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海鳳
摘 要: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推進,教育的重點也從主要向學生傳授課本知識,變為了對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而在小學階段,由于學生的年紀較小,思維能力有限,因此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主體作用較弱,以下將針對目前小學語文的教學現狀及在教學過程中激發學生主體學習的作用進行分析,也提出一些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激發學生主體作用的舉措。
關鍵詞:小學語文;主體作用;教學現狀
傳統的小學階段的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更多的只關注學生的學習成績,而往往忽略了對學生整體能力的培養,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推進,教師需要通過巧妙地為學生營造學習情境氛圍,善于利用課后習題,適當合理組建學習小組等方式,激發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作用。
一、小學語文教學現狀及在教學過程中激發學生主體學習的意義
受傳統應試教育的影響,大多語文教師的教學方式都過于單一,讓學生被動學習,這種方式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讓學生掌握到大量的語文基礎知識,但卻并不能讓學生真正理解到這些語文知識的真正含義,導致學生的實際語文知識運用能力較差,也在無形中增大了教師的教學難度。在小學階段的語文教學過程中,由于語文學科的教學內容在小學階段的整體教學培育中占據的比重較大,因此教師應當重視起小學語文學科的教學過程,而在小學階段的教學過程中,小學生的理解能力大多較為局限,并且學生大多比較貪玩好耍,在傳統的教學方法下,孩子的天性被約束,不能很好地進行學習。針對這種情況,教師不僅應當在教學過程中多引導學生積極地對所需要學習的知識進行思考,也應當合理利用學生好奇心強、探索能力強等特點對學生進行積極有效的引導,發揮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作用。
二、在小學階段語文識字板塊教學過程中激發學生主體作用的舉措
(一)巧妙營造學習情境氛圍,激發學生自主學習主動性
隨著當今科技的快速發展,現代教育技術被越來越多地應用到了小學的課堂教學過程中,其中多媒體教學設備在小學語文的課堂教學中被應用得最廣泛。在小學語文的教學過程中,小學語文教師可以通過在教學過程中借助多媒體教學設備,為學生創設與所要教授內容相吻合的情景,激發學生自主學習主動性。例如:許多教師在對學生進行《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這一篇課文的教授時,由于小學階段學生的年紀大多較小,因此大多學生并不能很好地理解古人詩歌中所想表現的那種情感。在這種情況下,教師可以通過在授課前運用互聯網技術,為學生放映一些有關《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這一首古詩相關的動畫解說視頻作品,再讓學生在觀看后自由組合成人數不等的小組,并在這個小組中相互交流,發表自己在觀看動畫中的收獲,教師通過結合現代教設備為學生營造學習的情境氛圍,不僅可以加深學生對學習內容的理解,還能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主動性。
(二)善于高效利用課后習題,提高學生自我學習能力
由于小學語文是一門在生活中具有高度實踐性的學科,通過實踐也能有效推動學生對語文知識的學習,因此,教師將課本中的知識和實際應用進行有機結合,幫助學生將課堂的內容有效進行實際應用,提高小學階段學生語文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同時,調動學生自我學習能力。例如:教師在對學生進行《練習上下結構的字》這一板塊內容的教授時,就可以針對這一章知識具有靈活應用性的特點,在傳統方式中只為學生布置一些與教學內容有關的書面作業的基礎上,再為學生添加一些其他內容,例:讓學生通利用電腦和互聯網自己尋找一些類似于“拆分漢字真有趣”的趣味視頻進行觀看,并在觀看后根據視頻內容結合書本知識,仿造書本上的漢字拆分方式,再自己尋找幾個上下結構的漢字進行拆分,并將漢字及拆分后的形式書寫在作業本上在教師正式授課時將其展示給其他同學。教師通過改變并調整學生課后習題的結構,使學生需要完成課后習題的內容更具挑戰性,提高小學階段學生語文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同時,調動學生自我學習能力。
(三)適當合理組建學習小組,增強學生主體合作能力
教師通過投入更多的精力去篩選不同的小組合作模式,再科學選用最合適的小組合作模式并將其運用到課堂。合理為學生組建學習小組,提升學生自我學習體驗的同時,也增強學生相互合作能力。例如:教師在對學生進行《望天門山》《飲湖上初晴后雨》等必背課文的教授時,可以將學生每5人分成一組,組成學習小組,并指定小組成員中語文成績較好的一位學生為小組長,教師再在教授完一篇必背科目后給每個小組下達一個在規定時間內必須完成該篇課文完整背誦的小組任務,并由小組成員互相對其他成員的任務完成進度進行監督、管理、督促。教師通過將學生劃分為一個個人數適當的小組,再合理地對每個小組派發小組任務的方式,不僅可以減輕教師的工作壓力,還可以增強學生的主體合作能力。
在小學階段的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通過巧妙地為學生營造學習情境氛圍,善于利用課后習題,適當合理組建學習小組等方式,就能在一定程度上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熱情,提高學生自我學習能力,增強學生主體合作的能力。
參考文獻:
趙慧娟.淺談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如何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J].教育革新,2016(11).
編輯 高 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