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金蓮
摘 要:質疑能力是創新能力的基礎,質疑精神對于學生的成長影響非常突出。小學數學教育需要重視質疑教育,利用質疑教育強化與培養學生的創新素質。該過程不僅滿足了素質教育要求,同時也順應了時代發展。以學生認知水平為著手點,通過營造合適的氛圍,調動學生思維能力,聯絡起學生舊知與新知,確保學生可以更好地解決生活問題。
關鍵詞:小學數學;有效質疑;教學策略
知識的產生源自于對問題的思考,如果沒有了思考,那么社會將會停止進步。為此教師需要鼓勵學生質疑,指導學生質疑,幫助學生在質疑的過程中獲得知識,使學生形成問題質疑能力、問題質疑意識,在數學學習的過程中,充分提高學生的數學素質與數學能力。
一、營造質疑氛圍
小學生年齡小,其最大的特性便是無拘無束、自由散漫、追求自由。當然小學生也是好動的,喜歡表現自己的。因此在教學中,教師需要為學生創設合適的情景,提供給學生良好的氛圍。確保學生能夠自由說出想法,為學生提供自由展示自我的環境。
如學習分數知識的時候,教師可以先展示給學生圓餅圖形,隨后出示,詢問學生:同學們知不知道這個數字的意思以及這個數字在圓餅圖形中的意義。學生在聽聞教師的問題后紛紛踴躍回答,學生結合生活經驗得出,與圓餅圖形的關系就是,將圓餅平均分成3份,隨后拿出其中一份。隨后教師就可以讓學生自行繪制或是制作所表示的分數。學生紛紛使用各種各樣的工具,有的用繩子,有的用紙片,學生利用自己的經驗、思路展示出來各種各樣的,活躍了課堂。隨后教師可以用多媒體視頻展示如下圖所示的圖片,并詢問學生這個圖形的陰影部分是不是也是圖形的。
二、平衡學生新舊知識的關系
新知的產生需要以舊知為基礎。小學生本身閱歷不夠豐富,故在面對新知的過程中,很難利用抽象性思維去解讀與消化新知。此時教師就需要調動學生的舊知能力,利用舊知素質激發學生的思維能力。
如學習奇偶數的時候,教師可以先準備大量的數字標簽,隨后將這些標簽發給學生,學生拿著1、2、3、4等數字聽從教師指令,教師可以先喊出所有偶數同學站成一排,很快拿著2、4、6、10的學生就站到了一起,可是有一名拿著7號標簽的同學竟然也混入其中。此時教師提問這5個數字中,哪一個數字和其他數字不同,學生紛紛指出是7,因為其他數都是雙數。當然也有學生認為是10,因為10有兩個數字,學生在課堂中回答出了五花八門的答案。該現象意味著不同學生有著不同的認知水平與認知方式。此時教師要結合學生的思維能力,講解奇偶數定義。告訴學生只要是2的倍數就是偶數,偶數等于2乘以任意數。隨后學生就會產生這樣的質疑,那么0應該是奇數還是偶數。學生在這樣的思維相扣、質疑思考過程中提高了自己對數學知識的學習興趣與理解能力。學生不再是學習的被動接受者,而是變成了主動思考、主動探究的發現者。
三、教師需要認真處理教育和質疑的關系
1.延遲判斷
絕大多數小學生都有著強烈的表現欲望,教師需要利用學生的這一特征開展課堂教學。當然教師也要做好課堂紀律的控制,予以學生足夠多的時間討論即可。讓學生自行斟酌答案的對錯,保障學生能夠用簡潔、直觀的語言描述對知識的看法與認知。
2.師生關系
教師對課堂的把握同時也要將注意力放在與學生一同質疑,教師絕不能小視學生的判斷能力與思考能力。教師要鼓勵學生質疑,為學生營造開放的思考環境。當教師表示自己不懂的時候,應當由學生進行補充與思考。如學習分數知識的過程中,關于分母不可以為零時,教師可以假裝不知道這一道理,詢問學生為什么分母不可以為零。學生紛紛思考,因為如果分母為0,那么分數將會不存在,是沒有意義的數字。絕大多數學生都有著良好的反思能力,教師需要參與到學生的討論之中,同學生一同討論、辯論。
3.語言規范性
教師需要用規范性語言指導學生,否則學生將會陷入質疑誤區。絕大多數小學生都存在表達能力障礙問題,教師需要用自己的語言糾正學生的錯誤習慣,這是建立高效課堂的重要前提。
數學本就是一門趣味化十足的學科,數學教育需要認真處理質疑課堂與數學教學之間的關系。教師需要為學生營造合適的情景,使學生在課堂上有機會質疑、學會有效質疑。當然教師也要把握好教學的節奏,做好課堂環節內容的處理。教師要保障語言的規范性與嚴謹性。教師需要明確學生需要什么,了解學生質疑什么。教師不要直接介入學生的思維,而是要予以學生更多展示自我的機會。
參考文獻:
朱連娟.基于核心素養的小學生數學質疑意識培養[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8(22):54.
編輯 張佳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