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依寧 王舒霞
摘 要:我們以走訪政府部門及培訓機構、詢問相關人士和問卷調查等方式來調研不同時期義務兵的動向。通過調查了解政府扶持自主就業但不負責安排就業的現役義務兵的就業想法和期盼、已退役義務兵的就業現狀、政府組織的退役士兵參加職業教育和技能培訓現狀以及對政策相關者、公眾進行調查及訪談來深入分析義務兵退役后的就業情況,了解義務兵的內心需求,在與現實情況比較形成的差距中尋找進步。在此基礎上,提出解決這些問題的有效對策。
關鍵詞:義務兵;退役;就業
一、研究特色及意義
學術界目前的研究成果大都集中于政策及其實施的總結與探討,相對缺乏研究深度和理論高度;對退役士兵自主就業及職業技能培訓方面的研究較為缺乏;很少有對政策相關者進行深入的調查及訪談。而本次的調研項目主要深入于退役士兵的真實的就業情況,以及現役義務兵的就業意向所以更具有實踐指導意義,也填補了學術界的對于退役士兵自主就業研究方向的空缺。
本論文集中于瑞安一個地區,更加具有鮮明的地域性和特征性,其次涉及兩個主要的就業群體,一個是已經退役的義務兵,另一個是還在服役但是已經對就業有方向的義務兵,其次就工作分工以項目的施展措施來看,方向明確并且較為完整。
二、研究方法
咨詢、采訪瑞安民政局經辦同志,了解目前政府有關退役義務兵的職業教育和技能培訓的現狀和就業情況;
對已退役義務兵及正在服役義務兵進行個案采訪、調查;
對已退役義務兵、正在服役義務兵進行問卷調查,深入了解他們的就業情況及對未來就業的打算和期盼;
對大眾進行問卷調查,深入了解廣大群眾對退役義務兵在就業方面的真實看法;
對調查問卷結果進行數據分析;
將數據與理論研究結合,得出結論,撰寫最終論文。
三、數據分析及結論
(一)關于大眾對已退役義務兵就業情況的認識與看法
本次調查問卷共回收有效問卷284份,受訪主體年齡主要分布在“18—30歲”這個年齡段。
1.通過問卷調查,我們發現大多數(49.3%)受訪群體不怎么關注正在服役義務兵和退伍兵的就業情況,對退伍兵就業補貼政策不是很清楚(52.46%),僅有極少數人(4.23%)非常了解退伍兵就業的相關法律和政策。由此看出,大眾對退伍兵就業情況關注度極低。
2.大多數受訪群眾認為退伍兵補貼政策還存在許多需要完善的地方,例如需要政府加大基本生活保障的支持力度、擴大政策支持的廣度,使退伍軍人在更多方面享受實惠、給予退伍軍人更大創業空間和更多就業選擇等。同時有16.2%的人認為相關政策已趨近完善。由此看出,在大多數普通人心中,政府方面對退伍兵就業方面扶持力度不夠,這可能對政府征兵起到消極影響。
3.對入學深造的退伍軍人,大多數人(77.81%)認為這是一種自我完善、自我進取的行為,能在部隊的歷練基礎上尋找更好的鍛煉平臺,同時有部分人(20.19%)認為這是受現實壓迫,不得已而為之的行為,也折射出國家有關政策存在不足,軍人利益未得到保護。由此看出,大多數人對退伍兵的繼續入學深造表示認可,但也有人對此抱消極態度。
4.大部分人(75.0%)認為軍營生活能培養較強的責任意識和紀律意識,增強身體素質,開拓眼界,錘煉個人意志,對以后的生活有積極作用。同時有少數人(19.01%)擔心他們將來從軍營生活到現實生活,會產生不適應感。還有極少數人(5.99%)認為參軍對他們未來生活沒什么影響。由此看出,大多數人認為軍營生活對個人發展起積極作用,對入伍參軍是持肯定態度的。
(二)關于已退役義務兵就業情況的調查
本次調查問卷共回收有效問卷64份,受訪主體均為瑞安地區男性,入伍年份在1992年—2013年間,其中68.75%為城鎮戶口,87.5%退伍時為普通士兵,分別有6.25%人為初級士官和中級及以上。
1.調查結果中,少數人(9.38%)選擇進入大學本科繼續學習,37.5%進入大專學習,40.3%選擇直接就業。由此看出,已退役義務兵基本流向直接就業或者學習這兩種選擇,選擇繼續學習人數稍多于選擇直接就業人數。
2.在已退伍義務兵就業流向中,超過半數人(53.13%)選擇自己創業、考取公務員等就業方向,15.63%流向企業,25%成為安保人員,6.26%成為技術工人。近半數人(46.88%)的月薪在1000—3000元,34.38%月薪在3000—5000元,9.38%在5000—8000元,9.38%在8000元以上。由此看出,已退伍義務兵工資總體水平一般,少數人獲得高薪職業。
3.已退伍義務兵獲取職業的途徑主要為親戚朋友介紹(37.5%),到用人單位或人才市場自薦、自主創業等,極少數(3.13%)由政府直接安排就業。關于就業方面的幫助,主要為技能培訓及提供咨詢。由此看出,政府對已退伍義務兵就業會提供幫助,但幫助有限。
4.只有半數人認為政府提供的技能培訓課程對退伍后的就業有所幫助,但最終只有4.68%參與了政府提供的技能培訓課程,包括駕駛、汽修、電腦操作維修、烹飪、管理等。除此之外,超半數人(56.25%)認為目前政府對退伍義務兵就業方面的扶持力度一般,25%對此覺得很不滿意,僅有12.5%對扶持力度表示滿意。由此看出,已退伍義務兵認為政府提供的技能培訓課程對他們的就業幫助不大甚至毫無用處,退役后在尋找工作的過程中,他們認為自己最欠缺的是學歷和工作經驗,因此他們更希望可以繼續學習或由政府直接提供崗位。對于政府總體扶持力度并不樂觀。
(三)關于正服役義務兵就業情況的個案采訪
我們對于正在服役的義務兵進行了個別采訪,發現其中存在的普遍問題有:他們對將來的就業形勢比較樂觀,但也意識到自己學歷不足、社會經驗缺乏等問題,對政府扶持力度期待較大。
(四)關于政府相關人員的采訪
1.政府每年對退役義務兵進行技能培訓,個別技能如電梯維修等就業前景良好。但南方地區對這些技能重視不夠或者說看法不正確,存在一些偏見,導致他們抱著消極被動的心態去學習。
2.政府對大學生退伍義務兵獎勵豐厚的優待金,且大學生退伍義務兵在就業時比普通大學生更有政策方面的優勢(固定事業單位考試或招聘競爭比為3:1)。高中退伍義務兵在浙江省6所院校錄取分數較低,學費全免。由此看出,政府更鼓勵退伍義務兵深造學習或在大學就讀期間去參加義務兵服役,相關政策較為完善。
3.在調查采訪過程中,我們發現溫州地區對于退役義務兵的安置措施做的比較好。當兵12年以上的退伍兵全部獲得安置,安排到了很多有編制的事業單位。對其他義務兵,溫州地區也有許多合作的單位和企業(華峰、瑞麗等),一般是銀行的安部護衛這一類的崗位。
四、建議
(一)對企業和大眾的建議
企業應調整自己的用人觀念。政府相關人員指出南方地區就業觀有待完善。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要根據市場狀況隨時調整勞動力的數量和結構,需要什么樣的勞動力和人才,由市場需要決定。有企業主認為“退伍軍人不具備社會所需技能,像狙擊、拆彈這樣的技能,用人單位根本不需要。”這就造成退伍軍人到企業就職的困難。企業應對退伍兵消除偏見,看到他們的閃光點,提供更多就業機會。同時也希望大眾加大對義務兵就業情況的關注,并改變“政府扶持力度小”的偏見。
(二)對政府的建議
1.完善規章制度,保障軍人權利。目前我國的一些法律法規 “由于過于籠統和缺乏具體規定,在一些地方流于形式”, 具體完善的保障退伍軍人權益的法律法規能給軍人退役后的生活提供法律保障。近年來,黨、政府和軍隊相繼臺了一些軍人退役安置的政策法規。但隨著經濟社會的迅猛發展和地方人事制度改革的不斷深化,一些政策法規落實情況不是很理想,需進一步完善具有中國特色的軍人退役安置政策法規。
2.加大宣傳,轉變觀念。加強對新修訂《退役士兵安置條例》的宣傳力度、深度和廣度,使廣大公民對安置改革的主要精神家喻戶曉。有效利用各新聞媒體和相關部門加強宣傳退役士兵投身國防建設的精神和事跡,以及退役士兵的就業競爭優勢,為社會重視、關心和支持退役士兵的生活、就業問題營造濃厚的氛圍,為他們的就業創造條件。加強對退伍軍人的思想教育工作,培養他們正確的就業觀,將由政府安排工作的觀念轉變為自主擇業的觀念,積極投身經濟社會建設中。
3.提高技能陪訓效率。技能培訓存在時間較長且多數退役義務兵沒有得到實質性用處的問題,相關技能培訓機構亟待改進。
(三)對已退役及正服役義務兵的建議
完善就業觀念,清晰認知并提升自我。退伍軍人作為市場經濟中的個體,也需要根據市場和社會的價值需求,主動地迎接這一變化和挑戰,自主地選擇體現自我價值的工作和崗位。在服役期間,積極進取,充分看清自己的強項和弱項,取長補短,不等不靠,爭創佳績。同時建議有能力的義務兵繼續進入大學完成學業,提升自我,并將由政府安排工作的觀念轉變為自主擇業的觀念。
五、不足和展望
在本次調查研究過程中,我們也發現自己存在一些不足。由于各方面原因,我們很難接觸到大量正在服役的與已退伍的義務兵,因此在調查采訪過程中存在調查數據不足的缺陷。其次,由于政府對相關材料的高度保密,導致我們無法獲取精準數據。
我們希望通過此篇論文增強有意向當兵的適齡青年的信心,尤其是大學生群體,提高自身競爭力,響應國家征兵號召,并且增加社會對退役義務兵就業情況的關注度以推動退役義務兵就業。
參考文獻:
[1]《義務士兵安置條例》(2011年國務院出臺)
[2]《關于印發瑞安市退役士兵職業技能教育培訓工作實施辦法(試行)》
[3]《軍人保險法》
[4]《基于就業能力視角的我國退役士兵就業問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