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興富
【摘要】“高效課堂”是教育工作者的教育目標,教學質量的高低不僅取決于學生的學習情況,更與教學的理念、教育的方式、課堂的結構有著緊密的關聯,隨著新課改的深入進行,打造高效課堂也成為了小學品德與社會的教學的主要任務,教師不僅要及時的更新教育的理念,更要靈活的應用教學的方式,為學生構建有效的課堂學習環境。基于此,本文主要對打造小學品德與社會學科高校課堂的教學模式進行了簡單的探討。
【關鍵詞】小學 品德與社會 高效課堂 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26-0079-01
引言
我們在《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中有提到過關于學生在生活以及社會需要是我們課堂教學的基本。而該項課程側重點是以學生的社會生活價值為主。學生在品德方面以及社會未來的發展是出自他們對于生活的認知,以及感悟與理解。學生的社會生活對于課程的架設具有重要意義。因此我們在教學進行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的過程中要通過什么樣的方式去激活學生的興趣讓他們在快樂的氛圍中成長與學習,同時也得到美好的回憶并且保障課堂效率呢?
1.建立美好的生活環境并打造高效課堂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過“生活就是教育”的概念,其目的是讓我們教師可以將學生引回到生活的起點.所以我們日常的課堂教學過程中要積極配合學生架設真實有效的生活與學習情境。良好的生活情境比較容易將學生代入進去引發共鳴,從而誘發學生的學習激情。比如說在《我家的故事》這節課的時候教師應當借用幾張班上同學的全家福以及家庭成員的個人照片,同時一邊展示給同學們看一邊進行解說。我們每個人都有溫暖的家,都有許多不同的溫暖人心的故事。課堂上同學們的注意力馬上被吸引過去。因為在這節課里我們看見熟悉的同學被展示出來,其他的同學也會有積極配合的欲望產生,也會開始勇敢地介紹自己家庭的有趣的故事。教師要按照學生的不同特質來運用不同的教學方式配合,從而有效地建設出好的教學情境以幫助學生培養學習興趣,來全面性地改變品德課的枯燥無趣的學習氣氛,讓學生在潛移默化的學習過程中培養思想品德。同時我們在進行教材處理的時候也要經常反思是否是學生目前需要的,也要以學生的視角來看待教材內容,加強學生與教師之間的溝通與聯系,以培養兩者間的信賴感。而對于遠離生活的課程內容就要想辦法配合學生建設好教學環境,以方便學生的學習。
2.利用多媒體的方式建設新式課堂
我們在品德課與社會教學中融入新型的多媒體技術作為一種有效的教學方式可以全面地提升課堂成效并且可以讓課堂活躍性提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也要用心地在教學方式以及多媒體教學上進行突破與創新。從而讓學生以“學樂”為學習目標,讓學生更加寬容地接受學習與發展學習,從而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為學生擴大了學習空間,用身心去感受與體悟社會化生活,體悟社會的真實情況與感受。運用多媒體加入課堂教學活動,可以設制出歡快的學習環境與氛圍,通過精致的畫面感與多種音效來吸引學生,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提升課堂教學質量與學生的學習效率。
3.積極參加實踐建設高效課堂
教師在教學過程里面也要以學生的社會生活作為出發點,并且運用生活中真實直觀的教學資源幫助學生去理解與學習生活中真實的人和事。教師在《品德與社會》的課堂教學活動中要做好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否則會將學生改變成課堂與社會實踐中反差極大的“雙面人”。教師也應當配合學生并為學生創造條件配合學生積極參與社會活動,引導學生走進廣大的生活空間并幫助學生解決生活中的困難與阻力,有效地將學到的知識靈活地運用到現實生活中,間接地保障學生參與社會以及適應用社會的能力。比如說在《家鄉水的故事》中我們要號召學生要保護珍貴的水資源,并且制定有效的計劃,同時讓大家用淘米水澆家里的花草,以及用洗手水沖馬桶,參加植樹造林活動,從而逐漸帶動整個小區的人們一起行動起來,有效地提升大家的節水意識與環保意識。
4.結語
綜上所言,小學的《品德與社會》這門全新的課程,綜合了歷史,地理以及經濟等多門社會內容,所以教師要在教學的過程中不可以只局限于過于傳統單調的教學模式與教條主義,而是應當全面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讓他們成為學習的主導與社會的主人。
參考文獻:
[1]潘茂春.淺談小學品德與社會課課堂教學生活化的優勢及不足[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2(9):231.
[2]小學“品德與社會”課有效教學的策略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