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彤 高清云 續芳
摘要:從“互聯網+”時代大背景出發,分析我國老年教育的現狀,立足現實,分階段探析目前老年教育出現的供求矛盾,開發高職院校的優勢資源,將其優勢引入到老年人群體中,為其注入新的活力。
關鍵詞:“互聯網+”;老年教育;課程開發;高職院校
1 研究背景分析
1.1 發展老年教育.應對國情變化
老年教育是我國應對快速老齡化國情、建設學習型社會、構建終身教育體系的重要舉措。發展老年教育,是我國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情、建設學習型社會、構建終身教育體系的重要舉措,也是滿足老年人學習需求、提升其生活品質、促進社會和諧發展的必然要求。
1.2 存在供求矛盾與發展不平衡的老年教育
我國目前老年教育供給側和需求側的矛盾比較明顯,城鄉及區域發展不平衡,需要推動供給側改革。中國老年大學協會課題組調研證明,80%以上的老人有參加老年教育的學習意愿,但實際能參與老年教育活動的參與比例平均低于30%。因此,需要從供給側進行改革,突破老年教育時、空和地域限制,從而緩解老年教育供給側和需求側的矛盾,達到“人人皆學、處處可學、時時能學”的教育理想,推動老年教育事業的發展。
1.3 遠程教育推動供給側改革
發展遠程老年教育是解決供需矛盾,推動供給側改革的有效方式。遠程教育能夠突破教學時空限制、突破教學資源和條件限制、適應老年個體化的學習需求、豐富我國多元老年教育模式、緩解老年教育供需矛盾。因此搭建網絡平臺,制作網絡微課程,并進行推廣,是解決此矛盾的有效途徑。
2 研究開展過程
我國現有遠程教育發展尚不能滿足老年教育需求,微課等遠程教育形式具備豐富教育資源、推動老年教育供給側改革的條件和現實基礎。因此本次研究分成六個階段展開。
第一階段:背景調查與文獻研究,確立拍攝課程的方向與類別。在老年教育的研究現狀中,我們針對文獻主題進行研究,以知網為平臺約為126篇文獻,其數量與教育類相關的文獻來看,差距較大,說明其關注度較弱。總體確定開發視頻類課程4項,其中包括專題片1部,音頻類課程1項。
第二階段:視頻類課程前期策劃、中期拍攝、后期制作。為發揮高職院校的優勢資源,結合具體情況,分別在系部挑選大三年級與大二年級的學生參與項目。其中大三年級參與視頻制作的完整工作流程,鍛煉其項目實踐能力。大二學生針對其具體情況參與部分后期制作內容。
第三階段:互動交流與反思,進行第二次視頻類拍攝、專題性活動。在互動交流中,課題組明確第一次拍攝存在的技術性問題與溝通性問題,并在第二次拍攝中進行優化改進,完成了天津市博雅藝林書畫社孫老師的《山水畫入門》課程的策劃、拍攝、制作。
第四階段:完成課程推廣與問卷發放。截至6月份,累積播放量達1200多人次。回收有效問卷186,并對其進行數據分析。
第五階段:完成音頻類課程制作與推廣,疫情期間人物訪談。
第六階段:高校相關專業學生參與反饋,項目總結。
3 研究反思與今后設想
3.1 教師的專業性問題
在前期走訪調研的過程中,我們發現一些社團的授課教師,并不具備專業系統的理論知識,多數教師是“自學成才”的老年朋友,他們發揮余熱,熱情好助,擔任起了社區的課程老師。雖然這類老師更容易與老年朋友引發共鳴,但也存在某些弊端。
例如:表達能力。他們多數的溝通表達能力局限在與朋友的交流表達中,這類的情形中多數窺見不到問題,但一面臨專業的攝像機,再讓他們已專業性的詞匯進行表達,從而錄制成課程時,他們的表達能力則稍顯不足。再如,教師的方言問題。在日常性教學活動中,老年朋友互相探討,互相學習的過程中,方言問題并不會突顯。但在制作成品課程,并進行推廣傳播時,此時面臨的受眾不僅是這一地區的老年朋友,更有可能是全國性的受眾群體,方言就成了困擾大家向老師學習的攔路虎,聽不懂,聽不明白這種現象就會時有出現。
所以選擇什么類型的教師作為課程的授課講師,是需要我們面對不同的受眾時不要考慮的問題。
3.2 豐富課程的趣味性
在項目伊始,我們更側重于多種類型的課程開發,但是在后續的推廣中發現,音頻類的課程播放量并不見成效,與視頻相比有較大差距。而視頻中的各類課程也呈現出了不同的播放點擊量。以往我們把重要的精力放在課程的系統性,規范性中,做免費課程,方便更多的老年朋友,但卻忽略的更多趣味性的因素。
經過后續反思,我們想到,高職院校學生在進行結課作業創作時,也有多樣的形式,例如,宣傳片、劇情片、專題片等,我們在制作時如果可以把這些形式引入進課程的開發,會使內容更多元豐富,趣味性會更強,受眾更加喜愛。這也是我們后續延伸中要繼續開展的重點內容。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9年天津職成教學會、天津職業院校聯合學報科研一般課題《高職院校助力“互聯網+”時代老年教育的供給側改革》課題編號(XHXB2019B091)的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