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德凱
摘 要:隨著新課改的不斷實施,人們對學生的關注由學習成績偏向于他們的學習習慣。行為培養習慣,習慣養成性格,性格決定命運。習慣在一定條件下是完成某項活動需要的一種行為模式。它可以通過有意識練習形成,也可以是無意識地多次重復或只經歷一次就形成的一種行為習慣。從小學數學學習習慣入手,對如何在小學數學學習中培養學生的習慣進行了探究,希望借此為小學數學教學研究事業的發展貢獻一份微薄的力量。
關鍵詞:小學數學;學習習慣;培養
在開展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如何培養小學生數學學習習慣,是每一名小學數學教師共同關注和關心的問題。我們實際教學中,可以從培養學生善于質疑的習慣;理論實踐相結合;家長與學校的合作這幾方面培養小學生數學學習中的良好習慣。
一、培養學生善于質疑的習慣
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想培養學生創造性學習習慣,應注重引導學生在參與、經歷數學知識時,使他們提出有針對性、有價值的數學問題。愛因斯坦說過: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鑒于此,教師在數學教學過程中應逐步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積極思考、主動質疑的學習習慣,讓他們想問、敢問、好問、會問。總的來說,教師在培養學生質疑習慣時,可以讓學生從模仿開始,在此基礎上教師還應注意質疑的“言傳身教”,并教會學生在哪里找疑點。在具體教學中,教師可以告訴學生質疑一般發生在新舊知識的銜接處、學習當中遇到的困惑處以及教學內容中的重難點處。
例如,在教學北師大版小學三年級上冊混合運算中“小熊購物”一課時,為了使學生初步嘗試借助直觀圖表示乘加、乘減等實際問題的數量關系,發展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能感受數學與實際生活的密切聯系,發展數學思維,并能掌握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及正確進行計算。上課之初,我先是借助PPT軟件向學生呈現出了這樣一個情境,如:“小熊壯壯有20元錢,買3包餅干應找回多少元?”學生立刻被眼前呈現出來的畫面所吸引,在學生觀看畫面的過程中,我引導學生根據問題,獨立讀圖,并找出圖中數學信息,能說出商店餅干每包4元。接著,我在黑板上寫出了幾個這樣的算式,如:(1)“7×3+5=27”(2)“30-4×5=10”(3)“7+6×2=19”引導學生發現這幾個算式的結果是否正確,隨著問題的提出,學生眾說紛紜,此時,小麗積極地站起來說:“老師,第一個算式題不對應該是7×3+5=26。”這樣的教學設計,不僅培養了學生數學學習的良好習慣,還培養了他們在學習中善于質疑問題的良好習慣。
二、理論實踐相結合
在傳統的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常用的教學方式便是借助工具粉筆和黑板為學生進行“填鴨式”教學,這樣的教學設計,不僅降低了學生數學學習的興趣,還使他們對數學原有的興趣也消磨掉。但隨著新課改的不斷實施,小學數學教育教學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部分教師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在教學中依然采取以往的說教教學模式。鑒于此,小學數學教師要想在教學過程中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應注重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使學生養成動腦、動手的習慣。
例如,在教學北師大版小學數學三年級下冊圖形的運動中“軸對稱(二)”一課時,為了使學生結合操作活動,經歷軸對稱圖形的過程,加深對軸對稱圖形特點的體會,以及了解簡單軸對稱圖形的一半和對稱軸,并能直觀地描述(或剪出)它的另一半。上課之初,我先是帶領學生復習軸對稱圖形的特征是沿對稱軸對折,左右或上下兩邊是一樣的。接著,我拿出備課時準備的一張正方形或長方形,將圖形對折→用剪刀剪出圖案→展開,引導學生懂得對稱軸圖形對折后,對稱軸的左右兩邊應該完全重合,展開的圖形大小一樣。緊接著,我引導學生自己動手操作并剪出兩個一樣的圖形。這樣的教學設計,不僅使學生養成了手腦結合的習慣,還使他們養成了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學習習慣。
三、家長與學校的合作
眾所周知,每一名家長都有“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態。但在實際生活中部分家長只注重小學生的學習成績,對他們的學習習慣養成并不注重,這無形中增加了學生和家長的負擔。盡管家長為學生的學習成績付出了很多,但是學生的學習成績依然不理想。鑒于此,教師要想培養學生數學學習的良好習慣,家長的配合是必不可少的,因為,家長的重視對學生養成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來說是最好的催化劑。
總之,小學階段的學生在學習數學時養成一個好的學習習慣對他們的未來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同時對激發學生學習習慣和學習動力也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參考文獻:
[1]孫軍.小學數學教學應注重學習習慣的培養[J].農家參謀,2018(20).
[2]李紅蕾.淺談如何培養小學數學學習的良好習慣[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