆絲,葫蘆絲的曲調悠揚,有一股淡淡的憂傷。學生在聽到這樣的音樂之后,心里不由得也會生起悲傷之情。在電影《百鳥朝鳳》中,一把嗩吶,可以演繹出各種鳥兒的叫聲,可以感受到一位傳統的民族音樂人的堅守和傳承精神。
二、將民族音樂文化融入初中音樂課堂教學的策略
1.轉變教學觀念,創新教學模式
每位教育者在開展教學活動之前,都需要先確立教學觀念,因為這是教師開展課堂教學的根本指導,因此,要想實現民族音樂文化在初中音樂教學中的滲透,就必須先實現教師個人思想的轉變,這就對教師提出了新的要求,第一,教師需要樹立正確的現代化音樂教育理念,明確現代音樂課程的開設給學生全面發展帶來的積極推動作用,積極地在課堂上為學生拓展民族音樂文化的內容,使學生在音樂課上真正受益;其次,需要明確民族音樂在目前初中音樂教學中的重要地位,結合教學內容適當設計一些民族音樂給學生講解。例如,教師想在音樂課堂上給學生介紹《山丹丹開花紅艷艷》這首陜北民歌,就應該先明確這是一首弘揚紅色政權的歌曲,在設計教學目標時,通過穿插陜西風光的圖片,利用歌詞,如“一道道山來,一道道水”將學生帶入群山起伏、天高云淡的西北黃土高原,給學生身臨其境之感。并普及一些歌曲的創作背景,讓學生能夠從這首歌中了解到紅色文化,讓學生感受到這些看似樸實的語言,卻唱出了對偉大領袖毛澤東及其領導的共產黨的深情,學生能夠透過歌曲本身,感受到它所傳達的深刻內涵,讓音樂課富有民族文化氣息,達到傳播民族文化的音樂教學目標,有助于培養學生積極正確的藝術價值觀。
2.結合民族音樂開發初中音樂課程資源
為了能夠提起學生學習民族音樂的興趣,教師可以通過豐富初中民族音樂課程的資源來達成這一目的,一旦學生興趣被激發出來,教師的教學效率也會得到大幅度的提升,這樣也傳遞了民族音樂文化。我國優秀的音樂資源非常豐富并且博大精深,藝術價值較高,不少音樂給人們樹立了生動且經典的形象,隨著時間的流逝,成了中國傳統文化重要的組成部分。因此,教師在進行音樂教學時,可以通過巧妙的設計,合理利用身邊的音樂資源,讓音樂教學的表現形式和教學內容得到豐富,結合我國傳統民族音樂的相關歌曲題材,通過分析篩選進行教學,以此來提升學生學習民族音樂的興趣。我國民族音樂按照體裁形式可以分為號子、山歌和小調三類,教師在進行課程安排的時候,可以通過篩選以及協調,把這些音樂課程相融合,并加入一些精彩的音樂片段,在課上給學生播放,讓學生多接觸民族音樂,認真聽,獲得真實的感受。以《沂蒙山小調》為例,給學生這樣介紹:“同學們,小調的題材比較廣泛,是流行于集市和城鎮民間獨唱、歌舞小曲或者對唱,下面就請大家來欣賞一下這首《沂蒙山小調》,注意歌曲的速度和旋律特點以及它所表達的情感,聽完后我們再來討論一下。”還要注意結合教材內容,將既定的課程內容持續推進的同時,給學生拓展一些民族音樂,讓音樂課脫離原本單一的教學模式,讓學生學到更多專業內容。此外,在《無錫景》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先給學生播放一段他們非常熟悉的歌——《茉莉花》,然后提問學生:“同學們,你們知道這首歌的名字嗎?它是哪兒的歌呢?”學生中肯定會有人回答這是“江蘇民歌”,如此,拉近了師生間的距離,隨后,再引入《無錫景》,播放音樂的時候,鼓勵學生跟著音樂開口唱出來,而不要只是小聲地哼唱,教師可以帶頭將歌曲唱出來,營造出良好的課堂氛圍,讓學生在歌唱的過程中真正體驗到音樂帶來的快樂,不斷地聆聽、歌唱、學習,積累音樂知識,提升歌唱技巧以及音樂素養。
3.創設音樂情境,激發學生對音樂的興趣
教學趣味化是促進學生積極參與學習的教學策略,尤其是現代多媒體技術迅速發展的今天,學習音樂的條件也變得越來越便利,為初中音樂課堂教學提供了新的方法,教師要善于利用現代多媒體技術,結合教材和初中生心理特點,初中生正處于心理和生理由幼稚走向成熟與獨立的階段,對許多事物,當然也包括音樂在內,逐漸形成了一套屬于自己的判斷方式和見解,這種新時代背景下的學生群體特質,也對初中音樂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設計課堂教學,激發學生對音樂的興趣,是當下許多教師都在思考的問題。
因此,教師對能夠活躍課堂氣氛、充實課堂教學內容、吸引學生注意力的教學方法越來越重視,創設音樂情境,營造和諧愉悅的課堂氛圍,注意挖掘學生的音樂潛力,通過教學設計,引起學生對音樂的好奇心,通過求知欲的影響,促使學生去了解民族音樂。多媒體可以憑借精美的畫面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聲音和形色合二為一,相互映襯,產生強烈的感染力。例如,教師想給學生介紹《打支山歌過橫排》這首經典的江西民歌,可以先給學生播放一些有趣的山歌對唱視頻,讓學生體會到山歌的趣味性,激發他們想要嘗試對唱的欲望,隨后,再給學生播放《打支山歌過橫排》的名家范唱,并引導學生在欣賞的過程中聯想歌曲的意境,再給學生講述一些關于這首歌的樂理知識,為了讓學生更加深入地了解此類興國歌曲,可以再引入一些其他歌曲作為引導,再將學生分為不同的小組,根據自己從課上學到的知識和山歌的特點,通過改變《打支山歌過橫排》的歌詞或者曲調來創編山歌,最后以小組為單位,上臺來展示各小組的成果。
除此之外,教師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還可以結合教材內容,把民族音樂作為欣賞課,通過多媒體設備,在課上將中國經典的民歌民調,例如《瀏陽河》《八月桂花遍地開》《阿里郎》《康定情歌》《牧歌》等通過課程設計,安排到欣賞課中,這樣的教學設計一定程度上脫離了初中音樂教材的束縛,不但可以豐富課堂教學內容,使得教學的實施更加靈動有趣,而且給學生提供了了解和學習各類音樂的機會,讓學生通過欣賞,從而找到自己感興趣的音樂,開發學生在音樂方面的潛力。音樂教育由于自身的娛樂性,其美感可以陶冶情操、提升個人修養,許多民族音樂都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它可以把一定的思想內容以及審美情趣,以一種通俗易懂、潛移默化的形式傳遞出來,在欣賞音樂的過程中,音樂所含的內在美會慢慢地感染學生,他們的性情和愛好也會在藝術欣賞中得到凈化,精神面貌得到提升,高尚的人格素質和審美情趣也會在愉悅中逐漸形成。
三、構建生活化的音樂課堂
民族音樂大多數都是來自民間,誕生于極具生活氣息的環境中,在音樂課堂上滲透民族音樂文化有助于培養學生關注生活、熱愛生活的素養,生活和實踐是知識的來源,民族音樂在其性質上就是反映了該民族的歷史進程、各階段的現實狀態以及平淡的日常生活。只有讓學生認真聆聽、用心感受,才能真切地體會到民間藝人在民族音樂中想要傳達的精神內涵,同時也能領略到大千世界的多姿多彩。
因此,教師在音樂教學活動中要善于構建生活化課堂,在介紹一首歌之前,先給學生講述一下歌曲的創作背景以及創作人生活的環境,讓學生更能理解歌曲。例如,教師在給學生介紹《美麗草原我的家》這首歌時,可以給學生這樣導入:“同學們,多年前,許多生活在內地的人都會很向往千里草原的美好風光,而他們對于草原的印象和了解,大多數都是來自于一首歌,這就是我們今天要欣賞的民族音樂,《美麗草原我的家》,相信大家都聽過這首歌,或者說聽過一些片段,但是你們或許不知道這首歌的創作背景,這首歌的作者火華,來自北京懷柔,一次偶然的機會,來到了大草原深入體驗生活,草原上人們熱情好客、自由不羈的生活態度深深地感染了火華,草原的生活在他的記憶深處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后來火華參加文藝匯演需要寫歌,他憑借這段記憶,寫下了《美麗草原我的家》這首歌,可見,只有真正熱愛生活、認真感受生活,才能創作出真切感人的音樂作品,同學們,認真欣賞這首歌,去體驗一下草原生活,大家課下還可以去仔細欣賞一下《在那遙遠的地方》《掀起你的蓋頭來》等,我們可以認識西北地區的風土人情,開闊視野。如此不勝枚舉,這樣的音樂,跟書籍一樣,能夠帶領我們感受不同民族的生活方式,帶給我們許多的啟迪”。
綜上所述,音樂的發展離不開人們對于民族文化的傳承,在初中音樂教學中,必須要適當融入一些民族音樂文化,這是一個傳遞音樂文化的過程,對學生民族文化素養也能起到一定的熏陶作用,同時也是保持民族音樂生命活力的一種方式。而優秀的民族文化,對學生的自身素質也有很大影響,有助于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懷以及民族榮辱感,為日后學習更多民族文化知識做好鋪墊。
參考文獻:
[1]張政.芻議民族音樂文化傳承與學校音樂教育[J].北方音樂,2015(3).
[2]毛秋思.民族音樂文化傳承與學校音樂教育分析[J].大眾文藝,2012(15):244.
[3]王鑫.對中小學音樂教育中區域音樂文化傳承的思考與探索[J].教學與理,2016(21):89-91.
編輯 李燁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