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琳
摘 要:在新課改的推動下,高中數學成為高中教育中最重點的科目之一。不過因這門課有較為突出的抽象性,因此數學教育的難度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了學生對這門知識的有效學習。為提高數學教學有效性,教師就必須轉變教育思路,用計算機情景教學的方式,幫助學生明白數學與生活的關系、數學對生活的意義。用這樣的形式調動學生數學學習的積極性,提升學生數學素養。基于此,以情境教育對高中數學帶來的積極影響為切入點,分析提高數學教學效果的合理性策略。
關鍵詞:計算機;情境教學;數學教學
數學作為一門必修學科,其重要性是我們所不容忽視的。在數學教育中我們需要重視對學生的情感引導,因為合理的引導才能夠幫助學生對學習產生更深刻、直接的印象。近些年在信息技術的發展融合下,高中數學與信息技術漸漸整合到了一起,信息技術以及計算機教學隱隱呈現出上升勢頭,帶給了數學教育一場革命性改變。為了發揮計算機教育的價值,同時也是為了提高高中數學教育有效性,我們就必須運用計算機技術為學生的學習營造合適的情境,提高學生的學習有效性。
一、高中數學應用計算機情境的重要性
數學本身有著比較突出的邏輯性,因此教學活動對學生有著比較高的要求,這是高中數學之所以長久以來一直無法有效保障所有學生都能學好的根本原因。當然在國內教育系統不斷發展的過程中,傳統教學模式的弊端漸漸暴露,人們漸漸明白了傳統教育方法已經無法再適應現階段的教學要求。高中數學面對這樣的挑戰,需要轉變教育思路[1]。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因其本身思維能力有限,且部分教師教學方式不具備趣味性,所以很多學習能力差的學生會漸漸對學習產生抵觸心理,無法改善自身學習成績。情境教學以教師積極引導與學生主動學習為基礎,教師可以為學生營造合適的學習情境,調動學生數學學習熱情。在情境教學的幫助下,原本抽象的內容變得直觀化,學生能夠更加順利地消化與學習數學知識。
二、計算機情境在高中數學中的應用
1.創設生活情境
計算機數學有著極強的抽象性特點,學生必須具備一定的思維邏輯能力才能夠滿足數學學習要求。很多高中生認為之所以數學學習困難是因為自己基礎打得不夠好,所以在學習中一旦遇到不熟悉的問題就會陷入恐慌、不知所措。為應對這種情況,教師需要為學生營造熟悉的情境,用生活化鏡頭增添教學趣味性[2]。利用生活化的情境拉近學生與數學之間的距離,帶領學生品味與感受數學學習樂趣。
2.構建實物情境
數學本身的特性決定了學生想要學好數學必然會遇到很多的問題,正因如此,學生在面對數學學習的時候才會出現抵觸、抗拒心理。教師在數學教學時,需要應用合理化的教學情境,用實物創建能夠將抽象內容轉化為具象化事物的情境,調動學生學習興趣,激發學生學習主動性。教師需要應用信息技術與多媒體設備,將眾多數學知識點展現在學生面前。在社會發展過程中,尤其是科技的推動下,社會出現了多元化的教學工具[3]。這些教學工具能夠營造合適的教學情境,具象化抽象知識,使學生更加直接、深入地學習數學知識,幫助學生增強學習信心,提高學生數學水平。
三、計算機在高中數學教學情境中的作用
1.調動學習興趣
在情境教育的帶動下,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得到了有效保障。教師需要將學生實際情況與教學內容整合到一起,為學生創設良好、合適的課堂情境,重視學生思維方面的引導,以便更加順利地達成教學目標與教學要求。高中數學教育本身就對學生有著較高的邏輯思維要求,情景教育能夠幫助學生順利理解抽象知識,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調動學生數學學習的主動性與積極性,提升學生學習素質與學習水平。
2.提高學生學習主動性
高中數學邏輯性突出,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數學學習難度。如果不掌握正確的學習思路,學生就會對數學學習產生抵觸,甚至是形成對數學學習的厭惡心理。在這樣的心態下,學生的學習能力、學習素質必然得不到提高。教師需要應用情境教學,為學生創造合適的學習情境,打造和諧、積極的教學氛圍,幫助學生明白數學學習與生活之間的關聯。如學習隨機事件知識點的時候,教師就可以創設這樣的情境,要求學生以組為單位,所有人分別投擲硬幣,最后統計硬幣正反面的總數,以此推斷硬幣正反面投擲概率。在這樣趣味化的情境中,學生打消了對學習的抵觸心理,增強了數學學習的趣味性,對數學學習產生了濃厚的欲望。
總之,系統化的教學流程與完善的體制能夠幫助學生在后續的發展和學習中更加順利。在新課改的推進過程中,數學教師需要了解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重要性,只有轉變、革新了教學思路,用富有趣味化、激情化的教學方式開展數學教育才能夠切實有效地提高數學教育水平。教師在教學中需要運用情境教學方式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保障學生學習的有效性。
參考文獻:
[1]何瀟.計算機媒體及網絡技術在數學教學中的應用[J].無線互聯科技,2017(4):135-136.
[2]程遠.計算機在數學教學中的應用[J].科技經濟導刊,2016(23):144-145.
[3]吳金成.計算機技術在數學教學中的應用[J].中國信息技術教育,2014(18):38.
編輯 李沂蓉