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媚山
摘 ? ?要: 高職院校專本貫通、分段培養試點是構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培養高素質人才的重要組成部分,重點和難點在于課程體系建設。作者基于教學實踐和相關研究,首先對高職院校專本貫通、分段培養課程體系建設原則進行了闡述,其次從目標、設置、構建和特殊環節四個方面對其進行了研究。
關鍵詞: 高等職業教育 ? ?課程體系構建 ? ?分段培養
一、引言
伴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產業結構的調整不斷加快,復合型人才和新興崗位人才的需求不斷加大,由此帶來職業教育體系發生深刻的變化。從市場需求現狀不難看出,主要變化大概集中在四個方面:首先是對于勞動者的整體職業素質要求提高,整體勞動力層次結構向著知識型、技能型人才方向發展;其次是國內企業需求從以往的勞動密集型向著技術密集型的方向發展;再次是生活水平的提高帶動著人們對于高學歷的需求倍增;最后是職業教育作為與普通教育并行的教育體系,迫切需要建立自身的精英教育模式。由此,專本貫通應運而生,得到了高職院校的積極參與和積極探索。專本貫通、分段培養的核心在于建立一體化的課程體系,保障人才培養質量。本文依托專本貫通、分段培養的教學實踐,探究高職院校專本貫通、分段培養課程體系的建設思路,為國內相關教育教學改革的推廣和發展提供可以借鑒的思路。
二、高職院校專本貫通、分段培養課程體系構建原則
高職院校專本貫通、分段培養是一種以“3+2”教育為代表的全新教育模式,是通過高職院校和本科院校的密切合作實現高素質高技能人才培養的一種有益嘗試,構建課程體系時需要注意到高職院校和相應本科院校之間課程體系的差異。高職院校的課程體系以理論+實踐教學為主要目的,圍繞職業性的特征進行構建,強調職業素質和實踐技能的重要性;本科院校是以學科體系組織教學為構建核心,更加強調專業理論知識的全面性和系統性,但整體實踐能力相較高職院校來說偏低,對于課程和專業的理解性要更加深入。綜合高職院校和普通本科教育課程體系的特點,專本貫通、分段培養課程體系需要遵循以下原則:
(一)綜合性原則
本科教育具有綜合性的特點,為此高職院校專本貫通、分段培養課程體系的構建要體現綜合性的特點。系統整合相關領域的知識和技術,使學生能在探究項目時不僅獲得對專業技術的理解,而且能從對專業技術的理解延伸到對行業市場的理解,提高學生的職業素質。
(二)實用性原則
課程內容的實用性,一方面指學生學到的知識和技能,一定要對接生產一線,讓學生“所學即所用”,另一方面要符合職業崗位對從業人員的要求。相較于培養基于理論建構與設計的研究人員的傳統教育,職業教育要培養的人才是能將科學家的設計轉變為可以為我們所用的真真切切的實物的技術人員。技術是對科學的具體顯現,然而各種新理念、新技術、新工藝、新流程和新方法層出不窮,要想為社會和企業培養出適用、有用的優秀人才,職業教育必須及時對接市場發展前沿的最新知識和技術。基于職業教育的實踐性特點,高職院校專本貫通、分段培養課程體系建設應該具有很強的實用性,更多地體現在以相關專業技能培養為主線的問題上。
(三)發展性原則
專本貫通、分段培養解決的是高職學生可持續發展能力不足的問題,在課程體系設計時應該遵循發展性原則,充分考慮如何設計才能實現技能學習與理論學習的結合,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能力,促進學生的可持續發展。高職院校專本貫通、分段培養課程體系建設要立足于生活實際,從學生學習興趣出發,設計有發展性的課程體系。當今行業對于人才的創新能力越來越重視,為此教學項目的設計要注重學生思維的創造性開發,不是教條式的課本知識灌輸,需要學生參與到課堂中通過發現生活中的問題提出解決問題的創造性想法,再運用相關專業知識和技術解決實際工作中遇到的種種問題。
(四)靈活性原則
課程設置需要隨時進行調整,以滿足當前市場不斷變化的需求。在進行體系建設時要注意將課程模塊化,所謂模塊化的課程設置是指把課程按照類別和功能進行組合,形成課程模塊。這些課程模塊能夠根據教學目標的變動而變動,也能夠根據學生的生涯規劃和相關興趣進行調整。不僅能夠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教學效率,還能夠讓學生有足夠的知識儲備應對工作崗位上的技術需求。
三、構建高職院校專本貫通、分段培養課程體系的實踐
高職院校專本貫通、分段培養課程體系的建設是相關教學改革的前提與基礎,為了實現人才培養目標,相關人員在設置時應以行業發展為重點、以就業促進和素質教育為導向,以職業能力培養為核心,構建出一套高職與本科課程一體化的課程體系。同時充分考慮課程前后聯系,專業能力從低到高依次展開,確保課程體系的科學完備。盡量避免重復課程,以便學生的知識和能力逐步提高。此外,在課程體系中還要設立專業選修課程、第二課堂和專業指導課程等。開展素質教育和創新創業教育,以滿足學生個體發展的需要。
(一)合理目標制定
在制定課程目標的時候首先需要根據人才需求確定職業工作崗位。
所謂的課程體系并不是單純的平面結構,而是一個立體的綜合體系,需要工作任務、工作崗位和職業能力三方面并行,提高學生的職業素養。首先工作任務是課程的基礎依據。相關學校和教師應該根據本地不同專業的發展特點、市場需求和就業情況對具體專業課程進行隨時調整。
其次是根據工作崗位進行工作任務和職業能力分析。人才培養目標的制定,需要建立在對典型工作崗位、工作任務及相關職業能力的具體要求進行綜合分析的基礎之上,以此得出工作崗位需要的知識、能力和素質,確定人才培養規格。
最后是根據職業能力,實現培養目標銜接。通過分析發現,從高職到本科到后續發展對應的工作崗位和職業能力是一個逐級上升的過程,人才培養規格和目標隨著工作崗位和職業能力要求的不斷提高而向上延伸。因此,高職與本科培養目標的銜接需要以工作崗位和職業能力要求為基礎,整合雙方的優勢,實現培養目標的貫通和超越,制定長學制的培養目標和課程標準,設置一體化的貫通課程,培養出符合要求的高級崗位人才。
(二)相關課程設置
課程設置既要滿足教育部頒布的專業教學標準要求,又要敢于打破學科體系的課程模式。首先以教育部頒布的專業教學標準要求和學生的升本需要為基礎構建通識教育課程;其次以該專業典型崗位的工作任務為導向,以市場對于該專業的最新需求為專業課程主體構建專業課程;再次,由于學生中的主體是要升入本科階段學習的,且大部分已經在專科階段通過了部分基礎的證書考試,本科階段的課程設置應主要體現學生職業發展的需要,尤其要增加專業理論課程的比例,兼顧學生考研所需的英語、數學、思政和相應的專業課程的設置。
(三)課程體系構建
以“3+2”為例,通常三年制的高職教學體系包括專業能力課程、基礎素質課程和素質能力課程三大類,之后的兩年制本科教學體系包括專業課程、通識教育和實踐教育三大類。在構建課程體系時教師應該考慮到學生的學習能力和知識水平,幫助學生達到本科錄取標準,提高學生的可持續發展能力,需要將高等數學、大學英語和計算機等課程劃分到接口課程中;在專業基礎上把本專業的基礎知識課程劃分到接口課程中,專業專項能力課程是專業特色集中體現,包括學生必須掌握的本專業基本技能;專業綜合能力課程作為實踐性教學環節,重點培養學生綜合實踐技能。
可以對現有的本科課程體系進行優化,實踐環節中引入企業頂崗實習與綜合實訓的對接,依照難度遞增、級別漸進的思路,銜接貫通實踐環節,從封閉到開放,從校內到校外到企業到行業,集教學、實訓、考核、生產與研發為一體,采用企業內部晉升機制實現培養目標由技能型向技術型轉變。
(四)特殊教學環節
部分專業在職業要求上具有一定的特殊性,需要在高職教育中拿到一些基礎的資格證書,增加學生獲得證書的比例是這類專業的首要任務,還應該考慮到部分不能夠升學的學生的就業需求,可以開設特殊教育滿足這部分學生的需要。
特殊教學環節包括將實習調整到專業課學習之前幫助學生奠定知識吸收的基礎;參考相關專升本課程考試的時間,為學生的預習和自習留下充足的時間,讓學生提早準備;根據學生的需求調整專業課程,把相關的培訓課程盡量提前,等等。
由于專本貫通分段培養涉及兩所學校,學生學習時間較長,分段較為明顯,如果沒有兩個學校的緊密配合和順暢溝通,難以實現“對口貫通”的目標。兩所學校的溝通機制不僅要體現在本科院校指導專科院校,在學生升入本科院校后,本科院校也有必要就課程體系建設中存在的問題與高職院校進行交流,協助高職院校完善課程體系,實現“貫通”培養的目標。
四、結語
伴隨國務院印發的《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的實施,專本貫通、分段培養課程體系的建設成為當前職教體系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已經成為各方關注的焦點。由于專本貫通、分段培養涉及的層面和利益相關者較多,課程體系的構建必須開展較為詳盡的調研,做好工作崗位、工作任務和職業能力分析,面向產業和職業崗位設立課程,根據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術技能人才培養目標要求進行課程的邏輯重構,開展一體化設計,建立適合專本貫通培養模式的應用型人才培養課程體系,解決高職學生發展能力不足、本科學生實踐能力不足的問題,為產業轉型升級提供堅實的人才保障。
參考文獻:
[1]秦立.高職“3+2”對口貫通分段培養課程體系構建研究——以山東經貿職業學院金融管理專業為例[J].會計師,2018(24):71-72.
[2]艾兵,王平,黃昊飛,楊乃濤,禚淑萍.高職-本科3+2分段貫通培養模式的研究與實踐[J].山東化工,2018,47(18):110-111.
[3]王家愛,葛樹強.新常態下中、高、本職業教育貫通培養實踐研究[EB/OL].https://doi.org/10.16534/j.cnki.cn13-9000/g.20170619.005,2019.02.26.
[4]郭兆軍,李云霞,步文萍.道橋專業高職本科“3+2”分段貫通培養一體化課程體系研究與實踐[J].教育現代化,2017,4(20):139-140,143.
山東省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產業轉型升級背景下對口貫通分段培養課程體系建設研究》的階段研究成果,課題立項編號:2017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