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應軍
摘 要:小學數學結構化教學,是一種在充分了解學生知識基礎和能力經驗的前提下,以達到讓學生原有的數學認知結構更為完善的目的,是一種具有整體化和系統化的課堂教學方式,也是以此作為目的來設計教學方案,以及進行一系列教學活動的,而且這個方式能夠在促進學生掌握知識的同時達到理解相關知識的邏輯關系的目的,這樣做不僅能夠對小學數學課堂是一種進步,更是對小學數學課堂效率有一個很好的提升。
關鍵詞:結構化教學;評價;小學數學
小學數學結構化教學課堂,既是一種能夠更好地提高學生思維能力的教學方式,又是一種有效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效率的途徑。本文在小學數學結構化教學課堂實踐的過程中,將結構化學習分為三個流程,即連續、關聯、循環,所以小學數學結構化的課堂實施,也是按照這三個流程進行的。本文主要就小學數學結構化教學課堂過程中的這三個流程進行闡述。
一、連續
所謂連續,就是指學生知識之間的連續性,也就是教師在設計教學活動之前要先了解學生的學習起點,由此知道從什么地方入手去進行備課,然后讓學生的知識有一個縱橫之間的聯系,以這個為標準去實施教學過程,就能夠明白的清楚的知道學生需要去學什么,如何去學,這樣的學習能夠達到一個什么樣的程度等。因此連續包括起點連續、元素連續、目標連續、以這三項作為評價內容。
(一)起點連續
這里的起點連續的內容是指在進行課堂教育教學活動之前,能夠準確地知道學生的現實經驗起點和邏輯經驗起點,這樣就可以對學生現實經驗和邏輯經驗相關的內容作為學習起點進行教學,這樣做的目的就是能夠有效地喚醒學生主動進入學習,而且這樣做有利于縮小學生差異化,更容易讓學生去理解。換句話說,就是讓學生從自己熟悉的知識作為源頭去了解新的知識,從而進行更有效率的學習。
(二)元素連續
元素連續的內容是指,在學生已知的知識和經驗下,就圍繞本次數學課堂的核心內容展開,讓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理解,也就是說,讓學生在就這個知識點背后的數學方法以及所提現的數學思想、核心素養進行一個深刻的認識。同時,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還可以通過自主的探索,或者是以小組討論的方式就本節課的核心問題進行展開討論,這樣的討論有利于學生相互之間的學習,更能夠實現學生原有知識結構與這認知結構的有機結合。因此,在設計教學內容時就要從整體分析的角度入手,將比較關鍵的數學思想和核心素養穿插在具體的內容的教學過程之中,讓學生了解這些方法之后的原理,注重對數學意義的理解,進而能夠形成解決這一類問題的方法,在學習這些內容的過程中得到一個真正的提高,在真正的在思考能力和思維水平上得到一個真正的提高。
(三)目標連續
目標連續識,是將教學內容,目標進行明確。具體這樣是為了體現結構的整體性,數學思想以及方法的滲透,是與數學基本活動經驗的積累以及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有一定關系的,但是這個目標具有一定的彈性,它是面向全體學生的,所以說有一定的差異性。目標的連續性就是為了促進學生的差異化學習,結構化教學,這是為了有效改善數學知識分段化,比如只是由點連線,由線到面的過程。所以對教學目標的評價,主要是教學設計中對課堂目標的制定是否合理,是否能夠達到促進學生差異學習的目的,是否可以促進不同層次學生實現基本目標,從而得到全面發展。
二、關聯
關聯是指相關、聯系。世界萬物之間都是相互聯系的,我們需要用聯系的觀點去看問題。學習也一樣,學習就是將你知道的進行重組即認知重組,注重的是認清事物的內在聯系結構和性質。小學數學結構化教學課堂實施過程中的關聯,包括內容關聯,活動關聯,以及方法關聯。
(一)內容關聯
內容關聯指的就是讓學生對所學知識有一個知識點的橫向關聯和縱向關聯,就是學生對現實生活,個人經驗的聯系在教學過程中起到更好的作用。在設計教學過程中,設計的問題需要做到的是由點散發,慢慢地依次遞進,從而能夠促進學生進行結構化的學習、探究,這樣的設計不僅能夠體現出新舊是知識間的關聯,而且有不同素材的關聯,也能夠更好地讓學生對所學有一個更清晰的認識。
(二)活動關聯
活動關聯指的是在組織課堂活動過程中,讓學生運用自己的認知結構和知識結構,教師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協調運作,進行活動,這是一種能夠幫學生提高對知識的掌握轉換和遷移能力的好的方式,是給學生有一定的空間和時間,要讓每個學生都能夠真正地參與到其中去感知,另外,有效的交流也可以讓學生之間相互學習,就是說在相互交流的過程中從而得到整體學習效率的提高。總而言之,學生在經歷了自己參與的過程之后,會比較相互比較和溝通在不同素材之間的聯系,得到就本節課的核心內容相關的知識。這樣有利于學生形成整體結構,對課堂內容有一個更深刻的了解。
(三)方法關聯
方法關聯,就是讓學生在相互溝通的過程中,能夠對新舊知識間的聯系有效地分析,在進行新舊知識間的聯系之后發現其中的共同方法,這也是數學學習的方法,數學學習最主要的就是方法的理解,因為這樣可以讓學生能夠通過一道題去解決一類題的能力。這個關聯是很重要的,因為方法的關聯是學生解決問題最直觀的體現,也是對學生的知識結構完善有很明顯的效果。
三、循環
所謂循環,就是指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需要循環上升,這個循環包括知識本身的循環,學生認知的循環,以及學生學習時發生了情感價值的循環。通過循環,能夠讓學生在反復中對自己所學的知識有一個自己的認知,并且能夠在此基礎上靈活的去應用,還可以促進學生對知識進行歸類與概括的能力,有利于學生建立完善的知識結構。
(一)練習循環
練習循環,就要求學生在課后有一個比較明確的內容,形式也比較豐富,主要是要在組織練習過程中引導學生內化知識,鞏固落點結構,開拓延展結構,而且就是讓學生在已經學習過的前提下,進行更深層次的練習,為以后的學習做一個很好的鋪墊,從而能夠達成一個環環相扣的效果,進而更好地提高課堂效率。
(二)總結提升
總結提升就是在學習過程中,對學習內容進行有重點的回顧概括,從而形成過程結構與內容結構。這就需要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對學習方法注意提煉,對學習過程進行評價,是能夠有效突出學習中學生表現的主動性,以及知識的靈活性。這里面會分成三個內容進行考察,分別是學習過程、評價學習過程和學習內容的回顧概括。這三個內容考察形式靈活,可以是師問生答,也可以是學生與學生之間相互問答。因為這樣的方式具有靈活性,所以問題非常開放,學生回答的內容不光可以是本節課學習內容,而且可以是自己對數學方法的一個總結。正因為這個方法可以在老師與學生之間,學生相互之間相互討論,得出結論,就可以達到學生之間相互之間彌補不足,進而完善學生的認知結構。
(三)問題延伸
問題延伸,主要是指在教師在數學結構化課堂過程中鼓勵學生之間的相互質疑,提出以自己的疑問,如果能夠針對學習內容提出新的問題,并且就新的問題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資源的整合,從而根據學習要求進行后續活動的延伸,便能夠對學生的數學素養有一個很好的提升。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本文就小學數學結構化課堂過程三個步驟,即連續、關聯、循環這三個方面進行了評價,結構化教學是為了讓學生尋找知識之間的連接點,讓學生知道知識完整的樣子,能夠看懂學習發生的整個過程,構架學生的思維體系。本文對結構化教學課堂,實施過程評價的過程,就需要使教師自覺實現結構化教學,真正實現學生結構化的學習。
參考文獻:
[1]顏春紅.小學數學結構化教學課堂過程評價解析[J].現代中小學教育,2018, 34(2).
[2]徐微.小學數學結構化教學的實踐與思考[J].江蘇教育, 2016 (5) :35-37.
[3]劉莉.見木又見林——小學數學結構化教學的思考與實踐[J].數學之友, 2018 (3) :26-29.
[4]毛文波,吳玉國.備課軸:小學數學結構化教學設計實務[J].中小學教師培訓 , 2018 , 389 (12) :66-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