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麗玲 李露
摘 要:學法探究對小學數學教育非常重要,學法即學習的方法,只有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掌握了正確的方法,才能更高效率地學習。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尤其要注意培養學生使用正確的學習方法。就如何加強學法指導,培養學生自學能力進行探究。
關鍵詞:學法指導;小學數學;自學能力
研究學法的目的是讓學生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讓學生在脫離老師指導的情況下也能自主學習,使學生不僅能學會知識,更要會學,既掌握正確的方法,高效學習,同時也能增強學生的自學能力,因此,教師應該對學生進行學法指導。
一、提高學習興趣
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的方式有很多,比如應用多媒體教學,給學生介紹一些數學家的故事,給學生講解應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一些有趣的問題實例等等。例如:在教授分解質因數時,教師可以設置這樣的情景:李華的哥哥是初中生,哥哥參加了學校的數學競賽,李華問:“哥哥你考了多少分?排第幾名?”哥哥沒有直接告訴他而是說:“比賽滿分120分,我的名次和我的年齡和我的成績的乘積為3390,你自己算算我的分數和我的排名。”讓學生進行討論,把3390分解質因數,即3390=2×3×5×113。從分解質因數的結果中可以看出,哥哥的年齡為15歲,本次比賽得了第二名,得分為115分。應用這個情景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愿意主動思考。
二、提供學習模式
把握良好學習方法的途徑有很多。但如果教師提供一定的學習模式,讓學生根據實際情況去模仿,是非常有效的途徑之一,可以說模仿是數學習的基本方法。
在學生解答有關倍數的應用題時,可以應用這種實習模式。例如有這樣一道題:“有兩瓶果汁,牛奶的瓶數是果汁的4倍,那么牛奶有多少瓶?”教師可以通過實物的模擬來幫助學生解答,讓學生模仿老師擺一擺、數一數再列出等式。教師可以讓學生先數瓶數,再找份數,最后引出倍數,從而得出正確答案。
為了鍛煉學生的創新性思維方式,教師不能只讓學生做機械的模仿,而是要在模仿的過程中不斷創新,學會變化。例如教師應該引導學生應用切割法將圓柱體變成長方形和圓形,用割補法計算不規則形狀的面積,用拼接法把三角形轉化成平行四邊形……在教師的不斷引導下,學生漸漸地領會了“轉化統一”的數學方法,并能自己應用到實踐中,而這種原型的教授會讓學生在解決問題時自然聯想到教師上課講授的內容,通過模仿教師上課講解的例子,學生可以具有更好的思維模式。
在數學教學過程中,一些教學的通法,也同樣適用。制訂計劃,課前預習,認真聽課,課后復習,完成作業,鉆研難題。下面就以課前預習為例,課前預習過程中,教師應該設置課前預習題,習題應該包括兩部分內容:一是通過提問的方式將新知識與舊知識相結合。通過新舊知識的聯系,讓學生能夠更好地理解;二是教師應該創造情境,讓學生在情境中根據已有知識解決新知識的相關問題。問題的設置就是為了引導學生獨立思考,主動參與教學過程。然而問題的設置必須緊扣教學內容,教師應該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設置問題。此外,教師還應設置學生在預習時不懂的部分,以便學生在聽課時有重點。
教師提出的問題要具體明確,緊扣教材知識內容,這樣才能鍛煉學生的思維方式。比如在講解質數時可以提出預習思考題:什么是質數?都有哪些數是質數?質數有什么特點?并各舉一例證明。
要在關鍵知識點的部分多提問題,幫助學生理解疑難問題,在新舊知識的轉折處探求知識的關聯,幫助學生形成連貫的知識體系,提出有思考性的問題。例如:在講授如何求圓的面積時,由于圓的面積求解與圓的半徑、圓的直徑、圓的周長有關,因此,教師在設計問題時應該先設置幾道已知半徑求直徑,已知直徑求半徑,已知周長求半徑的小題目,進而引出如何求圓的面積。具體題目如下:圓的面積求解公式,圓的面積求解公式如何推導等等。
三、學會操作與思維相結合
在數學學習中,具體的操作包括學具的使用,作圖的測量等,只有學生能更熟練掌握這些操作,才能對知識了解得更透徹,并掌握技能。所以說在學習數學思想方法、形成數學思維模式的過程中,動手操作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比如說在講授有余數的除法時,教師可以采用對比觀察的方法幫助學生理解“余數”的概念,認識有余數的除法。在講授“余數要比除數小”時,可以讓學生具體操作,拿來13個橙子,4個放在一盤,這樣一盤一盤地分開,讓學生自己思考,還剩幾個?還剩幾個不夠分一盤了,為什么?通過實際操作,幫助學生理解余數的概念及意義,以及余數要比除數小的道理。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應該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只有使用正確的學習方法才能讓學習變得有趣,這樣不僅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還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學習效率,讓學生養成自主學習的習慣,養成良好的思維模式。
參考文獻:
[1]聶碧宇.教學必須加強學法指導[J].小學教學參考,2007(9).
[2]林俊.新課改背景下的小學數學學法指導[J].小學教學參考,20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